安保法案背后——蠢蠢欲动的日本军火商
9月18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了安保法案,日本战后最重要政策的争论尘埃落地,关于这个引发了日本国内不安的法律,笔者曾经以安倍的历史责任,美国的政策需要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今天笔者再想谈谈在安倍政权背后,支持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日本防卫省与军火商人的一些事情,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安倍政权需要商人政治捐款,而商界也需要松绑来扩大海外市场。
就在各方面关注日本议会内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关于安保法案争论时,笔者发现将在10月1日,日本防卫省下将新设“防卫装备厅”,从日本政府公布的资料,“防卫装备厅”将具有以下的功能:
1) 主要的防卫装备的一元化管理
2) 对海外装备转移增加,进行技术管理,国际共同开发,生产,军转民。
3) 对研究开发,技术动向分析,先进技术研究的机构进行资金援助
4) 提高设备采购的效率
5) 实现采购改革,维持防卫生产,技术基础,技术养成
换句话说,设置这个特别机构是有对日本武器以及装备品的采购管理,武器制造企业的培养,管理的目的。现在阶段日本自卫队的装备(武器)采购都是以陆上,海上,航空自卫队各自进行,而这个机构出现,采购,研发,出口一元化管理,成本降低,增加了出口,使日本防卫能力更加有效。
日本防卫省的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官员这样总结设立“防卫装备厅”的目的。
1) 希望对活跃的周边国家活动有抑制,有对应能力
2) 为了应对新的威胁,确保技术上的优势
3) 防卫装备的国际化
4) 在有限的防卫需要下,维持,养成日本的防卫产业,技术基础
5) 对采购的正确性,透明性确保。研讨采购的正确方式
6) 在财政的制约下整备防卫能力
7) 对应装备品的高度化,复杂化,以及单价的上升。
8) 为了达成中期防卫力,确保7000亿日元的财政投入
如何从这些内容来发现日本防卫省的“本音”呢?“周边国家活动”“防卫装备的国际化”这些内容就是为了提高日本军备的水准,规模,也为了日本扩大武器的出口。
在2014年4月,安倍政权已经在内阁决议中,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做出了决定之后,就是对印度,对澳大利亚等国家推销日本武器装备。2015年5月日本在横滨举行了防卫装备品展览会,更引发了周边各国的关注。
但是不要忘记了,“防卫装备厅”的设立是在安保法通过的关键时刻设立,这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也就是安倍政权想在通过安保法案以后,在自卫队活动范围扩大的同时,也把军需产业作为日本国家战略推向世界。日本迈向“军事大国”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而且正在付诸行动,这样的做法当然会使各方感到不安。
安倍政权已经按捺不住了,通过安保法案不仅仅是安倍自身,美国的战略,而且也是日本经济界的想法,日本经团连也向日本政府提出:武器等防卫装备的出口,要作为国家战略推进的建议。说明整个日本经济界对日本政府的军事产业推进持欢迎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社会对战争基本是持否定的立场,对靠武器出口来赚外汇的国家以及企业都是用“死亡商人”的名字来形容,民众非常讨厌这样的行为。但是今天,日本相关企业都要成为“死亡商人”。
只要日本与武器相关的零部件出口海外,要追踪几乎不可能。如日本向美国提供零部件,要追踪美国武器的出口国家几乎不可能。也就是日本制作的武器,也可能流入战争地区,或者落入激进组织手中。
现在日本军事企业前十位的名单:
1)三菱重工
2)三菱电机
3)川崎重工
4)NEC
5)IHI
6)富士通
7)小松
8)东芝
9)日立制作所
10)大金工业
这些日本“死亡商人”与日本防卫省联手,推进日本武器的出口。
设立“防卫装备厅”与有关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法案通过时间有冲突,如果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的视点看,政府不通过立法机构,在相关法案通过之前,就设立了相关的政府机构,令人匪夷所思。
日本政府的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理论基础,就是假想周围国家有事而进行军事装备的扩张,与冷战时美苏两国的核竞赛非常相似。如果日本真的要把中国作为“假想敌”,首先要从美苏的军事竞争中吸取教训。安倍首相的所谓最低程度的自卫能力,为了对应危险国家而进行军备扩张的理由,都是妄想战争者的荒唐“理由”。
日本真正需要的军事能力,日本的武器出口是否有合理理由,这些与日本未来有关的事项都需要民众认真思考,认真地整理,严格地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