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通过农村的逆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纪念改革开发30周年二 农村深化改革产业链整合是解决三农问题基本出路

火烧 2008-08-23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探讨农村深化改革通过产业链整合解决三农问题,分析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农业增长的零贡献,提出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强调产业链整合为根本出路。

农村深化改革产业链整合是解决三农问题基本出路

伏牛山居士  

我在老同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零贡献》(以下简称零贡献),本来接下来准备写波澜起伏的城市改革,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给我发邮件的不少,特别是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后,大家热议起三农问题。应该说我对农业不懂,从小也没有生活在农村,虽然做过一些调查研究,但是毕竟是门外汉,发言权不多。  

按照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过程,简单探讨一下三农问题的来历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要声明的是,除了有些责任感之外,本文实在没有多少深度和建设性,聊胜于无吧,一来是学习《毛 、 选》《DENG选》的读后感,二来回答关心三农的朋友们。  

一、首先什么是三农  

三农就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怎么会成为问题的,问题的表现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三农问题是否是一个历史范畴,仅仅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才存在,过了这一阶段就自然消失了?或者是一个区域问题,中国有,美国就没有?我注意到网友和专家下过不同的定义,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又有不同的表述,中央的一号文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以搞得我这样的门外汉是迷迷糊糊,不得要旨。最近又有专家指出,三农不完全,现在是四农啦,就是要加上农民工,这个问题也很头疼,它可和城里人直接相关呢。  

我认为三农问题就是农村的治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核心是农业的发展,落脚点是农民的收入与出路,所谓问题,就是这几件事情发展的不如意,所谓不如意一是不如过去的发展趋势好,二是不如设想和规划的好。所谓不如过去,是因为90年代以前没有三农问题,特别是80年代的红火幸福的生活,突然消失在了“希望的田野上”,如海市蜃楼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农民有反差,于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三农问题就来了。  

所谓不如设想或规划的好,实际上,咱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咋发展,未来什么样,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连60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的“通俗的理想”也没有。于是摸着石头过河,可是农民最讲究实惠。就是甘肃放羊娃还有个娶媳妇的理想,国家发展农业没有了规划,农民不但要交公粮、税、费,还要自己管自己,还要敬着干部,这日子怎么过,于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还有一招,老子们走,外出打工去,这办法好,甚至田地都荒芜了,三农问题铁定要蔓延发展起来。  

换个角度看就没有三农问题,是党、政府、专家对家庭承包责任制报了太大希望,认为改革后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了。我的关于《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零贡献》文章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得出了零贡献,既然你希望农村改革一劳永逸的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甚至认为所有一切经济问题,包括70年代遗留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大包干”来解决,当发现不能解决时,失望时,找了一个理由,发明了一个名词:三农问题。  

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三农问题的根源  

1979年的农村改革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去探讨它。《零贡献》一文论证了,此后农村经济发展延续了70年代发展速度,改革与否,农业经济照样增长。那么改革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呢?有人说是活力,那么后来活力怎么消失了?70年代末国库是充实的,否则,怎么可能把农产品收购价提高50%呢?1978-1983年相当于给农业投入2000亿元。在这样的投入下,农业积累的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了。不管怎么样,农业发展起来了、活起来了。  

70年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当时农业是有规划的,远景实现现代化,首先实现机械化,五小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的增长特别是粮食的稳步增产使得国家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反过来又支持地方发展五小工业,发展社队工业。有关统计表明,国家从农业中拿走的积累*****(这个数据我没时间去查,请有兴趣的网友更补充一下),,如此高的积累农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造血功能,实现着自身高速的发展(1965-75年间粮食年增产量达到4.2%是非常惊人的成就),其秘密就是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而农村改革切断了这种良性互动,随后的市场化发展,演绎了古人一再说的老观点,农业绝大数利润被流通领域和下游食品加工行业拿走了,农村发展受到了挑战。  

城市改革开放是三农问题产生的导火索和促进剂  

84年城市改革,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大化肥逐步占领了小化肥的市场,地方化肥工业迅速衰败下去。进口化肥又挤占国产化肥,国内化肥工业全行业受到挑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五小工业失去了市场需求。发展五小工业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改革后,这些工业的目标市场发生变化,例如拖拉机不需要了,用牛耕地就够了。80年代中期中原某县,因为农村过年过节要吃牛肉杀牛,县政府亲自出面协调,把牛当作生产工具,不允许随便宰杀。公社里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无法使用,水利设施建设立即下马。本来1975年工业整顿时就指出全国机械工业投资过多,到处都有机械修造厂,产能过剩。这样的改革无疑釜底抽薪,80年代全国机械厂上演了关停并转的大潮。农村用电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活用电增加,生产用电下降。与此相关的小水电、小火电也没有了用处。社队企业此时成为乡镇企业,由于这种改革带来乡镇企业市场转向,同时对农村的发展关联度没有了。农村开始失血。  

特别要强调的是,改革开放后25年国家从农村拿走的积累超过了1962年-78年拿走的积累,也就是说农民受得“剥削”更多了。  

国家和地方依赖国营企业的财税制度暂时没有改革,但是出台对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地方国营企业与进口产品和乡镇企业廉价产品竞争中,逐步失利,普遍效益差,地方政府财政来源出问题,怎么办呢?于是开始把更过的财政收入转嫁到农村。农民负担重新加重,白条满天飞。地方政府的抽血也是不得已,否则怎么生存呢?  

开放过程中,国外企业对农业相关企业的冲击,成为又一个致命打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服务的相关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但是财富分配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90年代的富豪多是饲料、食品加工,例如新希望、傻子瓜子  

   

惠农政策与新农村建设是治疗三农问题的鸦片兴奋剂  

农村就在先注入2000亿疯狂起来,紧接着就开始失血,80年代后期重新被“抽血”,由于没有了任何造血功能,完全靠农业自身,于是三农问题就愈演愈烈。  

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适当集中,毛主席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么资本主义大生产,要么社会主义的大生产,小农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在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当今,发展现代农业没有任何物质上的阻碍,但是如何使得农民受益,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目前的惠农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些生机和活力,但是不能解决生产资料集中问题,就不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经济组织基础;不能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就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横向上要整合生产资料,纵向上要整合产业链,区域上形成适当分工,就像组建中国石油、中国移动这样国有企业集团一样,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保证农民获利。国家大政策方面,该开放的就开放,不能开放的就不要开放,没有必要让格斯哈根冷饮企业进入中国,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发展自己的食品工业呢?不解决上述3个问题,国家的投入只是兴奋剂,随后就又会通过各种途径从农民那里再把血抽回来,不信,走着瞧!!  

解决三农的唯一途径是进行产业链的整合  

我是搞工业企业的,对农业没有多少发言权,上面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原则,下面通过一张图表,解释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这张图表的思路是引用供应链的分析方法,来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需要强调的是我不认为产权特别是土地所有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在《零贡献》一文中已经指出,现代农业从本质上是现代工业的组成部分,是整个巨大产业链中的一个小环节。一盘散沙的农民只能处于上下游的夹缝中搞一点微薄利润。  

现有农产品产业结构  

原材料制造  

流通领域  

农业生产  

流通领域  

成品加工生产  

最终用户  

化肥企业  

一级代理商  

二级批发、零售商  

千千万万的农村家庭  

各级、各区域收购商/点  

区域总代理  

粮油肉加工  

千千万万消费者  

育种企业  

食品深加工  

各种农药  

食品添加剂  

机械加工  

植物化纤  

其他农资  

   

电力  

   

   

   

   

   

水利  

   

   

   

   

国家储备  

各类农业生产用物资  

   

   

农产品  

   

   

   

产业结构的供应链整合  

   

   

原料生产  

一级代理商  

农民联合体/合作社  

一级代理  

下游各类加工  

千千万万消费者  

直接供应  

   

直接供应  

部分加工整合进入合作社  

   

整合的主要思路,以农民为中心,首先以地域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现有的村为基本单位,建立农村联合体或者说是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法人模式运作,但是土地属于国有,不计入合作社的资产,有偿使用,国家今后征收农用土地使用税,至于税率多少因时而变,哪怕零税率也行。合作社要适当向上游延伸,首先将部分批发企业和全部零售商整合,或者直接跨越批发零售,和原料生产、农技院所产生商业往来。然后要大力向下游延伸,基本上取消下游的流通领域,并且整合、开办食品加工企业,控股、参股部分深加工企业。在此基础上适当多元经营,形成半封闭的产业链。  

农村具有了自我造血功能,三农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