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文化的阶级特质是文化的前进方向

火烧 2011-12-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35
文章强调文化阶级特质是文化前进方向,批判于丹片面强调民族特质,主张斗争文化才是中华文化核心,无产阶级文化代表世界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的阶级特质是文化的前进方向

于丹的‘中华文化特质是什么?’大谈文化的‘民族特质’,其实抓不住文化的本质,抓不住文化的前进方向。

历史上中华文化领先世界是因为‘民族特质’吗?不是,而是中华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文化曾经领先世界。后来欧洲文化领先世界是因为‘民族特质’吗?更不是,而是欧洲的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曾经领先世界。现在,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都已经腐朽了,苏联,中国曾经在社会主义文化上领先世界,于是,马列主义和毛主义在世界广泛传播,也不是因为‘民族特质’,而是马列毛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文化,代表了世界文化的前进方向。当然,列宁主义代表的苏联文化也有苏联的民族特质,毛主义代表的中华文化也有中国的民族特质,但那是第二位的,文化的阶级特质是第一位的。于丹恰恰是把第二位的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甚至是把民族文化的封建糟粕放在第一位来颂扬。

一,中华文化的特质是斗争第一,融合第二,融合于我

毛主席说,有人说中国人民酷爱和平,我看是酷爱斗争,八亿人民不斗争行吗?斗争才是中华民族不甘屈辱的生生不息的真正精神。于丹却说‘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

没有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墨法同腐朽儒教的文化斗争,没有秦始皇领导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战争,能为中国封建文化的壮丽辉煌奠基吗?能有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的仅存吗?

没有毛泽东领导的伟大中国革命,没有伟大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反修防修的文化斗争,中国能有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化的前列吗?斗争哲学,斗争文化,首先是无产阶级文化的阶级特质,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质。

中华文化的特质是斗争第一,融合第二,融合于我。没有斗争,必然是融合于人,像修正主义那样成为霸权主义的附庸帮凶,实在是辱没祖宗,辱没中华文化。

二,文化生命力在于先进阶级的斗争还是在于卖国主义的软弱‘包容’?

斗争第一,融合第二,那就不是于丹所谓的‘完成一种包容性的成长’,而是‘在斗争中成长’。有狼吃羊的‘包容性成长’,那是以斗争为前提的;也有羊的‘包容性成长’,它不管怎样‘包容’狼,因为丧失了斗争精神和斗争能力,就免不了被狼‘包容’了。

历史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毛主义向世界传播,其生命力就在于斗争精神。毛主席说,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党的斗争是党的生命,党的斗争停止了,党的生命就完结了。这话也适用于中华民族,中国敢斗就被世界尊重,‘有犯中华者,虽远必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原则。而向秦桧那样,像晚清那样,像现在的修正主义这样,韬光养晦,丧权辱国,哪来的‘包容性成长’?哪来的‘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三,不用于丹的‘高智商’,反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历史和现实的文明对立,本质上都不是民族文化的对立,而是阶级文化的对立,民族问题归根结底是阶级斗争问题。

只有先进阶级的文化战胜腐朽阶级的文化,文化才会向前发展,于丹说,‘不存在一种文明说服一种文明’,于丹这样说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是民族文化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不存在‘说服’,而是本质上阶级文化之间不存在‘说服’。于丹由此推出‘一种文明的呈现本身就是意义’因此而‘包容’就大错特错了,腐朽文化的呈现也是有意义的吗?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是一样的‘呈现的意义’吗?于丹表面上是‘包容差异’,其实是抹杀阶级的对立,必然是包容腐朽。

世界文化的交流主要是人民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对立阶级文化的‘交流’。谁有谁劣,谁先进谁腐朽,必须分清,而不是不分好坏的‘交流’,按照于丹所言,分清好坏就是一种应该反对的‘功利性态度’,难道拒绝腐朽的文化侵害的‘功利性’有错吗?是分清好坏‘文化交流才顺畅’?还是不分好坏‘文化交流才顺畅?不用于丹的‘高智商’,反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