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增产提价,不抵成本上涨,谁还愿意去种地?

火烧 2011-11-28 00:00:00 网友时评 1026
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柴油、肥料等成本激增,导致种粮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同时,农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种地,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种地难以为继。

   

  尽管种粮收益有所增加,但提起柴油、肥料等大幅涨价,种粮户还是感觉压力重重。(2011年11月27日 人民日报)  

   

  据湖北省农办调查,今年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9月监测数据表明:尿素2.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34.6%;碳酸氢铵0.8元/公斤,上涨26.2%;氯化钾上涨9.4%;中籼稻、棉花、小麦种子价格平均涨幅达到21.1%;农用柴油价格上涨近10%。  

   

  在张港村承包了60亩地的常贵银说:“现在江汉平原的农民普遍采取机插、机收,可是越是到了粮食收割的高峰期,越是买不到柴油,实在不行,我们只能找囤油的商人买高价油,今年高峰期柴油卖到了7.6元/升。”不止农资涨价,大旱同样使得种粮成本增加不少。“为了抗旱抽水,电费就花了5000多元,比去年多花了一倍左右。”   

   

  并且,“随着农民的老龄化,分散的土地不集中,以后恐怕也没有那么多农民能种地了。”农民肖德银说:“现在‘70后’种粮的很少,‘80后’几乎不种田,都出去打工了,将来大多数也不愿回来种田。”  

   

  “70后”农民吕池华说,自己这几年在包头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不错,年底农忙时才回来帮父母卖粮。“散户种粮挣不了什么钱,一年9亩地,除去成本和吃用花销,才能剩下5000元。明年不准备让父母种了,带着他们到包头养老去。”   

   

  10月26日下午,记者在驱车前往沙畈的路上看到,本应适宜种植两季水稻的辽头村种的却是单季稻。这个村已有10来年没种两季稻了。“双夏双抢”这个词在辽头村民的记忆中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其实,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辽头村,如果在现在的年轻人面前提“双抢”,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抢劫、抢夺”,而不是“夏收夏种,抢收抢种”的简称“双夏双抢”。  

   

  追寻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要归结到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空心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和集镇谋生。开出租车的,开照相馆的,承包工程的,当然,更多的是底层的打短工人群……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农村出现劳动力不足。  

   

  从辽头村的资料看,村里现在有60岁以上的村民90来人,其中80多岁以上的有10来人,而20-40岁的村民几乎没有一个留在村里,有极个别是白天外出打工,晚上才回村里居住。记者和正在田里忙碌着的曹大成闲聊得知,今年他已经83岁,除了耕种水田外,还养了一头牛。在这个田里劳作的,大多是和他一样的老胳膊老腿的老农民,50岁都是年轻力壮了。  

   

  而辽头村的这种改变,在其他农村都有发生。虽然说生老病死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人如此,村庄也类似。然而一个村庄的老去,或许就是从逐渐萎缩、逐渐荒废的耕地开始的。这些留守在农村,已经上了年纪的村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纯粹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将和村庄以及他们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一起老去。而那些外出谋生的村民,等他们老了,或许有些人会回到故乡,但他们侍弄打理的,仅仅是一块花园,一小畦菜地吧。同样,现在生活在城里的年轻人,或许在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失去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人口结构的改变导致种植结构的改变,并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这幅不用很长时间就能到来的图景,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