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农民“被上楼”,“牛棚猪圈”度寒冬
最近,有山东临沂沂水县的听众给央广新闻热线400-800-0088打来电话,反映沂水县高桥镇闫家宅村在进行旧村改造过程中违背农民意愿,他们是在“被强制上楼”。如今,原来的住宅荡然无存,新建的楼房却没能居住,农民不但没有过上好日子,还被迫住在过道、猪圈里,严重危害了农村的稳定。(中广网北京11月20日)
只听村民刘清培说,“书记叫我去说是谈点事,我就说按拆迁补偿法就行,只要你达到这个程度。但是这边已经拆开了。”记者“您正谈着就拆了?”“正说着就挖掘机开始拆了。我上去拦,但他们来了80多个人,不让拦,就把我控制起来了。”
从2010年起,沂水县闫家宅村决定进行旧村改造与社区建设。刘清培家是一期工程中被拆掉的最后一家。此前143户拆迁户的房屋已经被六栋四层楼高的单元房代替。尽管村副书记相召生说“现在总体上盖了两栋110平的大房子,一共48户,但光交钱就交了60多户,还分不过来。”但许多被拆迁的村民们并不打算住在这里。
为什么呢?村民七嘴八舌地说,“不合适。”“农村就是这样,喂鸡、狗,柴草啊粮食啊都没地方搁,楼上就那么点地方,你搁哪儿呢。咱不是不住,是吧。”“俺上不去,我的腿不行,我们住不起这个楼房。上楼要出一身汗爬不动腿不行。”
除了生活不便,更多的村民则是根本买不起。只听记者问“您买了那个楼房吗?”“没有,没钱买。”“跟您要多少钱?”“好像要八万多吧。”村民说,“一口人就只有九分地,三百斤花生米的收成,也就收入一千来块钱。”记者说,“靠农业收入一年一人也就一千来块钱?”“那还是毛收入。除去化肥、种子、机器,那剩下就很少了,也就四五百块钱,我们这儿收入根本不行。”
在闫家宅村新的社区项目规划图上,居民包括了附近几个村的所有人。据高桥镇党委副书记马会加介绍说,这是沂水的一个试点,一期工程之后,后面的建设会陆续跟上。而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些村民的房屋来拆除,尽管他表示,这也解决了村民们的难题。“大龄青年买房结婚是问题,将近五十户大龄青年没房子,而且都是老房子破房子,都是危房,90%之前已经没人住了。”但接受采访的村民大多表示自己的房子完好无损,都能正常居住。刘清培家2007年盖的新房依旧折价3.3万,也被强行拆除。
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只有少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或租住或借住在正常的房屋内,部分村民被安排住进了五六平米、没有窗户的烤烟房内,更有的村民,只能将邻居的牛棚或者猪圈改造成小屋。村民:“(牛棚里)屋里没火。老人已经起不来了。” 记者“住了多久了?”“一年多了。”“下雨还得漏雨?”“漏雨。冻得不行。”
对于农民“被上楼”风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在笔者想来,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在农民被“逼上楼”运动中,一幕幕惊人的剥夺、浪费和暴力在不断进行中,被改变了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农民打心眼里不满意,如果农民继续“被上楼”下去,那就难免要出大事!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