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被冷落的寒山诗
万泉读《寒山子》32
[原文]
少年何所愁,愁见鬓毛白。白更何所愁,愁见日逼迫。
移向东岱居,配守北邙宅。何忍出此言,此言伤老客。
]
少年人有什么可愁的呢,发愁日子一天天过去,怕见到自己头发白的那天;既然愁到头发白了那又有什么可愁的呢,发愁来日不多了,怕见到自己的末日来临。那么,打发你到东岱①去居住,或者发配你去北邙②看守陵墓如何。别介别介,说这话太残忍,很伤多年客居他乡的老人的心啊。
① 东岱:吐蕃王朝时期设置的地方机构。又称桂。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将吐蕃划分为乌如、约如、叶如和如拉,四如内各设8个东岱、1个小东岱及1个近卫东岱,共40个东岱。近卫东岱一般设在边地,主要任务是保卫吐蕃边境安全,防止外敌入侵。到赤松德赞时,除上述40个东岱外,在苏毗如又另设10个东岱、1个小东岱,共11个东岱。吐蕃边境上下羊同地区也设10个东岱。吐蕃全境共划分为五如61个东岱。东岱的长官称“东本”,小东岱长官称“东普穷”,通常由当地大贵族世袭担任。东岱既是吐蕃政权下设的军事组织,也是 “如”管辖下的一级行政组织。
②北邙:洛阳的北邙山,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诸多贵族古墓。有民谚流传: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意思是说在生有享不尽的荣华,死后还荣华享不尽。
[万泉读书]
人的忧愁意识大概有生俱来的,并且伴随人的终生,有所区别的是,不同的年纪对“愁”有不同的体现范围。南宋著文大词作家辛弃疾有一首《丑奴儿》写得特别深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人犯愁日子过得快,理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不负青春年华,从而做到不枉度一生。我们还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十年少。”这话虽说的是人生在世要乐观向上,但也说明,消极的忧愁是会加速人的衰老的。辛弃疾写《丑奴儿》,打哈哈,故作乐观,那是他忧国忧民,对朝政又无可奈何,才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情怀不是个人愁绪的范畴。
因此,我们还要说,有了些年纪的人,尤其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事业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多般都有些真正的忧愁,但只为个人生活琐事,过分忧愁也是不值得的。
那么,作为老年人嘛,那就是一个心理养成的问题了。新加坡杨锡福先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了“四忘”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万泉觉得不错,向大家介绍如下:
一忘年。老人忘记自己的年龄,心理上会减少很多负担,还可以解除“乡党叙齿”的麻烦。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对我们儒家传统深厚的华人影响极深,宴席坐位、行走次序,甚至发言先后,都以“叙齿”为准则。在现代开放的民主社会里,伦理观念,群我相处,倘若还斤斤计较“我比你大一岁”,事事以“叙齿”为准则,就未免太自扰扰人了。
二忘形。做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才更值得被崇敬,即使是贩夫走卒升斗小民,都有他生命史上的鼎盛时期,遑论有大事业大爵位的人物。但一旦步入老境,则绚烂归于平淡,倘若不再放下,则身心已老,事物俱非,徒生感喟而已!人与人之间,忘却彼此身份,各自超越自我,不拘形骸,友谊会更自然而纯真。
三忘怀。内心恬淡,不依恋身外之物和名利,不追怀往日荣辱,不计及过去恩怨,将心中所系的事事物物一手抛开,一脚踢去,全忘个干净。老年人的岁月旨在颐养天年,即使想追求名利,体力智力皆有未逮,人事上的恩怨则事已时过境迁,理它做啥!谈起“想当年”,已引不起他人的兴趣了。
四忘机。李白诗云:“耳根听得琴初畅,心地忘机酒半酣。”是他冲撞大半生之后悟得的人生真谛。要涤净与他人计较的心机,要心无纷争,养成纯真的意念。老人入世已深,阅历已多,在娱晚景度余年之际,心态应是反朴归真,淡然自处。遇到复杂之事,视之若单纯;遇到横逆之行,处之以泰然;遇到伪诈之徒,待之以真诚。人生所遇的事物,早已看透,还有什么可争的?何必去用心机?饮饮酒,听听琴,可以忘机;谈谈天,结交些旷达之士,也可以忘机。
新加坡杨锡福先生总结的上述“四忘”,很可为我们上了些年纪的人领悟。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某老太太有两个女婿,大女婿卖雨伞,二女婿卖扇子,这老太太就是一位悲愁性格的人,下雨的时候天气凉快,她担心二女婿的扇子卖不出去,烈日当空天热的时候,她担心大女婿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位高人给她做心理医疗,叫她下雨时只想大女婿很幸运,天热时只想二女婿很幸运。老太太因此天天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