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我们应该掌握更娴熟的宏观经济调控艺术

火烧 2008-07-1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当前股市和房价下跌现象,分析宏观经济调控艺术,反思政策调整与通货膨胀应对,强调避免急功近利,关注投资饥渴症与信贷膨胀问题。

我们应该掌握更娴熟的宏观经济调控艺术

现在股市跌,房价降,唯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保持涨势不变,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同比6月的CPI达7.1%,上半年在8%左右,PPI指标没公布,但从钢材价格继续上涨的趋势看,涨幅稍有回落。GDP指标仍然在两位数高位运行,然而在这时,又有“经济学家”发言了,积极呼吁政府“救世”,救“股市”,救“房市”,真不知他们在替谁说话,是替政府说话还是充当利益代言人。  

不管人们的态度如何,每当宏观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总有人提些建议,不妨我也提点建议,仅供参考。  

如果说股市和房市的变化出人意料,那就言过其实了,稍懂经济学的人应该知道,在实施一系列调控政策之后,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是在意料之中的事,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果,这是我们调控借以达到的目标。可是我们的很多人都不如巴菲特,他在我们一些“经济学家”大讲特讲价值投资的时候,悄然离开了中国石油,他没有等到股市疯狂到极点,为什么?不妨回忆一下,去年证监会为启动股市,在很短的时间里批准成立了多少基金公司?又在短时间里积聚了多少资金?解禁“大小非”本无可厚非,因为在一个不健全的股市里,如何谈公平。但解禁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以满足股市众多庞大的、近乎疯狂的“基金”需求,随着股市反转进入下跌行情,我们相关部门相应一些“经济学家”的号召,又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抑制“大小非”解禁,同时降低印花税率。可惜市场变化总是出乎意料,几经回合,股市房市刚开始企稳。  

总之,我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新一轮的大起大落,面对这种境况,难道我们就不该深刻反思一下我们的宏观经济及其调控艺术了吗?真是盐多了加水,水多了加盐,好比我在做饭,没有一点艺术可言。其实,从1996年实现“软着陆”之后,“通货紧缩”在我国仅有显露的迹象,特别是当时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内,在城乡居民收入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会出现市场疲软的现象,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为此我们曾连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直到2004年才走出所谓的“通货紧缩”的阴影。我想说的是,当时我国物价总水平的下降是完全符合规律的,它是对前期的高通货膨胀和价格泡沫的一种矫正,尽管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7%以上的较快发展速度,货币供应量并没有明显减少,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就业正处于转轨当中,这与经典的通货紧缩是有一定差别的。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反观2002年以后,我国GDP一直保持着7%以上的增长速度,物价指数仍在低位运行,意味着我国已经步入了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假如我们那时加强财政和投资政策的调整,时刻警惕通货膨胀的回潮,就有可能走出“膨胀—紧缩”的怪圈。可惜的是,我们并未吸取教训,投资、出口、消费三个拉动政策直到2007年才作更改和调整,当决策者再度实施紧缩政策已为时已晚,2008年通货膨胀率已超过8%。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传统疾病,“急于求成”,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今天21世纪没有变,主要表象一是投资饥渴症,二是货币投放或者说信贷膨胀症,今年则有点类似胖人得了糖尿病,反应为功能紊乱,难于下药。但是,这两个顽疾不彻底医治,我们的经济还将继续重演大起大落的“好戏”。  

此时政策主管部门是否再次因应某些“经济学家”的呼吁出台“救市”政策,当不得而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