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已经走偏——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简评
这个差错的确不应该出现,但是把它排在第一位似乎受社会影响的影响更大一些。其实,这是一个官僚主义的差错,和学术关系并不大。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復”。“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这是一个复制中的技术性差错,和普通民众的使用没有关系。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一错百错,媒体的浮躁可见一般,时代的乱象有时候就是媒体鼓噪的。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这是一个由想当然引出的差错,也是一个文化问题,这个差错找得好,好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使用汉语的人,汉语是一种丰富的文化资源。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把“铊中毒”读成 “tuó中毒”,肯定是因为认识“砣”,很多人毕业后就不求甚解了。一般人就罢了,作为电视主持人再出这样的差错,是非常不应该的。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这是一个低水平的文字差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在重复着低水平的错误。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村长”之说,基于传统意识和简明之需,是社会文化现象,算不上什么文字差错。《咬文嚼字》有点走偏了。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这算是文字差错?那《咬文嚼字》的业务范围应该大大扩张才是。
这条差错由一般老师来给学生指出就足够了,真的犯不上劳《咬文嚼字》的大驾,不要硬凑十条啊。
如果排序,这条至少可以提前三位,的确是大街小巷、成人与学生都容易犯的语文差错。我们的社会,文化味的确还是淡了点啊。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http://blog.sina.com.cn/xingjian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