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面对的历史
难以面对的历史
最近看了几本历史书:《全球通史(下)》、《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辛亥:计划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与民声》、《大国海盗》,除了《全球通史》是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外,其余三本书的作者都是澳籍华人雪珥。
这几本书我强烈推荐国人阅读。
之所以把这几本书放在一起谈,是因为它们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不象中国通常的历史书,尽是些王侯将相、太后太监们勾心斗角的鸡零狗碎。尤其让我震惊的是,这几本书所介绍的历史,对中国人而言,是难以面对的。
《全球通史》,分为上下两册,有人推荐它: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就请看下册。按照这个指引,我只看了下册,内容简单的概括就是:这五百年西方是怎样崛起的,换一个说法就是“怎样殖民世界的”。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告诉许多历史知识匮乏的人,甚至包括自以为历史知识丰富的人,只有读了这本书,才谈的上对西方这500年有个本质的了解,对全球历史的脉络有个正确的把握。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了写这部著作,我想阅读量是惊人的,这从每一章之后的“推荐读物”里可见一斑,可惜这些推荐读物大部分没有汉译本。当然,光有惊人的阅读量是写不出这部著作的,作者文笔、思考问题的能力都不错,我甚至觉得书中似乎没有一句废话。
《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本书第一次详尽地披露了甲午战争期间一些不为人知的秘闻轶史和内幕故事,揭开了100年前在华日本间谍网的全部秘密,这些故事的细节让我震惊——无法面对的震惊,它与教科书上的甲午战争,也与正统史学者阐述的中日关系史,都大相径庭。精彩的地方太多,我还是随便摘抄一段来说明问题吧:
甲午战争期间活跃在中国的日本间谍网,主要是乐善堂和日清贸易研究所体系。这一耗资巨大的谍报系统,却几乎没有拿过日本政府或军方的钱,不仅没有享受“机关”待遇,甚至连”事业单位”都算不上,纯粹是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而且只”烧钱”,不产出。
与此相仿,甲午战争时期的大多数日本间谍,只是在战争爆发后才被纳入军队系统,而此前,都不属于国家”公派”,同样没有”公务员”待遇,只提供赞助的企业领取微薄的生活津贴,是”间谍志愿者”。
在背后支撑这个庞大的间谍网的,是一家日本的民营企业,它通过卓有成效的在华商业经营,以商养谍,商谍结合,既节省了日本的军费开支,也拓宽了谍报渠道,提高了谍报效率。这家”精忠报国”的企业,名唤”乐善堂”,这位”无私爱国”的企业家,名叫岸田吟香。
书中还记述了间谍宗方小太郎的判断,根据他的看法,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当时的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历史事实证实了他的预言,仅过了十六年,武昌一场仓促而粗糙的革命居然引起了连锁反应,几乎是瞬间将一个老大帝国毁灭,中国随即进入了四分五裂的绞肉机状态。
《辛亥:计划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与民声》,这本书里作者充分利用海外史料,详细论证了辛亥革命是怎么回事儿:
历史背景是清政府屡战屡败,国内矛盾加剧,政权丧失了合法性,在民营公司募集资金修铁路过程中,四川民营公司高层非法挪用资金用于投机结果损失惨重,清政府为了扭转局面,计划政府接管,但是不承担投机所造成的损失,民营公司的“民们“——实际上是地方的豪民——大为不满,借机闹事,武昌的新军部分被调往四川平乱,留下的新军中隐藏的革命当人趁机发难,于是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了——各地纷纷要求自治,清政府倒台。
通读全书,它给我这样的认识:辛亥革命的直接诱因就不光彩,而且整个革命过程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激烈的军事行动,根据网上查阅辛亥革命前前后后全国为此牺牲的人也不超过300,称其为革命实在有点儿勉强,革命后的中国人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为后来的“张勋复辟”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革命者并不都是革命的一面,也有不光彩的一面甚至是投机卖国的一面。
《大国海盗》,估计这本书会成为作者销量最好的一部,因为它写的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和文人精英们从来没有正视的群体——海外华人。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东南亚有那么多华侨?这么多华侨当初为什么没有象英国人、法国人那样成为那里的统治者?直到看了这本书,一切都有了答案:海外华人得不到祖国的支持,不仅如此,祖国还配合外族——主要是西方殖民者——打击本族的海外同胞,最终导致了海外华人悲惨命运,侧面也促使了中国人今天的命运。“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简直是中国人近一千年来的写照。如果是西方人看了这本书,我想他一定会认为:活该!中国人。不是吗?我们津津乐道的郑和下西洋,说白了,就是到海外扔钱,用钱来购买别人名义上的归附,而自己什么实际利益也得不到——这也是朝贡贸易的本质,是纯属二百五的贸易。几百年来如此,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和文人精英们从来不去想底层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热衷于拿钱到外面买吆喝。郑和下西洋,前后有七次,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荒谬的豪华旅行。非但如此,在这些豪华旅行中,海外华人中的枭雄陈祖义被擒颇为蹊跷。中国的正史记载都是陈祖义诈降,被郑和识破后被擒,然而根据作者的研究,诈降不过是接口,实际上是郑和主动出击。书中是这样论述的:
其实,按常理推测,陈祖义能够在异国他乡成为“豪横”的枭雄,智商与情商应该至少在中人以上,审时度势是其生存的本能,绝不可能疯狂到以卵击石的地步。根据正史,郑和的舰队足有27000多人,舰船高大,装备精良,绝对堪称当时的“无敌大舰队”。陈祖义虽然是一方枭雄,无非也只是被“千余家”当地华人所认可和追随而已,面对郑和,陈祖义就仿佛小舢板面对航母舰队一般,过于渺小。
作者甚至在开篇第一章就指出:“郑和无非只是一个工具、一把刀。刀锋所向,固然可以披荆斩棘、荜路蓝缕,但也可以翻转手腕、挥刀自宫。”陈祖义只是开始,后面中国一直是沿着这条路子走:与自己的海外同胞为敌。历史真是给中国人看了一个悲凉的大玩笑:郑和是个太监,太监是没有生育能力的,这是否昭示了日后中国人的命运呢?我无非回答,也不敢回答!
书的后记中提到香港某电视台邀请作者制作《大国海盗》的专题片时,曾提到:为什么海外华人,经历了几百年的开拓,很长时间内却依然只能“侨居”、“客居”在那些早已可以当做家园的地方,他们其实就是土著,却如同一个行人、如同一个客房,甚至还经常要遭受“主人”、“房东”的打骂甚至屠杀呢?回答这些问题时,作者在摄影机前泪流满面、哽咽无语。
好文章直奔国家存亡、民族兴衰,雪珥就属于这样寥若晨星的作者。他不是一个职业的历史学家,自称“非职业历史拾荒者”,然而,他比许多职业历史学家贡献更大,他才是民族的、劳动人民的历史学家。
上面这几本书综合起来看,给我这样一个认识:中国这一千年来的统治者和文人精英们对不起自己的民族,对不起这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他们似乎没有想到自己也是这颗民族大树上的一片叶子,荒唐地认为没有树根树干他们还依然能够存活,能够高高在上。“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是他们的座右铭,可耻的座右铭。
20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