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论《不做冷漠的中国人》

火烧 2011-11-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围绕‘不做冷漠的中国人’议题,讨论小悦悦事件引发的社会道德反思,分析道德滑坡原因,包括官德堕落与法律误导,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论《不做冷漠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不是冷漠的民族——  

   

最近在全国有一个热门议题叫《不做冷漠的中国人》,此议题起原于 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辆车3次碾轧,18路人视而不见,见死不救,唯有拾荒阿姨陈贤妹伸出援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正在持续发酵,并形成社会舆论。佛山“小悦悦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关注度不亚于此前任何一次的见死不救事件,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病”,从而就把这种典型的个别事件,放大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沦丧的典型表现,让社会产生了信任危机。  

在全世界,只要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好的、不好的、热心肠的、冷漠的、抡劫的、行善的……都有,不能将一件事放大到整个中国人都是“冷漠”之辈,这合适吗?外国同样有这等犯罪的事。  

   

我从《不做冷漠的中国人》的微博讨论中发现,在不到三天时间里就120866条与小悦悦 被碾压女童相关的微博 参与讨论。讨论中绝大多数人都在分析这种现像的成因,挞伐事件中那18个冷漠的过路人,并为小悦悦祝福。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引起了12万的网友关注本身就证明“中国人并不冷漠”。

   

这个议题引起了全国范围广泛的反思,这是好事,在反思过程中最突出的一致认识是: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国民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社会的精神道德滑坡的现实,有些时候总感觉到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如此陌生。  

   

如果仅仅从表面现像去观察、反思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那是不行的,很多的网友都从深层的根源去破析这种现像的原因,有位网友把它归纳起来后认为有两个方面。  

   

一是官德堕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追求最大利益的私利观念的膨胀效应。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严重的腐败现象,已经在恶化社会风气方面起到了破坏作用。  

二是法律误导。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判决结果令人错愕。近年来老人跌倒乏人扶的现象频繁地发生,虽不敢说均是这个案件负面影响的结果,但可以肯定这个案例加剧了这种现象的蔓延,这应该是客观的。  

   

还有一位网友这样评论这种态势:“ 利润最大化的负面效应,越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而相应的改革措施却没有及时跟进”。  

我认为这位网友说得不错,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了,国家富裕了,人也开始重利轻德了,这一现像还说明,那么“相应的改革措施”应该是“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重经济轻道德的大环境下“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被人为的弱化或被勿视了。  

   

从媒体的表现来看就能看出端倪,媒体注重新闻的“轰动效应”,无可厚非,但忘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忘记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是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让全民安居乐业。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这个过程中的一个不长的阶段,它不应该是为资本主义复辟打造的垫脚石。所以在这个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利润这个指标不能脱离社会“道德制约”,不能脱离最终实现世界大同这个“最高境界的追求”。然而在个人和企业追求最大利益的私利观念的膨胀效应发酵时,恰恰失去了“道德制约”和“最高境界的追求”这两样至关重要的东西。  

   

国内各省、市的各类媒体,虽然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运作,但有些只是名义上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质是重“经济”轻“社会教育”,重“轰动效应”和与之相连的利润这个指标。  

   

以两岁女童小悦悦碾轧事件的报导为例,“轰动效应”是有了,但是这些属少数人的行为被有意或无意的引导到被误解为是多数人或中国人都“冷漠”,甚至引证为整个中华民族据有的劣根性上来了,从而扩展到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冷漠的形象的认同。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  

   

说到不少媒体“社会教育”的失职,可以用一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话来形容。  

   

中国各地都有独立的有线电视网,一般根据各个地区的需要,相互引入各地卫视台到本地电视网中,让当地群众很容易看该到引入台的节目。记得《重庆卫视》最初也在他们引入之列。

   

自从重庆卫视开始重视“社会教育” 开创“红色文化”这样的“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栏目后,广东、深圳等所谓经济发达地区的宣传部门,以收视率不高为由将《重庆卫视》从该有线电视网中删除。这就是重商的典型表现。  

   

《重庆卫视》的“红色文化”栏目的内容是什么呢? 主要是理直气壮的开创了“红色经典”、“重庆好人”、“感动重庆”等栏目。再以“唱、读、讲、传”为主轴大量报导好人好事,树立正面榜样。这一切,在商品经济和私利膨胀的今天,在社会道德观逐渐被淡化的时候,《重庆卫视》能勇敢的对民众理直气壮的正面宣传“人的信念”、“人的道德”、“唱红”、“打黑”深入报导我党“关住民生”的“五个重庆”的建设进展,以及宣扬“发生在你身傍的好人好事”等,非常难能可贵啊。一句活:《重庆卫视》担负起了媒体应有的“社会教育”职责。所以重庆市的民风就有别于那些“社会教育”的失职的地区的民风了。  

   

因为重庆的媒体每天都在关注民风,结果让人发现“好人就在你身边”,这些“好人好事”因为很平凡,没有那种“轰动效应”,但是很让人感动,让你热血沸腾,是你学习的榜样。这样的人文环境民风就会好,人与人的关系不但和谐,而且互助互爰,见义勇为是平常事,那来的“冷漠”啊!  

   

我还发现,“感动重庆”和“重庆好人”的主人公们都不富有,都很纯朴,就像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姨陈贤妹一样,他(她)们人很贫穷,但精神高尚,人的本性不失。重庆的党和政府重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把新闻主角重新定位为普通老百姓,才发现大量的“好人就在你身边”,这些好人就包括各种危险的或紧急状态下的见义勇为行为。  

   

我这样说并不是就认定重庆就没有“见死不救”的那种人,只能说那种人在人海中只是少数,如果该地域社会正气占上风,这些人就会少,如果该地域社会正气不张,那些人就会多。关键是要营造一个正气张扬的社会风气。  

   

就算重商氛围很浓的沿海发达地区,好人也是占绝大多数,只是那些地方正气被压仰着,不敢或不愿理直气壮的宣扬伟人思想,宣扬好人好事,纵容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观念奇形膨胀,从而失去了“道德制约”和“最高境界的追求”这两样至关重要的东西。所以人们的顾虑很重。我们从这些地方的后续报导得知,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也发出自责的悔恨之声,你说这是“冷漠”吗?  

   

事实上小悦悦这样的恶性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全社会的深刻的反思,当然也包括佛山、广东这样成为舆论焦点的地方。更难能可贵的是《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是《女童遭碾,我们都可能是“路人”》,也把自己也列为反省的对象,你能说中国人,中华民族“冷漠”吗?  

   

那些一心一意为利益而奋斗,为利益而活着的人们应该在正义的熏淘下回规人性,重新拾回丢掉了的人性和良知,加入到建设共同富裕的新中国的行业中来。同胞们携起手来,让我们的祖国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为人间的天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