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

火烧 2011-10-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探讨未来十年中国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重点分析80后群体心理疾病高发原因,强调童年快乐本能培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出父母引导与快乐体验对心理成长的关键作用。

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是中国接下来的10年中所要面对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空前发展的社会变革以后,人的思想和意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未来10年将会是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所谓的80后一代人崛起和发展的10年,而他们也将成为心理疾病最易感染和高发的人群,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是成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少体会到经济衰退所带来的恐慌;第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未对其灌输足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第三,社会信息往往在不加过滤的情况下进入到这些人的视野和脑海,并可能形成非正确的理解和观念;第四,社会责任感以及信仰的缺失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五,童年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往往是采用溺爱加鞭打的方式,表现好时过分宠爱,表现糟糕则一无是处,容易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影响到成人以后的认知与行为,童年时期由于过分注重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意识积累从而忽略了孩童正常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得孩童过早的接触到成人世界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其成人以后心理障碍的出现,这些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90后的孩子则更为突出)  

健康的心理需要从童年时期开始培养,首先,父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在充分尊重孩子本性的基础上给孩子合理的引导,每个人在其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了一种本能:追求快乐的本能,这种本能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寻求快乐的本能(力必多),而是一种能够满足其精神愉悦的本能向往,孩童本能的去做一些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以此让自己获得快乐,在父母看来这些举动也许是幼稚、无聊甚或危险的,不过孩童却从中体验到了本能的快乐,本能的快乐的满足程度可以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程度,举个例子,孩子们往往会抬头望着天空然后开始不停的旋转身体,还会放声大笑,父母如果问孩子他们在笑什么,孩子也许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不过他们却热衷于享受这个看似无聊的动作,其实孩子在仰望天空旋转身体大笑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白的,那时候的他们是完全放松的,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外界压力,而正是这种放松激发了体内快乐的细胞,他们由此感受到快乐从而情不自禁的放声大笑,孩子们获得了本能的快乐以后就会对他们所处的世界多一份积极的认知,并倾向于接纳周围的人和事物,因为他们在这个环境中体会到了快乐,而这份快乐也将成为他以后避免罹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不可或缺的免疫力,父母需要时刻关注孩子对什么东西有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然后不要阻止孩子,而是鼓励他们从更多的方面体会更多的快乐。  

据加拿大蒙特利尔《新闻报》报道,“统计显示,年龄在11岁内的儿童,五个之中就有一个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该报指出,“心理健康意味着在社交、身体、精神和情绪各方面都能保持平衡”。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的联络主管桑迪·布雷认为,我们关注身体健康之余,也应同样关注心理健康。布雷指出,“假如我们惯常漠视心理健康,就会很易出现过度紧张、担忧和沮丧的情况”。父母应该受到鼓励为儿女的心理健康防患未然;这其中包括父母要腾出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并鼓励孩子这样做,多跟孩子交流,让自己和孩子保持快乐等等。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拥有快乐的童年,这种快乐并不是通过物质构建的,而是通过心理构建的,适时的尊重和关怀,一句适宜的问候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恒久的影响,事实上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价值观可以完全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包括 老师在内,我们不能完全控制孩子,孩子应该有其独立的发展空间以及独立的思考方式,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但事实上我们的影响力在孩子成长的时期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的行为得体并具有包容和关爱的特质,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种特质,因为他们更需要,但是如果父母或老师并未向孩子展现出得体而美好的行为和特质,时间久了,孩子就有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矛盾和错误的认知,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自然的仿效和表露出来,比如对人恶语相加、欺骗等,在孩童时期所表露出来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在得不到修正或是得到了不正当惩罚的时候就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和明显,以至于在成人以后也会不自然的表露出来,父母在这方面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但是也要教导其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在这方面父母的行为示范要比言语教育有效果的多,现在很多父母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取而代之的是金钱和社会利益观念的培养,这将会错误的引导孩子,并使其陷入到迷茫和两难的境地,孩子会在是否要帮助同学弄明白课上所学的知识这件事情上产生矛盾,因为如果给同学讲明白了,考试的时候就可能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自己的优势就会受到削弱,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下很可能他(她)会选择不给同学讲解,或是让其照抄自己的作业,很明显这种思维是成人的思维,并非孩子应有的思维,在这方面我们的引导是失败的。  

孩子应该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听到孩子们满嘴成人的观念,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这样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成熟,以后更能适应社会,其实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精神层面摧毁着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童年被无情的剥夺了,而孩子本能的快乐感觉并没有被完全压抑,他们仍旧需要获得本能的快乐,如果家长对孩子本能的快乐总是加以干涉,并嗤之以鼻,甚至批评自己的孩子贪玩、幼稚,觉得丢自己的脸的时候,孩子便很难再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了,他们会倾向于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不过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家长的成功,因为孩子并不是真的认可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他们这样做仅仅是希望通过迎合家长的要求来获得自己那本能的快乐,所以他们并不是真的赞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而只是为了避免受到责备,事实上只要家长离开片刻,他们就会原形毕露,而家长不在的时候往往才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时间,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倾向,那么你就该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了,你可能正在无情的剥夺着孩子本能的快乐,而孩子本能的快乐是促使他们具备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家长还必须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也就是给他们尽可能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发展,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到的观念是很有价值的,每个人都有其向好的倾向和意识,并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去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事实上孩子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倾向,这一点从婴儿期就可以看到了,婴儿的求生欲以及渴望认识周围环境的欲望支撑着他们的成长,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意识,并告诉孩子你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你想实现的一切,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角,父母 和 老师只是配角,孩子的意见必须被家长所尊重,即便看上去荒谬、幼稚也要尊重,因为你这样做会给孩子带去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信心以及发自内心的快乐感觉,这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孩子在其童年的时期中没有感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快乐,那么成人以后他(她)对世界的看法将是悲观和消极的,对自己的认知也倾向于消极和自卑,这将对他(她)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如果人在童年遭遇身体或心理的创伤,长大后患上心理疾病及心脏病的机会就会增加。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和加利福尼亚州圣地牙哥的研究员,仔细查看过1万7337个成人的病历后,得出以上结论。《科学新闻》周刊报道,研究员根据病人“童年时是否见到家庭暴力,精神或身体有没有受虐,有没有被人忽视,家人有没有入狱、吸毒、纵酒、有精神病”等情况,来判断这些经历跟心脏病之间的关系。研究员发现,童年受创越多,成年后“患上心脏病的机会就越大”。这份报告中写道,童年时期孩童和家人的关系以及孩童是否受到尊重对孩童的未来同样有着很大影响,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心里健康方面,心理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健康和积极的基础之上,而非建立在消极和扭曲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在这两种状态下孩子的心理都在成长,而结果却完全不同,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培养那些乐观、积极、能够承受挫折、能够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并能独立思考和驾驭问题的人,还是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却没有丝毫内省和自理以及缺乏感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究,这对每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实际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失败的教育案例,这些都和孩子没有体验到成长中本能的快乐有关,他们没有得到本应获得的尊重,他们时常会感觉痛苦,受人控制和摆布,完全没有独立空间,父母给了他们足够的爱,可是他们接收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束缚,我们并不能说这究竟是谁的错,毕竟家长并不认为他们所付出的多余的,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却是无辜的,因为他们必须接受这种看似是爱实则是束缚的东西继续在自己身上发挥作用,这对他们并不公平,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儿童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更多干预,来帮助儿童度过他们本应愉快而健康的童年时光。  

本能的快乐在儿童时代是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因为童年时期的孩子们将追求快乐视为自己的目的,而一个人一旦度过了童年期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的本能的快乐感便会越来越难以获得,最终他们可能会彻底体验不到这种本应伴随人一生的快乐体验,这将是一个人的极大悲哀,不过遗憾的是这种人并不少见,无可否认,所有人都在追求快乐,没有人不想要得到快乐,他们甚至为了得到快乐不惜采取冒险的手段,他们会将自己的欲望过份膨胀以此来找寻失去的快乐,他们会想方设法得到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将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他们希望弥补童年时期没能充分体验到的快乐感受,他们希望成人以后能够依靠利益和尊严的获得来重新体验本能的快乐,这个时候他们会给自己订立种种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就是他们感受快乐的唯一方式,他们会为之倾尽所有、尽力而为,而一旦一个人进入到了这样的状态之中就意味着这个人基本和本能的快乐无缘了,这听起来有点残酷,但绝对是真的,因为本能的快乐需要一个东西配合才能得到,而这个东西恰恰是成人世界中最难以获得的,那就是精神以及身体的充分放松。  

想想看,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成人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究竟有多少优势又有多少劣势,优势我们不用多说,他们迟早会迎头赶上,我只想说说我们的劣势,其实我们在孩子面前最自觉羞愧的就是我们不够真实,也不够自然,而他们却很真实,我们可以想想这种局面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真实和自然一些,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放松,就这么简单,孩子们就是比我们放松。  

的确放松是最难以获得的东西,至少对于成人世界来说确实如此,我们想想看我们自己放松吗,在KTV里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放声歌唱,在酒吧我们可以和朋友们尽情消磨夜晚时光,我们可以做任何我们觉得好玩和过瘾的事情,而事实上我们做这些事情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放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不到放松所以我们需要不停的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以求让自己在那一刹那得到放松,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得到放松,那不过是个假象而已,我们并没有从任何消遣活动中得到过任何放松,那只是逃避,这就是我们不能获得本能的快乐的原因,因为本能的快乐的满足是需要我们在充分放松的条件下才可以获得的,如果我们不能放松本能的快乐就会渐行渐远,最后变得遥不可及,而这也是我们在未来有可能患上一些心理疾病的潜在动因,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幸免,只要你不能让自己放松,你就有可能成为心理疾病的潜在发病者,事实上能做到身心的放松并不容易,我们可以看看孩子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因为没有顾虑(因为他们相对无知),没有烦恼(因为他们遇到的事情不多)所以精神和身体都是放松的,因此孩子们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他们本能的快乐得到了充分了满足,并从中体会到了更多的身心放松,家长并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强行灌输其过多的成人社会意识,因为某些社会意识很有可能将焦虑和疑惑带给孩子,并在孩子心中形成错误的认知以削弱孩子身心放松的程度,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孩子保持身心放松,并以言行教育他们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要知道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欺骗不公很可能对孩子弱小的心灵产生某种不良信号,这种信号一旦不自觉的被放大便很难再做根除了,孩子的性格会由此发生扭曲和变化,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是对其心理的影响将会是巨大而潜移默化的。  

因此想要获得心理健康的成长,必不可少的就是培养身心放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从孩童时期开始培养和保护的,当这种放松和愉悦的状态被较多的储存在潜意识和记忆当中,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免疫力,使我们有能力抵抗各种潜在的心理障碍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我们的心理才能得到保护以求健康成长,如果一个人过多的缺失了本能的快乐,也就是他(她)总不能让自己充分享受到放松的状态,那么这个人将很可能对心理疾病不具备足够的免疫力,从而容易导致罹患某种心理疾病的危险,这当然是我们每个人不愿意看到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正在经历这样的情况。  

据《时代》杂志刊登一份特别的报告说,“人们就快乐的指标、乐观的态度、正面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问题,作了许许多多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令很多人大感意外。这些研究都不约而同地作出以下的结论:人如果认为金钱、名誉、美貌是幸福快乐的要诀,那就真是自己欺骗自己了。事实上,以这些东西为生活重心的人,不但令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还可能患上抑郁症。在这份报告里提到了人们获得快乐的途径并非来自金钱、名誉和美貌,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内心体验和感受,而这种体验和感受应该来自于快乐而放松的童年,并将这种情绪一直保持到成年,而放松,听上去简单实际却很难做到,放松是一种能被迅速意识到的状态(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够放松,所以一旦放松下来,人们会立刻感受到),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不会为任何事情或任何人感到担心和忧虑,也不会对自己的处境和未来有任何担心和忧虑,取而代之的是平和的心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这里面既不会有过高的期待也不会有任何消极的成份,放松可以使人的头脑变得一片空白,也可以激发出人的许多想象,它会让人情不自禁的进入到一种愉悦的状态之中,如同自己的身体内部在发笑,自己的面部表情也逐渐变得松弛,嘴角也开始露出自然的微笑,这一刻本能的快乐再次出现,并给自己的身心以极大的满足感,这个时候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半功倍,成功几率很高,也会让人充满干劲,精力充沛,极具魅力和亲和力,并能极大的感染到周围的人,因为别人能感受到你如同孩童般放松,这会让他们羡慕不已。放松可以使我们是视角变得宽阔也更具包容性,更能够接纳周围的人,并跟他们和好相处,真诚自然,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都不能充分的享受到放松的状态,当然也就无从享受放松所带来的诸多情绪体验,在心理治疗中有放松疗法以及催眠疗法,这些方法可以为人们带来短暂的放松体验,起到治疗某些心理疾病的作用,不过要想让一个人能够在不需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全屏自己达到放松状态似乎并不容易,但这应当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建立和培养,并想办法引导我们的孩子学会自我放松,放松的核心原则是让孩子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给他们机会去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一旦一个人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洞悉自己的内在为人,并充分认识到与此对应的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各种影响,继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获得能让自己认可的成就无疑对一个人将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纾解,而这些也会让一个人产生恒久的放松和愉悦,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充满了各种压力和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逐渐缺失,这些都会导致人们无法放松下来,而这一切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我们的孩子,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诸多社会问题中,有很多来自于人们心理的失衡,而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中大部分都和本能的快乐严重缺失有关,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健康和快乐的氛围中成长,保持心理的健康,并贯穿他们的一生,因此本能的快乐不能被剥夺,尤其是童年时期孩童是否获得充足的本能的快乐将对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希望这一点能够得到专家以及人们的认可与重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