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田产承包到户:让中国农村发展落后20年

火烧 2015-11-0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分析田产承包到户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指出分田到户后农村出现田产抛荒、土地买卖、村民进城等问题,强调农村发展滞后与政策关系。

  田产承包到户:让中国农村发展落后20

  我记事起,就记得生产队长一声口哨,村民就出工干活了。那时,确确实实是人人有活干,懒人就叫累呀,一天要干完生产任务才有满工分。那时活是干了,产出就是低,一亩就是三四百斤谷子,还要上缴国粮,所以总是吃不饱饭。

  后来读了书才知道,先前是集体,后来田产承包到户,各家各户各自为政,我记得也好不到哪里去,每天上学早餐没菜,用猪油涂抹在饭上,吃的很香,算是一餐好饭了。中餐还是红薯上面蒸一碗饭,饭是给我与爸吃的,我哥、姐是没份的,我妈一般是让给我与爸吃的。

  后来就是一直听到田产承包好哇,就象是在地主那里刚分到田一般。

  其实,集体吃不饱,分到户还是吃不饱,因为分到户后,亩产还是不到500斤。后来为什么吃饱了呢,并非是什么田到户积极性高了,干活卖力了,生产力提升了,是因为袁隆平的杂交稻发明了,亩产一下子提高到了800至1000斤,到今天,亩产还是维持在1000斤左右。

  田产承包到今天,村民靠进城了,不进城就很惨,就得挨饿。

  田产承包后,中国出了两个百亿村,一个是江苏华西村,二个是深圳南街村,普通百姓一说到这两个村就羡慕,他们为什么搞的那么好呢?一般不研究政策政治的百姓不解呀,为什么呢?而政客及其走狗们,一说这两个村就说这两村拿了国家多少好处,是国家特别支持发展才这么好的,而且极尽污蔑与妖魔化之能事。

  老百姓,那就是集体村,是大家砸碎了的体制,一把辛酸流到今天才明白,原来分亩到户只是勉强在贫困线上。

  那么再看看其它地方分田到户村,姑且以渔米之乡的湖南农村为例,我是湖南人,土生土长在农村,就事论事。

  现在湖南农村分到户的田出现了几种情况:

  一是村民全家住到城市了,分到户的田,过去几年是给别人种了,这几年别人也不种了,田抛荒了;

  二是田分到户了,村民有自主买卖权,在农村建设中,把田卖给别人建房了,现在成了没田的农民了;

  三是田分到户了,村民有自主买卖权,在农村建设中,把田卖给别人打砖、搞养殖了,现在成了没田的农民了;

  四是虽然人户口在农村,人一直在城市,有田也荒在家,没人种,有田没田一个样;

  五是人在家,不想种田,或根本就不会种田,东奔西跑干其它活,田也荒着,或者有一亩,只种五分自己够吃就行了。

  分田到户,以此产生了分土到户,分山到户,结果是这样的:

  一是土地很大部分卖作建房了;

  二是土地被挖机挖成了天坑,泥土运去打砖了,很多人土地了卖光了;

  三是山上的树被烧炭烧的差不多了,现在连树根都刨出来烧炭了,野生动物被夹子夹光了;

  四是山地分到了私人,山上的树被卖光了,每年烧光一次,现在山光秃程度肯定超过大跃进了。

  分田到户到今天,农村人员实况:

  一是三分之一的人(劳力)在外务工;四分之一的人(留守儿童)在家留守;四分之一的人(老年)在家孤老;四分之一的人(劳力)无所事事;

  二是那些象猪牛一样勤劳的人,每天干活干到死,确实能实现小部分先富起来,不过靠干死活的人,也富不到哪里去,这种人是属于类似工作狂的守财奴,社会都象这样的人,那是没希望,也是病态的。更多的人,有劳动能力,也是一张桌四个人,天天垒长城打麻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活干,不知道干什么。

  三是农村劳作还是基本手工劳作,改革开放30年,本该机械化的,却一直停滞30年。

  最近又听说上头要搞土地流转了,让少部分承包大部分人的土地,可以买断,也可以又土地入股,鼓励村民创新创业,政府每年大量资金等着创业的人去拿,结果“春江水暖鸭先知”知道水暖的鸭子们早就下水得到政府第一桶金。

  那么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呢:

  土地流入了个别发了财(或说是拿了政府扶助的人)的人名下,然后又是什么呢,村民一窝蜂似的跟这个发财的村民去打工。然后呢,大家一起实现邓小平的少部分带动大部分富起来。

  那么,这不是又回到封建地主时代,地主拥有土地,佃农在这土地上给地主打工。

  这种结果,相信有点文化,打过工、下过岗就能看明白,如果看不明白,我就不明白了这人是什么人。

  要彻底弄明白,还得弄明白“分田到户”与“集体所有制”的本质,说这个本质在理论上太枯燥无味,拿企业运作来作比就简单明了多了。

  什么是分田到户,本质就是单干,过去认为优越性在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因为劳动与直接收益挂上钩。实际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单干可以最大效益化,生产力能提高,这世界根本就不要社会分工了,企业全部搞成作坊就好了。单干就是最原始的劳作方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全部是单干,为什么全国人民在唱单干就是好,简直匪夷所思的精神混乱!!!

  集体所有制的两个特征:一是集体劳作,二是收益按劳分配(计时性质),收益是间接与劳动挂钩,在过去宣扬是大锅饭。然后发动发了财的人大骂特骂大锅饭,所谓谎言说一万遍成了真理,果不然如此。

  我在企业工作二十年,见过日资、台资、港资、民营企业,并亲自参与过管理,发现有个相当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所有的规模企业运作模式,其实都是集体制:

  他们都是集体劳作,吃大锅饭。

  吃大饭的意思不能简单理解为在一口大锅吃饭,企业有大锅,也可以回家开小锅。我当然明白另一个意思,那就是平均分配。当年在集体一起工作,也是计时形式,队长都给大家记了工分了,没出工也是没有业绩的。这与企业计时工资制度是完全一致的。至今大多数台资企业,尤其是大型台资企业,都基本上是计时工资制度,而且台资企业这些年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也是得益于人性化的计时工资制度。那么为什么在集体公社时代为什么效益不好,大家吃不饱饭呢?

  是怪这种集体制度不行?

  回头再看,为什么华西村行,南街村行,而且大有可为,远远超过分田?更有意思的是,企业运作无一不是集体制。

  其实企业也可以做“分田到户”的,把产品配件分给每个员工回家作业就可以,这样效益更好吗?

  并非集体制不行,主要原因是:

  一是需要调整方式方法,比如平均主义,其实就是分配方式问题;二是当时农业科学不发达;三是限于当时条件因素。

  其实只需要调整分配方式与管理方式,而当时的当政者根本没有考虑未来,只看眼前就把集体制砸碎,还到处鼓吹分田生产力提高了。这就好比,刀子杀了一个人,确实有坏作用,就把刀子禁了。为了设计不杀人刀子,就把刀子设计来设计去,设计成了棒槌,结果切不了菜了。

  来个假设,如果按集体制走下去:

  一是集体化到今天必然是极大地发展农业产业化,比如一个村800人,劳动力600人,600劳动力就是一个类似企业的劳作集体,在不断地改进中,可以做到非常好的分工合作,比如100人负责养殖,200人负责经济种殖,200人负责主粮种植,50人负责采购运输加工协助工作,其它人员负责业务、后勤、协调管理工作,一个村完全可以企业化,象华西村一样创造奇迹,不是不可能,是完全可能。

  二是按照集体化走下去,农业机械化必将提前20年实现,将实现农业发展的二次大飞跃。

  三是每一个农民都是村集体的主体,都是村民,也是股东,与私人老板下分红分股权有相同之处,私人老板分红是一种被迫的施舍管理,而集体制下的股份,村民人人是当然股东,是真正的主人,与私有施舍又完全不同。

  我不想等着私有资本的施舍!我更不想等着私有资本的“慈善”,我要理直气壮地要属于我的那一份!!!!

  一个是口喊着:人人是老板,以厂为家;一个是人人真正是老板,哪个的效益会最大化!!!??

  用脚趾想吧!!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西村能发展这么快这么好,很简单一句:一个村就是一个企业!

  再看看现代私有企业的类似“村集体制”回归,现代私企业发展的历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作坊期,就是分亩到户期;

  第二步:集体劳作前期(计时工资制度)

  第三步:集体劳作中期(计件工资制度)

  第四步:集体劳作后期(股份分红或股权激励)

  也就是说,企业要由单干向集体制转型才有最大效益。

  村集体制跨越了私企业前三步,直接落在最后一步,全体村民是股东的集体工作制度。一个建得好好的模式——集体制被直接砸了,至今天,打工者回家都是苦苦思索无出路,只等地主再回来,为地主再打工。

  可悲可叹——分田到户!!!

  本质分析出来了。

  你是百姓,还是官,还是所谓的经济学家,在想什么?

  那么,土地流转,又流到变相的地主手中去?

  然后有人又在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无非是分田到户错误的延伸!!!!!

  这些年把钱投给私人老板不明不白用作所谓的发展企业,且不说这些所谓的极少数老板有没有做正事,这政策就是荒唐的,给钱让少部分先富起来,不如搞传销嘛,传销本质多简单:大家缴钱集资让少部分人先富!!

  是什么人在左右这样的政策?是什么力量还让“分田到户”错误深化下去?

  应该立即回头,把那些钱扶持私人的钱,转投在农村集体经济与产业上,让农村发展起来,必须让集体产业发展起来,村村办集体产业才是根本出路,人人是股东的产业不发展起来,社会主义永远是扯淡!!!

  面对事实,国人还在玩皇帝新装游戏,这游戏还要玩下去吗??

  2015年11月8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