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文化价值非常令人痛心 马望野
无视文化价值非常令人痛心
马望野
========================
“又快到年终了,一年看过的杂志又堆积老高,从1至12期一期不少。每到这时我就发愁。杂志拿到中国书店,他们不收,因为他们只收书,不收刊。卖给废品站,按书本论斤称,最后变成废纸进造纸厂,可惜了。其实过期杂志还是有使用价值的,无论对于图书馆还是个人都会有用。不知有什么渠道能让过期杂志继续发挥作用,希望有关方面考虑。”(《北京青年报》2011/12/04北京市民 邹士方:《过期杂志何处去》)
上面这一则简短的文字,引起了在下的一段久远的记忆。
那是在史无前例的时候,我正忙着收拾行李,遵命回归入伍之地去劳动改造。剩下的满屋子带不走的书刊,只能当废品卖了。别的书籍,想到将来好象还可以借到或买到,心里虽然舍不得,却并不那么可惜。唯一难以割舍的是全套的《收获》杂志。那是我从她创刊开始后多年以来收求齐全的。现在停刊不出了,将来肯定很宝贵。我怎能不理解这一点呐?何况,那创刊号是我好不容易跑遍了北京城也没收罗到的。因为,她刚刚创刊之前,我没有下决心预先订阅,见到创刊号发行之后,才想起不应该不订阅。在马上去邮局补办后续的订阅手续之后,就想到应该集齐了才好。不料,这时创刊号在邮局已经全卖光了,再没处去购买。直到第二年年初,才在来我们大院收废品的人那里淘换来被读者翻阅得很破旧的一本。所以,我十分珍惜它。尽管它并不很雅观,我还是从来不肯借给别人拿走去看的。那一天,我把一位收破烂的人找来了,当他把屋里的书刊归拢起来的时候,我犹犹豫豫地又把捆得整整齐齐的全套《收获》放回一边去。收破烂的那个老头,也看出了我的心情,就说,这是好东西,您还是留着吧。给了我也不值几个钱,化成了纸浆是怪可惜的。我说,我送给您吧,您留着看,别让他变成纸浆。他笑了,说:俺家连吃饭都得上炕,屋里没有多余的地儿,我把它放哪儿?我叹了一口气,只好把一捆全套的《收获》推到他手边。随后,他给了我多少钱,我也没数,呆呆地看着他骑上三轮把东西拉走了。直到今天,一想起这件事,心里还怪别扭的。
后来,我平反回到原单位,驻地也变迁了,在北京始终无缘再见到那位善解人意的收破烂的老人。不过,有人告诉我一个有点传奇性的故事,却使我大大地舒展了一番。据说,也是在史无前例的时候,有一个收破烂的人,从一位行将被扫地出门的教授那里,收购到一套二十四史,他实在不忍将木头盒子里的线装本送去化成纸浆,就连书带盒当成吃饭的小炕桌留了下来。几年后,他家的孩子上了学,认字了,竟然读开了木头盒子里这一套二十四史。因此还考上了大学的历史系,而且好象还几次出国去讲什么学了。虽然我不很相信这是真的发生过的事情,却也希望并不是人们杜撰出来的传奇!也因为如此,我已经很久再没有为那套《收获》杂志难过了。虽然,我家没有了这套杂志,至少,在现代文学馆里,是不会没有他的踪影的吧?那可是巴金和靳以共同创办起来的啊!
不过,我还是很能理解邹士方先生的心情。的确,“过期杂志还是有使用价值的,无论对于图书馆还是个人都会有用。不知有什么渠道能让过期杂志继续发挥作用,希望有关方面考虑。”对啊,文化是要靠积累才能成气候的。要不然,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羡慕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呢!我们的文化典籍,文化古迹,这些年来,被糟蹋的也够可以的了。现在,想起他的价值来了,有的人猛花钱猛恢复,可是再恢复也是新古董,新膺品,并不值钱,因为他没有任何的文化价值啊!中国书店为什么就不收购就杂志呢?我对中国书店从事的事业一直是很尊敬的。当我从劳动改造的工厂回归首都“官复原职”之后,在西单门市部找到了一部中华书局老早印行的老辞海,至今已翻得不象一本书的样子了,可是比之后来编辑出版的一版又一版的新辞海,好多资料还是它更有根据,更能给我以帮助。所以,我也要在此建议,中国书店还是能收购杂志为好。当然,那收购的应该是全套的,是有影响的,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等等,例如,解放初期的《学习》、《说说唱唱》,以至前些年的《真理的追求》、《中流》之类现在不大好找到的刊物。而不是消闲性、流行性的还没有看完就很快过时的没多大用处的杂志。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看来,文化就应该这样慢慢地渐渐地沙里淘金、去粗存精地积累下来,没有人给收集、提供文献、典籍、资料等等,给后人继承,那怎么成呢?对于一个人来说,情况也是这样。前些日子,读到评书名家连丽如提到她的父亲、评书大师连阔如的一段话,更坚定了我的看法。她这样回忆:“父亲只念过三年私塾,但知识太渊博了。我还亲耳听他讲过《水浒》九纹龙史进,讲这文身,两个小时,您说这知识从何而来?学习。父亲特别爱留资料积攒知识。我记得小时侯看过父亲的剪辑本,十几个大本子上贴着各种报刊文章,包罗万象:山川地理、名胜古迹、风俗人情、民间谚语、戏曲评论、历史人物。。。。。。让我印象最深的使有张报纸上写着关于西安的那棵救命树现在还活着,就是三国时马超于潼关大胜曹操,追之,曹操绕树而逃,马超一枪扎在树上,救了曹操的那棵树。怪不得父亲说书时那么多知识信手拈来,穿插自如,就是因为看见资料马上留下来,资料一点一点地都攒着,攒了那么多‘文革’时候都烧了。不过,攒资料的习惯传给了我,不管在哪对我有用的文章我都不放过。”(吴欣还:连丽如、贾建国口述自传《我为评书生》)据我所知,连阔如先生在解放前就写作和出版过一本解密社会基层状态、市井生活内幕和各色人际潜规则的好书:《江湖丛谈》,曾颇受读者赞许,最近又一次再版,仍然获得专家好评。他的确是一个很有学问的艺术家。(注1)因而我还连想到,从在天桥撂地(摆地摊)卖艺起家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到晚年能被聘请为教授到北京大学讲学,那大概也和连阔如老先生一样,是时时处处都孜孜不倦、苦苦追求学问知识的努力分不开的。当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可是,他们要是没有书报刊,没有资料和范本,那自学成才的路子也是很难走通的不是?所以,我们的社会,注意文化积累和动手积累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应该养成为一种风气、习惯才好。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叫人难以认可。前几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吴良庸教授就对记者表示,他忧心现在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重重误区。他指出,有些城市有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尽可能最大取得土地效益,旧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他还指出,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他说:“如此无视文化价值的行为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人民日报》2011/11/24 本报记者吴月辉:《吴良庸:闲不下来的建筑大师》)听到具有真才实学的专门家这些语重心长的话儿,我们难道不应该放在心坎里,落实在行动上么?。。。。。。
从过期杂志的收购又扯到了建筑设计的准则,是不是跑题了?好在都还是在研究文化的积累,似乎也还不无参考价值。请网友们原谅我的唠叨吧!
(2011/12/06)
——附录:
▲意外拣到的一些证言▲
++++++++++++++++++++++++++++++++++++++++++++++
市政协常委会建议案要求恢复中轴线沿街风貌[摘要]
++++++++++++++++++++++++++++++++++++++++++++++
天坛外坛、先农坛、西华门内古建被占用,地安门百货商场、天桥百货商场等现代建筑影响历史风貌……市政协常委会今天上午通过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保护建议案,呼吁提出腾退清单,腾退被占用的文物古建,对严重影响中轴线历史风貌的建筑,该拆的要拆,该降低高度的要降低高度,该改变外观的要改变外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中轴线沿街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特色。
(一)
【问题】
◆大规模改造威胁风貌
按照首都城市发展的目标,向南向北外延传统中轴线将是北京未来整合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提升首都文化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市政协会同部分民主党派共同就加强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
北京城中轴线,以紫禁城为核心向南北延伸,全长7.8公里,集中了钟鼓楼、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正阳门、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等多处历史文化遗产。调研显示,北京城中轴线保护缺乏统一规划,缺失、被占用等情况突出。据有关统计,中轴线及周边区域曾经排列着40余座古建筑,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重要历史建筑缺失,天桥、地安门等建筑被先后拆除,正阳门目前仅有城楼和箭楼,永定门虽复建了城楼,但箭楼、瓮城仍然空缺;天坛部分外坛坛墙已改移,先农坛坛墙和部分建筑群已拆除。还有部分重要历史建筑被占用,比如天坛外坛内被天坛医院等多家单位占用,先农坛被先农坛体育馆、育才学校等单位占用,故宫西华门内侧被第一历史档案馆占用。
另外,历史上的中轴线及建筑具有规范和制约古都城市建筑高度、体量的功能,形成一种城市建筑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和景观。几十年来,逐步出现在中轴线两侧不同地段的体量高大的现代建筑,如地安门百货商场等现代建筑,现代特色过浓,传统文化特色不足,破坏了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目前中轴线沿线有多个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始的建设项目,包括地铁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等,部分项目对历史风貌地段进行超大规模的拆除式改造,对风貌造成较大威胁。
(《北京晚报》2011/12/06 本报记者 孙 颖:《市政协常委会建议案要求恢复中轴线沿街风貌》)
(二)
【有话要说】
◆期盼恢复京都古韵
◎蒋有三:这可得慎之又慎。就像几十年前修路绕过北海团城那样,必须经过反复论证。不懂北京历史的最好不要参与其中,以免最后弄得不伦不类,成为北京人的笑柄。
◎余味: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方面,它是全方位的。
◎沙小易:恢复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确实是个大好举措,但光靠建筑复原是远远不够的,得想法把中轴线周边的风土人情等软文化传承下来才完整。
◎小草(1369431032):应该把古都建设得能够体现历史的风貌和北京的韵味。
◎604732128:恢复京都古韵,亟须有识之人的努力!
◎978069042:不要折腾了!国家不是很富裕,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908843204:应该把注意力先集中在现存古迹的保护和管理上,降低破坏的程度。光恢复不管理有什么用呢?比如后海及附近的胡同,一直乱七八糟的,湖边、道上都是汽车和摩托车,行人都没法走路。
◎菜青虫(416464):别总是拆了盖就行了。昨天听新闻说又要恢复劝业场,当初为什么要拆呢?
◎常浩:当初拆,现在建!还是先想想怎么解决民生问题吧。中轴线不着急,反正建起来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59032085:晚了,太晚了,很多历史文化古迹已经面目皆非了!
◎943954202:永定门内外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要整治,中轴线南三环附近应该是最大的重点。
(《北京晚报》2011/12/06 以上观点摘自参与今日话题讨论的开心网和QQ网友发言)
[注1]
连阔如 (1903-1971年)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术家。他原名毕连寿,满族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12岁起就出外谋生,先后在北平、天津的首饰楼、照相馆、杂货铺、中药店当过学徒,还到烟台、大连做过小买卖,摆过卦摊。之后,他拜师学艺说评书,艺名连阔如。解放后,曾任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委会副主任;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第一届慰问团慰问志愿军,任曲艺服务大队大队长。他整理的长篇评书《东汉演义》、《三国演义》、《水浒》等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听众赞誉他:“千家万户听评书,静街静巷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江湖上的一些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江湖内幕,并勇敢地将它写出来,公之于众。且该书写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因而颇受读者青睐,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1987年再版后又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仍有人四处购买而不可得。2005年7月,便由当代中国出版社作为连阔如遗著,经其女连丽如及婿贾建国整理,纳入《百年文化中国》丛书修订再版。
(据《江湖丛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的前勒口及编者的话、再版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