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已死
大约七、八年以前,凡是谈到国有企业的问题,无不是效率低下,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管理落后,产品落后,技术落后,对于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经济学家归结为所有制不清,管理层不负责所致。所以改革开放以后,在与诸多民营企业竞争的过程重,面对国企大量倒闭的事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并不遥远的十多年前,伟大的朱镕基总理振臂一呼,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上应者如潮,为国企改革拉开了帷幕。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方针,下岗分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各种响亮的口号中,企业开始了裁员竞赛,一夜之间,突然涌现出的四千多万人下岗待业大军,被无声地遗弃在城市的角落。
十多年以前,我还是一名无知无畏的中学生,毫无疑问地支持政府的所有政策,背着政治书中僵硬的答案,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而准备。自然无心,也无法体会惨遭下岗的父母此时内心的酸痛和苦楚。只依稀记得当时父亲憔悴的面容和无奈的表情。下岗以后,他们靠打临时工维持生计,没有成为电视中宣传的破烂大王,或者个体户,不但困难,甚至难以筹集到供我读书的学费。
对于那场改革,十年之间,歌功颂德的声音够多了。当我站在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一个又一个庞然大物站面前之时,除了恐惧与羡慕之外,很难说清还有其他的什么感受。如何评价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呢?是成功,还是失败?回忆起来,总理斩钉截铁的豪言壮语至今犹在耳边,当我再次会过头来反思这场改革的时候,却有种心头滴血的感觉。
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下岗工人,退休工人和一些所谓的首先富裕起来的领导以及资本家或者叫做商人。将前者和后者相对比,你会发现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中国,一个中国正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在社会的角落,而另一个中国正在崛起,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代表着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更为可怕的是,这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不可跨越的鸿沟,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之中,同操着一种语言,却已经难以互相理解和沟通。很难说,这不是国企改革的成绩。
国企改革使原国企的绝大多数职工失去了饭碗,也失去了过去劳动所创造的企业;使少数人不但拥有了整个企业,而且拥有了对其他人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此荒诞的一幕幕闹剧在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不断上演,没有人愿意揭露其中隐藏的丑恶,所有人都在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到可以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以改革的代价为名义,允许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掠夺。有人说,不满怎么办?那就再来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吧,这样子社会或许就和谐了。
国有企业的失败不是所有制的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不仅仅是国有企业自身体制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体制的问题。长期以来国企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职责,他们的商品和利润绝大多数贡献给了国家,所谓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企业没有长远的眼光,而是国家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掘取得太多,留下的太少,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建厂时候的设备一直使用到工厂倒闭,之间可以跨越漫长的30到50年时间。这样运行,到了八九十年代,即使没有竞争者,离倒闭也不远了。更何况那些私人作坊,偷工减料,血汗工厂,无法无天。没有标准、没有管制、没有审批、没有代价,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国企与他们竞争肯定回天乏术,这与所有制何干?就是让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来经营,也同样难逃厄运。国企死在国家的过度掘取,死在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死在落后的混乱的不健全的企业保护机制上,并非如所谓的经济学家所说的无主之物。
从无主之物,到有主之物,几多罪恶假汝以行。伟大的旗号,可耻的谎言,公开的腐败,赤裸裸的掠夺。没有硝烟,没有反抗,权力与金钱相结合,共同饕餮一场又一场民众和国家流血的盛宴。思想、文化、道德、良知、文学、艺术等等所有抽象的东西,都已不值一提,所有马克思曾经批判过的东西,都已复活。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还能再妄谈什么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原则?
私有化的企业,向上缩减成本,向下剥削工人,产品偷工减料,一切唯利是图,这样的企业管理,这样的生产效率,又如何不能使企业复活?他们是复活了,复活了又能怎样?底层的人依旧受苦。
更为恶劣的是国企不但死了,而且已沦落为剥削的工具。今天的中石化、中石油、移动、联通等垄断性国企,在收费上比之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已不同于以往。站在他们高大豪华的办公楼下向上仰望,看不到星空,我的心头只有恐慌。
另:仅是个人感慨,胡言乱语而已,莫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