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买卖与尊严
【杂谈】买卖与尊严
萧老邪
买卖与尊严有关吗?
回答是肯定的!
买卖,本来只是经济问题,属于商品流通领域的事情,是商品生产出来以后,通过交换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或者说,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以价格的形式实现价值,价值再转化为使用价值的重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尊严问题是存在的。否则,自古以来就不会强调“买卖公平”了。
可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阶段后,特别是在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资本的属性(其力量能使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导致的人的异化,使买卖这种方式愈加渗透和扩展到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充斥着买卖的态度与行为。
这种资本的力量能使人的欲望无限膨胀的属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揭露得淋漓尽致——金灿灿的黄金啊,你是人类共同的娼妇!你可以使美变丑,也可以使丑变美;你可以使错误变成正确,也可以使正确变成错误;你可以使活人变成死人,也可以使死人变成活人!为了得到这金灿灿的黄金,良家女子当娼妇,善良小伙成强盗!我诅咒你,可恶的黄金!
在人类社会中,通常的表现就是,人在面对一切问题时,往往以“是否划算”的买卖人(经济人、理性人)的角度和态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因如此,这样的态度与方式加剧了人的异化,使得人的尊严问题愈加突出。
于是,当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情陷入买卖的状态时,或者说,当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交换时,买卖愈兴旺和扩张,尊严就愈畏缩与沦丧。
于是,在古代,人们见识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般的诸多社会奇观。
于是,在现代,以买卖(赚钱?发家致富?市场?利润?经济建设?GDP?)为中心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多的感叹这样的现象:“良心值几钱”、“笑贫不笑娼”、“过把瘾就死”、“救己不救娘”……同时,也愈加深刻地感受到尊严丧失所带来的人类的生存危机。
人类为何会这样“为了买卖、不顾一切”地走向自我毁灭之路呢?
究其实质,由于手段(买卖)与目的(满足需要)的倒置,使得资本异化了人格,买卖泯灭了人性,最终使人的尊严“濒临崩溃的边缘”。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一日·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