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十三钗》好就好在娼妓爱国
文章围绕《十三钗》娼妓爱国主题展开,探讨娼妓文化与爱国精神的关联,批判社会对性工作者的误解,并反思文化强国的路径。
|
| ||
网络上有个不好的习气,只要人一干坏事或者社会一出乱子,就归结为普世价值惹的祸。高铁死人了,怪普世;卖淫嫖娼了,怪普世;官员贪污了,怪普世;环境污染了,怪普世。似乎德先生和赛先生等这样一些普世没来中国前,中国就是个人间天堂,到处阳光明媚、歌舞升平。笑话!!就说娼妓这回事,中国社会不仅历来娼妓文化就繁荣昌盛,而且它的变种——妾文化也长盛不衰。这些东西,怎么到某些网友那里就变成了普世价值?如果说卖淫嫖娼是普世,中国早就有五千年的普世文化了。 这个《十三钗》,我没看,也不想看,估计比不过无厘头的《东成西就》。不过有网友看了,看完后,悲情得一蹋糊涂,一副国之将亡的心碎感油然而生。于是,就到网上来呕吐,一大堆普世亡国、普世汉奸的言论,恶心自己还不行,还非得恶心网友。一股股的酸水冒出,整个坛子都像掉进了醋缸子里。听了网友们的介绍,我倒觉得这个《十三钗》不是那么丑陋了。它好就好在娼妓爱国这个主题。 “娼妓”这个词语本身就散发着酸腐的气息,它是封建卫道士妖魔化性工作者群体的蔑称,这个词被堂而皇之地被现代人所接受,表明人类其实并没多少进步。世上比娼妓不如的人难道少吗?而娼妓有时候不仅值得同情,而且值得尊重。柳如是、李香君、杜十娘,哪一个比须眉逊色?明末,钱谦益、侯朝宗这些所谓的明末精英,讲大话一套一套滴,但还不是一个个都变节降清;钱氏的妾柳如是、侯朝宗的未婚妻李香君不是比他们的男人更光阳磊落吗?我们的爱国学子们,天天高喊口号,不也一样拼着命都要去万恶的英美吗? 我说《十三钗》好就好在娼妓爱国。就在于我们这个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一大批的伟哥、大男人,一大批一大批口口声声爱国的爷们儿。到头来,国难当头,一个比一个溜得快,只有那些“不明真相”,受人践踏的娼妓还维护着这个国家的尊严。兄弟们,别妖魔化性工作者,他们就是我们中的一群;也别天天把爱国放嘴边,“爱国”这两个字真的比千均还重。 |
| ||
|
张艺谋的新作〈金陵十三钗〉上演了没有,咱没有看,估计票房价值很高。因为这老谋子是老谋深算的,过几年就要来个轰动效应的片子来,什么红高梁,什么大红灯笼高高挂,什么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一些大奶头,裤裆下面的戏,加上一些主线条的爱国主义题材,炒作后捞一把钱就走人。除了〈秋菊打官司〉还真值得一看以外,没有看头,根本就不再想看他的戏了,这个人是戏了。 最近,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似乎应该看看,因为妓女爱国戏又上演了,我们好个大中华,男人都死光了,应该让妓女表现她们的爱国精神了。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大清王朝死亡之前,八国联国攻入北京,为了减少洋人对中国人的生灵涂炭,派了名叫孽海花去抵挡英国首领,用肉体阻止人家的侵略,结果她立了大功,但是清朝政府灭亡了吗?照样灭亡,难道说孽海花是英雄,要大力提倡?同样,〈金陵十三钗〉用十三名妓女代替清白女子拿着剪刀,去抗日,真的是阻止了抗日吗?好象牛头不对马嘴,大屠杀还是没有抵制,还是死了三十二万人,所以,这样的由头荒唐啊,宣传抗日英雄,多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不宣传,英雄赵一曼不宣传,竟然把这样的下三烂的东西拿来宣传,已经烂的不可再烂了! 要说写妓女爱国的题材的小说,谁也比不过莫泊桑的羊脂球,人家莫泊桑笔下流露的是看着一个个人模狗样的精神贵族,见到德军来了,狼狈逃窜,结果除了黄金白银贵重物品以外,什么都没拿,一路上,在马车上,妓女羊脂球什么都没有,只有面包,只有食品,馋的贵族王八蛋流口水,羊脂球理解这些人此处窘境,将食物分散给他们,结果到最后还是德军打过来了,人家要贵族夫人为他们性服务的,这些人以为羊脂球是妓女,又让她去用代替贵族夫人肉体抵挡德军,他生动地刻画了这些所谓贵族的丑恶嘴脸,给人们提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论禽兽不如的贵族,可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告诉了人们什么?大不了是戏说,是娱乐! 现在文化强国口号提的很响,最近又不响了,不响的原因,就是文化强国怎么强国法?拿什么来强国?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文化强国,那好,你拿不出来,张艺谋们有的是,结果张艺谋就拿妓女文化强国来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强国法到底怎么个强法,呜呼哀哉!这一次,张艺谋又带了个头,给这个文化强国塞进了靠妓女来强国的私货! |
很赞哦! (102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