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上得起学”是“教改”成功的唯一标准

火烧 2010-12-06 00:00:00 网友时评 1033
文章分析教改失败原因,指出西式教育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强调教育财政与人才培养机制的差异,反思教育改革方向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上得起学”是“教改”成功的唯一标准


        轰轰烈烈的教改又一次开始了。教育部5日发布通告,说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又开始搞试点了。以往历次的教改,除了掀起一拨又一拨教育产业化,疯狂的为教育从业者搜刮钱财之外,对于中国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的作用微乎其微。某教育部门的高级官员还恬不知耻的声言道:“大学毕业生多了,教改就是成功了。”可教师水平也就是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能力没提高,只把“三味书屋”更名为“三味学院”,学生们的实际能力就提高了吗?无非是把过去的中专证,大专证升级为大专证,本科证而已。这于国于民,有何好处?
        从这次教改的文件中,我们除了看到对钱学森老人提出的“中国为何培养不出高级人才”这个疑问的回应之外,丝毫看不到中国教育沉疴病转的好消息。除了一大堆的套话官话之外,实际内容少的可怜,改革的目标和宗旨并不明确。中国教育体系如一辆已经驶入错车道的列车,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却一则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二则凭借巨大的惯性依旧在错误的轨道上继续滑行!

       “西式”教改必然失败的原因

        纵观中国教育体系三十年之改革,贯穿始终、从未改变的就是“崇洋媚外”思想。结束文革之后,一大批被打倒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波“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西化”浪潮,汹涌的扑向了中国的所有领域。一时间,只要是西方的就什么都好,一切向西方学习!教改、房改、医改、经济改、企业改、政治改,无一不以西方媒体特意树立的典型为样板而顶礼膜拜!尽管这几年中国人民从一系列西方的虚伪表现中发现了问题,发现了很多所谓善良的“告诫和提醒”都是包藏祸心而有所警醒之外,尚没有从根本上反思这三十年来,乃至三十年前的很多所谓善良的“告诫和提醒”对今天乃至未来产生了多大的负面作用。
        只看到西方大学出现了诸如钱学森这样的高级人才就盲目学习,毫不考虑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基础和中国人民的普遍素质,丝毫看不到西方大学光鲜表面之后的肮脏龌龊的角落。盲目学习,全盘接受。三十年的教改,除了苦了这几代人的学生家长,用名不副实的大学本本耽误了学生们的青春,最大的作用就是干教育的肥了,富了。这就是三十年教改的真实面貌!
        无数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外国人某某事情做的多漂亮,我们拿来做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肯德基再好吃,也必须搞出中国人民喜欢的口味才能被接受,才能落地生根、兴旺发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弹的再好,也必须经常演绎中国名曲才能得到观众的最大共鸣;奔驰、宝马再世界知名也必须研制出适合中国人身高、体重、驾驶习惯的新车才能被中国人民真正喜爱;皮尔卡丹再牛气,也不能不根据中国人的身材去量体裁衣。任何一种改革思路、理念、方案,不管是东洋的还是西洋的,都是“鞋”,而中国的实际国情就是“脚”。鞋和脚不配套,到底是剁了脚趾头去适应鞋,还是修改鞋来适应脚?
        可叹的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中国教改的主持官员却看不明白。硬要让中国的国情去适应他们照搬照抄的改革方案,鞋是可以磨破脚,让它流血难受,但最终,脚是要顶破鞋的!
        西方大学的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则是财政上很充裕,经常可以投资大量资金到研究工作上;二则是人才辈出。这些就是历次教改要达到的目的。可是这里有三个原因。在财政上一方面有大量的慈善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高收费;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异议”者的培养。而这三个根本原因在今天的中国根本就无法实现。于是,教改的方案和中国实际发生了冲突,诸多笨到死的官员、专家不停的嘶嚎:中国人要改变观念!中国要创造教改的环境!还是老问题,到底是鞋去适应脚,还是让脚去适应鞋?
        我们来分析,为什么西方大学的成功在中国不能原样复制。首先说财政上,西方大学资金不是主要靠政府而是来自社会上的慈善募捐。这种财政资金来源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宗教文化。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遍及所有角落,而教义中是以搞慈善会换来上天堂的方式来鼓励。西方人的西方式慈善观念和行为由来已久,运行到教育方面自然是轻车熟路。而中国有这么庞大的宗教文化吗?西式的慈善行为在中国尽管怂恿了很多没有知识的明星跳梁三日也搞不起来,那么植根于慈善观念的教改财政方案就能成功吗?华人圈子里慈善搞的好的地区,比方说香港,都是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的社会。而中国现代慈善的始祖--“希望工程”这些年来收到了几个钱?赤裸裸的国情,血淋淋的实际,教改官员们怎么就看不见?
        再说靠对接受教育者的高收费。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以德法两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是高工资、高福利社会。经过上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很高的阶段,社会有力量搞高工资、高福利。而高工资、高福利也支撑了对学生乃至家庭教育方面的高收费。一个美国工人每小时可以赚20美圆,一个美国学生勤工俭学就可以完成学业。而中国呢?收入是美国人的四十分之一,养老、医疗保险连首都北京也只覆盖了百分之五十的人群,而中国的教育收费却只比美国低一半。这样的客观条件,财政上又怎么能依靠对学生的高收费呢?
        再说人才培养方面。西方社会的文化理念一贯主张个人权力不受侵犯,西方学生成长的过程很少受到类似“写字必须用右手”这种思维的压迫。因此成长起来才性格各异、才华各异,也才有不断的各个方面杰出人才的出现。而中国社会一贯的是主张个人服从集体,集体高于个人。客观来说,这种思想也保证了中国五六十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多的是“制式”人才,是从统一的模板里生产出来的,多的是对所谓“异端邪说”的压迫。两种人才培养机制必然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西方式的培养机制,会出现很多特异的人才,会满足多方面的需要,但同时,废品也很多。因为毕竟不是每一条道路都是走的通的。而中国的培养机制,是在学校阶段培养出尽量的“中”性的人才,放到任何一个领域都能使用,虽然不会特别的适合,却可以通过在工作中的实践来来逐渐的适应。换句话说,西方的模式是百花齐放,中国的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里边都有两种国情做背景。西方国家国土面积小,多数属于单一民族国家,因此文化基因统一,只要能够适应实际就可以。而中国做为多民族的国土庞大的国家,人才的制式化培养,就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一样重要,是维护民族团结、地区团结的重要依靠。
        这种实际国情的差别,就决定了中国教育无法照搬西方教育的思维和思路。非要照搬,就只能用惨痛的事实来换回对中国国情的客观认识!

        “上得起学”是“教改”成功的唯一标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培养人才,去适应各个不同要求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各个工作岗位的科技、技术含量,同时为杰出人才的诞生孕育环境,培植土壤。
        教育改革不管唱的调门有多高,如果归根结底还是仅仅实现了教育产业化,教育部门的高收入化,从教人员的高收入化,那相关的文件、精神、讲话都是废纸一张。于国于民,毫无益处。
        俗话说的好,水涨而船高。杰出人才的诞生需要客观的环境去孕育和培养,而不是从天而降,破石而出。很难想象一个整天与小商小贩为伍的人会去琢磨相对论,你也别指望着爱因斯坦的身边都是些走卒贩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杰出人才的背后必定要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一个高素质的环境。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才能偶尔的有那么杰出的一两个蹦上了高端人才的领域去。比如说东北二人转演员小沈阳的火爆,如果没有他那一群专业的二人转演员整天摩肩擦踵的环境,没有他们之间的互相模仿,就不会有小沈阳的诞生。事实上,他的很多段子都是从别的演员身上学来的。如果说小沈阳是二人转领域的杰出人才,那么其他领域难道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我们现在的教育部门,只盯住所谓的杰出人才去重点培养,却忽视了鲜花只能插在牛粪上,而不是诞生在真空里的事实。不去踏踏实实的搞基础教育而整天的喊着搞高端教育,眼见着越来越多的儿童、少年逃避九年义务教育于不顾,整天做梦去培养天才,试问:没有低端何来高端?没有沙石水泥做基础,何来九天之上凤巢龙倦辉煌亮丽?这难道不是在搭建“空中楼阁”吗?这做了三十年的白日大梦又何时可醒?
        积极稳妥的推进科学普及工作,积极稳妥的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积极稳妥的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稳妥的营造“好学向上”的学术环境,只有普通人才的基数不是靠毕业证发的多而是切切实实的提高,杰出人才的诞生还用担心吗?有了客观环境自然而然就会诞生,就如同夏天里吃剩的饭放在外面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青霉素一样,还用得着今天大会喊、明天小会叫的吗?
        而今日之中国,随着教育思路的转变,封建迷信等明显违背基础科学知识的现象大行其道,这就证明了中国的国民基本素质在“教育改革成功”的谎话背后实际上已然大幅下降。科普工作是最基础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工作,如今如此失败,还谈什么义务教育、大学教育?连最基础的都认识不清,谈初级的、中级的、高级的乃至顶级的还有何意义?一大群整天烧香拜佛的人中间你还能指望出现一个杰出科学家?出现两个“杰出”神棍倒是极有可能!杰出人才是个相对的概念,是客观的基础知识普及环境下的自然诞生。小环境遍及国家,就是国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层层的杰出人才汇集,诞生出更高的杰出人才。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公平受到教育的权力,是国家的任务,是教育部门的天职。如果让有的孩子因为钱的原因而被拒绝于校门之外,就会让中国的教育制度倒退一千年!倒退到南北朝,东西晋时期的贵族教育体系,门阀政治体系,最终也必然会被来自于底层的人才所推倒。而今天的中国教育,无钱而不取,无钱而不纳,早已滑落到“贵族教育”的边缘,还谈什么教育制度的先进、的进步?可笑!无耻!
       “上得起学”不论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实用性的高端人才的诞生都是无可取代的基础性作用,是判断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回答钱学森老人的疑问

        是中国大学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吗?答案是正确的,钱学森老人的判断是准确的,关键是,人才就一定要大学培养出来吗?正如上文我的阐述:中国是个复杂的大国,人才培养首先注重统一性。出了校门,到各个不同的地区,行业,领域去,再去结合实际进行业务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在中国不能搞西方式的一步到位的人才培养方式,而是要分“两步”走。
        可是在实际情况之中,两步走的人才形成机制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完成。
        首先说,本来在实际工作当中,在校园内施行的统一性人才资格应该被个性化人才资格所取代。同样一个人才放到不同的领域去,自然应该闪耀出不同的色彩来。可是我们的人事部门乃至整个中国人的基本观念,依旧沉迷在学校教育阶段的人才判断标准上。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当中,当一个人结合实际发现问题,研究出独特的办法来的时候,很难被主管所接受。这也导致了,该出现的人才无法出现,刚刚即将成为人才的人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放弃“异端邪说”的想法而随大流。虽然有的情况经过事实的检验证明“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也多半因为当权者不肯认错或者即便回头去看这个当年的人才,该人也已经被世俗的潮流消磨掉了那曾经一现的灵光,变得神奇不再。
        其次,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科研界不在有“两弹一星”时期广泛存在的技术民主,反倒是出现了无数被追捧的所谓“技术权威”。有了权威,自然就没有了民主。可一人智短乃是古训,在知识变金钱的今天,由于有了切身的经济利益,技术高超者就不会容许有人来挑战他的权威。于是,在相关的科研上,有能力的不敢说话,敢说话的没能力;或者地位低的人即便看到问题也不敢提,也不敢讲,让地位高的人去撞南墙。缺乏良性的学术交流环境,学者之间缺乏深入坦诚的交流,是杰出人才无法诞生的学术原因。
        最后,到处招揽国际人才是因为本土人才被踩在脚下。说中国没有人才,是对14亿中国人民的侮辱。当年苏联专家撤回国内,我们凭什么靠自己就研究出了两弹一星?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的背后是对人才的平等看待,不存在歧视,因此,很多本土的初级的人才才敢于说话,敢于参与。现在谈两弹一星,谈的多半是留洋归国的“三钱”等人,可若没有本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努力,光靠他们几个,又能做成什么呢?现在中国,能出头露脸为社会所熟知的,都是整天走穴、管行政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做出真学问吗?真正有学问的人却没有机会出头露脸,导致今天的中国,为人所熟知的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全都被埋没。因此,才显得没有人才,才到处去搜刮人才。明明是金子,被踩在脚下,踩在泥土里,怎么去发光?又怎么去发挥作用?又怎么能去充斥需要他们的岗位?

        中国教育体制必须立足本土

        懒惰的人照猫描虎,勤奋的人自力更生。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年代,通过实践更正了无数不适应的地方。当教改全面学习西方模式的今天,难道就不需要这样的反思和修正么?
        说到教育,不妨拿学生来做比喻。坏学生不学习,不思考,不深入了解知识,考试了就照好学生抄;好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深入了解知识,考试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考试成绩可能相差无几,可实际内容却大行径庭。坏学生照搬照抄来的考试成绩永远没有好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学习得来的成绩实在,管用。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就坐了一次十足的坏学生。每次教改,都会有一批人下来所谓的考察,其实却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的晃荡一圈。调研考察是假,吃喝拿要是真。回去交差时候拿一份现成的不知从何而来的方案糊弄上级,一级一级骗上去,都觉得自己了解了中国的教育实际,都觉得自己明白了中国教改的要害。如此调查研究就搞起牵动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教育改革,怎不让人唏嘘!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可这个调查研究如果只是随便走走不深入实际去研究、去考察、去琢磨、去分析,那就相当于没有调查研究。一群没有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高居庙堂之上发号施令,一群溜须拍马、好大喜功的势力小人努力推进。轰轰烈烈的开始,稀里哗啦的结束。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浪费了年华,浪费了青春。三十年“蓬勃发展”,临了临了,竟然还要到外国去找人才。既如此又这般,还办教育作甚?还教育改革作甚?如此做派,如此黑暗前途,还敢说教育改革成功,还敢说大体成功,还敢继续往下跑。胆量之大,脸皮之厚,世所罕有!
        不怕知识分子讲道理,就怕知识分子没脸皮!有文化的人恬不知耻的时候,你还真不好说倒了他。
        中国社会,扫除文盲之日并不遥远,也不过是刚刚结束。社会上基础文化知识还很薄弱,文化氛围还很稀薄,在这种客观实际的条件下,教育工作仍旧应以普及基础知识为重点。若以原地升级了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来认定中国社会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丰富就大错特错了。尽管我们每年的学术论文数量超过了美国,可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抄袭而来,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我们还没到把重点放在积极培养顶尖人才的阶段。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事业刚刚属于起步阶段,还应该去做奠定基础、培植根基的工作。
        打基础的活不好干,吃苦挨累不赚钱,所以没有人愿意干。教育部“教改成功”,毕业生原地升级,老百姓群情欢悦;实则是教育部变身“毕业证升级部”,毕业生画饼充饥,老百姓蒙在鼓里。否则,真有那么多有真材实料的大学生充斥社会,为何经济发展的模式仍旧无法提升为“创新”型经济模式?就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真材实料的毕业生嘛!
     
        中国教育,中国教改,名为中国,就必须以中国的实际国情为主。如果不能切实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让山村小学生走三十里山路去上中心上学的荒唐事情就不会禁绝,中国教育改革就仍然会在错误与错误之间来回碰撞。
        温家宝说过:中国是否富裕,不能看前边的人而要看最后的那个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同样也不能看培养多少所谓的顶尖人才,而要看是否还有孩子徘徊在校门之外。在现阶段,在中国社会基础知识尚很薄弱的今天,在中国教育尚需加厚基础,普及科学的今天,能够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就是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否则,就与“成功”二字绝缘!

        辽阳先生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