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为什么尊重中国的自然科学家,藐视社科工作者

火烧 2009-03-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探讨中国自然科学家与社科精英的差异,赞扬自然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批评社科精英脱离国情,立场偏移,引发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中国的自然科学家,那可真是民族的脊梁和骄傲。以“两弹一星”、核潜、运十、歼十、载人航天等研发群体以及钱学森、袁隆平、陈景润等优秀个人为代表的新中国自然科学界、工程界,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值得我们放心的。他们心怀科技救国的崇高理念,艰苦奋斗几十年,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有功于国家、民族。很多人放弃了西方的高薪厚禄,儿不嫌母丑,冲破重重阻力都要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工作,为了国家利益默默无闻甚至隐姓埋名一辈子。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是忠于专业、忠于职守的精神,是“科学家有祖国”对“科学无国界”论的最好反击。  

  可是想起另一个群体,特别是三十年来的中国社科群体,我心中却很不是滋味。首先不能一棒子打死,社科群体中有佼佼者,他们爱祖国、爱人民、有良知、坚持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拥护真正的社会主义,学习借鉴但不一味接受西方的知识和价值体系。遗憾的是他们被排斥在决策层以外,叫“非主流XXXX”。  

  这里想说的是当下社科群体的主流。他们位高权重、喝过洋墨水;他们制订或影响决策、制造或影响舆论;他们以“精英”自居,被称为主流。与默默无闻的自然科学家不一样,社科“精英”身上堆积着令人高山仰止的光环:学者、专家、教授、博导、研究员、委员、院士、顾问、所长、独立董事、总经理、特约撰稿人。他们的意见,往往是一言九鼎的,第二天在主流媒体就要见报的,是"非主流"所望尘莫及的;主流电视上的专家访谈,他们的位置是常年保留的。

  怪谁呢,他们号称是“改开”的智囊、操盘手,是“普世价值”伟大先进正确思想的发现者、传播者,是全社会的精英!他们入得中南海,出得美使馆;他们上电视、做报告,当董事,收佣金;他们解构历史,颠覆传统,粪土当年大英雄;他们代表社会正确。  

  不过同样有一点遗憾。我们伟大光荣一贯正确的社科主流,近年来在民间特别是网络上开始变臭了。他们一向自诩的“精英”二字成了贬义词。好比甲骂乙:你X的个精英!乙勃然大怒,回骂曰:你才精蝇呢!你全家都精蝇!社科精英——很明显的在走下坡路、暴跌股。从先前的大红大紫、真理在握、一枝独秀,到现在这个地步,究竟是为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他们脱离人民,脱离中国国情,站在利益集团、外国势力、西方价值的立场上去了。人一旦立场站错,那所作所为是掩盖不了的,这不,就有诸多怪现状出来了:

  好端端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福利被砍光,新“三座大山”折腾老百姓苦不堪言;汶川大地震那是对中国人的天谴;救灾成绩那是普世价值伟大思想的胜利;中国穷人不叫穷,那叫待富;中国的医药费不算贵;房价跌了,受害的是老百姓;春节火车票涨价那是应该的;国有银行股票几毛钱卖给外国,几元钱卖给国人,叫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国保18亿亩耕地是荒谬的,粮食可以到国际市场去买;奥运会、载人航天、国庆阅兵是面子工程、劳民伤财;在美国危如累卵的情况下,中国还应该继续买美国国债、和美国人同舟共济;受到绝大多数国人支持的护宝义士蔡铭超,在精英那里则被斥为不守诚信。岳飞不叫民族英雄,秦侩才是,因为后者维护和平;狼牙山五壮士宣传抗日英雄必须从教科书上拿下,因为“不合时宜”;满清皇帝个个英明神武、体恤百姓、古道柔情。  

  三十年来,风光无限的社科主流,真正拿得出手的学术成果,那是几乎为零。经济和管理理论全部照搬美国,文艺风格模仿港台,电影创作以到西方获奖为荣,文学领域没有留下一部堪当“伟大”二字的巨著、巨匠,历史、哲学领域则以颠覆历史、解构马列毛为时尚;价值观领域,由于我们的社科精英自愿放弃原有的价值高地(前三十年我们对西方价值体系一直是批判性的、攻击性的),转而全盘接受西方价值而无任何独创建树,结果造成我国在国际价值领域的全面被动,屡屡成为西方价值审判席上的被告。  

  一边是中国自然科学家的低调、爱国、敬业、不求名不求利的奉献,一边是社科界的浮躁、浅薄、张扬和势利。与令人尊敬的中国自然科学家相比,我们的社科主流实在是太不争气。谁是真正的精英,谁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一目了然。  

  在所有正常国家,精英阶层都应该是社会道德良知底线的守护者、卫道士,是公众利益的捍卫者,在对外关系上是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者,是民族在危机中的中流砥柱。正因为有这些特质,人民把他们叫做精英,把社会交给这样的精英守护,人民放心,不用担心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被绑架、流失和出卖。这样的荣誉,当下的社科主流“精英”自问担当得起吗?  

  除了非人民的立场外,社科主流的整体堕落,其实也有着深刻的教育背景(以下特有所指,文科人士请勿对号入座):  

  当年我们上高中时,一开始是不分科的,所有的学生都准备考理工科,因为理工科将来能找比较好的工作,就业范围也比文科广。能力强的学生一般都在前列,都准备考理工科,只有极个别有文科偏好的才到最后转文科,但这样的学生就是一个省也难有几个;二、三流的学生智力和逻辑能力不强,一般考不上理工科,就是考上了也只能考个理工的专科、中专一类的学校,前景仍然不太乐观,所以这帮学生到最后一年大多转学文科,就是现在的“精英”这帮人。  

  “精英”内在的低素质,决定了“精英”不可能有好的成就,他们大多都思维简单,分析判断力很差,很容易被一些所谓“新鲜”的东西蛊惑。  

  到大学以后,与文科学生在一起,也很容易感到他们简单肤浅的躁动,看了庄子的文章,他们就感到人生没有意思;看了老子的文章就觉得自己高深莫测……。  

  前几天看了南都长平的自述,说他当年读了几本英伦的书,就觉得自己灵魂的家园在雅典和英伦,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这是“精英”内在的素质所决定的。  

  当然,还有四流的学生,他们考理工科和文科都没有希望,就根据自己的特长,转学体育或音乐等,现在音乐界越来越低的艺术水平与此极有关联。  

  至此,中国人可以清楚了,这些社科“精英”都是些什么货色。善良的老百姓,擦亮你的眼,中国的复兴不能再由这些社科“精英”瞎折腾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