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奥运背后的中国

火烧 2008-08-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通过奥运圣火与金牌榜的变化,展现中国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的崛起。结合奥运经济效应,分析体育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因素,揭示中美体育竞争与奥运盈利模式。

奥运圣火把中国这口大锅烧得滚烫,热浪灼烤着人们的脸。烟雾腾腾,遮住了人们的视线;气泡声声,鸣响在人们的耳边。用“沸腾”“狂欢”来形容当下的气氛并不过分,人们沉浸在数金牌的喜悦之中。从七十多年前的一个人孤独的赛跑到今天的“众神喧嚣”;从金牌榜上的默默无闻到美、前苏联、德、中四足鼎立再到美、俄、中三国争雄,最后变成了中美二虎相斗。金牌遥遥领先,名副其实的一个体育大国了。  

如果有一双慧眼,透过层层的迷雾,也许就会看到咕嘟咕嘟作响的气泡还能膨胀多久。那才是“里子”,我们现在所见的只是“面子”。背后的天空很精彩,背后的世界很无奈,在“体育”的遮羞布下是政治、是经济。  

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以前,举办奥运会基本上是赔本的,尤其是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成了苏联经济衰退的转折点。自洛杉机始,人们尝到了甜头,美国盈利2.5亿美元,洛杉矶市的房地产市场逆势上扬,其效果如同城边山谷里刮着的那种风一般明显。之前的历届亏损影响到地产市场的不景气,虽然奥运会即将举办,美国加州的地产市场仍整体下滑。我们可以看看洛杉矶后历届奥运会收益情况:  

   

    

届次               24届       25届      26届      27届    28届  

举办地              汉城      巴塞罗那     亚特兰大     悉尼      雅典  

直接收益(美元)      2.27亿     4.7亿         0.4亿      0.1亿     4.5亿  

间接收益(美元)      70亿       97亿         260亿      51亿      165亿  

就业机会(人次)      6.25万     33.6万        2万       3.7万     3.3万  

   

   

奥运经济受到普遍关注和认同了,赛事对于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提升作用得到了肯定。美国作为主办国赚了个盆满钵满,让世界各国好不羡煞。于是开始了争相恐后地抢夺举办权。北京经历了1993年的失败,7年后的2001年终于成功了。 7月13日 是一个不眠之夜,又7年来,人们在焦急与渴盼之中度过。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曾在一次国际媒体研讨会上向外界透露过北京奥组委确定奥运会预算,说是到 2008年8月24日 ,第29届奥运会曲终人散,北京坐下来盘点收支时,会发现自己挣了1.3亿元人民币。但也有业内专家认为,1.3亿元只是一个初步的预期, 2008年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将会比预期好,因此赢利会更大。  

   

应该认识到,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带来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隐患。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成本被忽视、人力资本被低估等等。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中国为举办奥运倾全国之力,在筹备期间,停掉了一些项目建设。表面上看,奥运会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这些就业岗位会因为奥运会的结束而消失,缺乏长久可以维持的就业机会。在对奥运场馆以及基建设施的后续使用等方面,如果后续不能使用或者使用效率很低,也可能形成较大的浪费。需要比较的是,短期内奥运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收益是不是真的大于成本和其后造成的浪费。当前面临的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股市楼市下跌,物价上涨。

   

现在谜底就要揭晓了,我们拭目以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