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邦达尔丘克与玫瑰

火烧 2008-05-0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9
文章讲述邦达尔丘克与玫瑰的关联,涵盖其电影生涯、导演作品及个人经历,重点介绍《战争与和平》等经典影片,展现其艺术成就与历史背景。

苏联人民演员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列宁奖金、斯大林奖金、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瓦西里耶夫兄弟奖金、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拉斯.舍甫琴科奖金获得者
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邦达尔丘克

Сергей Фёдорович Бондарчук (1920-1994)

    苏联电影演员、导演、编剧。
    1920年9月25日生于苏联乌克兰共和国敖德萨州赫尔松区别洛焦尔卡村。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血统(邦达尔丘克曾经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一个俄罗斯人”。对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他认为自己就是个俄罗斯人——广义的俄罗斯;二.他认为,苏联人无所谓民族,无所谓俄罗斯、非俄罗斯)。

    中学快毕业时,倔脾气的谢廖沙在家里闹出一场风波——给他老爸逼出来的。费多尔.彼得洛维奇,威严的一家之主,要让儿子去学工程,将来做个体面的工程师。可谢尔盖声称,他早就下定决心要当演员。集体农庄主席的儿子、扎波罗日哥萨克的后代去演“滑稽戏”?门儿都没有!...不过在拒绝了儿子若干次次之后,父亲终于让步了,临别前他对谢尔盖说:“算了,儿子啊,演员就演员罢,可我有一个要求——不许演滑稽戏!”谢尔盖答应了。(注:难怪,难怪邦哥不演喜剧闹剧~)
    1937年,17岁的邦达尔丘克考入罗斯托夫戏剧学校,同时在叶伊斯基剧院兼任演员。最终他没有能够从学校毕业——战争爆发了。
    谢廖沙参军入伍(译者注:有资料说邦达尔丘克1941-1942年在格罗兹尼红军剧院当演员,因此他多半是文艺兵)。战争期间他几乎一直战斗在南方前线:格罗兹尼(Грозный,苏联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首都),阿尔马维尔( Армавир,苏联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城市,位于库班河畔), 莫兹多克(Моздок,苏联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城市,位于捷列克河畔)。

“格罗兹尼遭受过一次可怕的炮击。似乎,大地在燃烧,钢铁在熔化”,伊琳娜·康斯坦丁诺夫娜(斯阔布采娃)回忆丈夫当年所说的前线故事,“弥漫着烧焦了的人肉的骇人的气味。谢尔盖趴在掩体里,任何一秒钟这个掩体都有可能成为他的坟墓。不料,一只豺狗(译者注:原文为 гиена鬣狗,但鬣狗只产于非洲)走过来,走到掩体边缘,它的毛全都烧焦了,皮破肉烂,拖着一根打断了的尾巴。‘马上就要猛扑过来了,’谢廖沙心想。人与兽四目相对,半晌没动。这只豺狗可怕之极的目光让谢尔盖·费多洛维奇终生难忘。后来在影片《战争与和平》的一个场景中,他拍摄了一头狼的双眼,象恶魔一样看着人们。”

胜利日终于来到了,邦达尔丘克在塔林(Таллин——苏联爱沙尼亚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迎接它的到来。然而这一天差一点成为他的死期。谢尔盖在音乐会结束后送一位女演员回家。突然传来一声枪响。子弹从墙上反弹过来,尖啸着擦过邦达尔丘克的脸——距离不超过一毫米,烧焦了他的眉毛。

    1946年邦达尔丘克复员,考入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表演系(插班读三年级),师从谢尔盖.格拉西莫夫。1948年毕业。

    1948年,格拉西莫夫挑选了一些得意门生——电影学院在校生——出演《青年近卫军》。邦达尔丘克的角色是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瓦利柯。这是他第一个电影角色,也是他毕业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影片《青年近卫军》大获成功,不过邦达尔丘克的戏份不多,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1950年,邦达尔丘克主演莱兹曼执导的《金星英雄》(改编自谢苗.巴巴耶夫斯基同名小说)。在影片中,“金星英雄”——金星奖章获得者谢尔盖.杜达林诺夫复员回到库班哥萨克村庄,带领家乡父老修建小水电站,在被德寇践踏过的土地上重新建设美好的生活。

影片弘扬的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鼓舞苏联人民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斯大林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特别看重《金星英雄》,况且邦达尔丘克同志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堪称“高、大、全”苏式英雄代言人的不二人选——总之,这位 ‘金星英雄’给斯大林同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好印象。
    两年后,邦达尔丘克在《塔拉斯.舍甫琴科》一片中扮演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水晶球大奖。斯大林同志很欢喜,对邦达尔丘克的喜爱更上一层楼,亲自接见他,夸他是“真正的人民演员”。

第二天早晨,邦达尔丘克被授予“苏联人民演员”称号。 32岁的邦达尔丘克跳过了其它称号(俄罗斯功勋演员——俄罗斯人民演员——苏联功勋演员)直接戴上“苏联人民演员”的桂冠,成了这一荣誉称号最年轻的获得者。(在我印象中,邦哥的纪录无人打破)

    后来的事实我们都看到了:邦哥没有辜负伟大领袖的期望,他在苏维埃银幕上出色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职业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可见他的“苏联人民演员”称号没有搀杂水分。


    邦达尔丘克演古典剧目始于1956年——在尤特凯维奇执导的影片《奥塞罗》中扮演男主人公,这一角色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他塑造古典人物的艺术功力。

    邦达尔丘克的才华还表现在导演工作上。1959年,他成为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一名导演,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一个人的遭遇》,并在片中扮演主角安德烈.索科洛夫 。

邦达尔丘克出乎寻常地把写实与激情糅合在一起,赋予红军士兵索科洛夫这个人物以勇气、力量以及温暖的人性的光芒。影片获得一系列奖项,其中包括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大奖。


    60年代以后,邦达尔丘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导演方面。1964-1967年,邦达尔丘克耗时四年、动用两个军约15000兵力,拍摄了四集史诗电影《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苏维埃电影艺术理论与电影技术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电影艺术与经典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这部电影中他既是导演又是编剧,而且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皮埃尔.别祖霍夫。与美国版《战争与和平》(1959导演金.维多)不同,邦达尔丘克向自己提出两项任务:不是简单地对托翁杰作进行机械的图解——“配上插图”,而是在银幕上真实再现1812年卫国战争历史进程以及19世纪初俄罗斯人民生活的历史画面,并运用电影艺术语言最大可能地忠实地阐释托翁对战争与和平、对俄罗斯人民的性格与命运、对生命与死亡的哲理思考。
    同样,1970年的鸿篇巨制《滑铁卢》再次证明了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创作战争历史题材影片方面无与伦比的艺术天才。在这部影片中,邦达尔丘克不仅成功地展现了滑铁卢战役宏大的规模,而且全面、深入地刻画出双方统帅——拿破仑以及威灵顿公爵的心理肖像。


     在担任导演工作的同时,邦达尔丘克并未放弃表演事业。70年代他先后在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的《万尼亚舅舅》中扮演阿斯特罗夫,在塔兰金的《目标的选择》中扮演库尔恰托夫院士、在《谢尔盖神父》中扮演谢尔盖神父,在自己执导的《草原》中扮演叶梅里扬、在《他们为祖国而战》中扮演兹维亚金采夫... 象从前一样,他的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强烈的、激情洋溢的个性,他的表演富于魅力,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感召力以及道德感、责任感,并且自始至终满怀着对不幸者、弱小者发自内心的同情与关怀。


    除电影创作之外,自1971年起,在邦达尔丘克还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领导一个演员工作室,与妻子斯阔布采娃一起从事教学工作。1974年,他被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聘为表演系教授。


    众所周知,邦达尔丘克对于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银幕上的“历史全景画”有着特别的偏爱,但在《红钟》这部影片中他运用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红钟》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在银幕上再现十月革命前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邦达尔丘克完成了这个任务,但他独辟蹊径,依托剧中人物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一双眼睛,以里德的经历见闻作为线索和框架展开叙事,展现了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新时代诞生的全过程。为拍摄《红钟》邦达尔丘克研究了大量史料,但他将史料的运用严格限制在艺术构思的范围之内,避免了历史题材故事片“堆砌史料”的通病。《红钟》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大奖,但苏联观众却给它以冷遇——《红钟》不能激发观众的热情。是电影本身有问题么?不是。是苏联社会发生了变化——某种看不见的、危险的变化。

    不久之后,邦达尔丘克着手创作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根据普希金诗剧改编的《鲍里斯.戈都诺夫》。这部电影由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西德、波兰合拍,邦达尔丘克本人在剧中扮演沙皇戈都诺夫。摄制组工作人员当中,自始至终跟随邦达尔丘克拍完这部电影的人只占少数——多数人都无法忍受他那执拗、暴躁的脾气。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统治时期是俄罗斯历史上“混乱时期”(1598-1613)的开端;影片《鲍里斯.戈都诺夫》于1985年4月上映,这恰好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个时代——混乱的“改革”时代的前夜。 苏维埃国家开始了缓慢的、不断加速而且无可扭转的瓦解。

     没有完成的作品:《静静的顿河》
     在银幕上谱写长篇史诗,这个愿望一直吸引着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可最终,“愿望”跟他开了个恶毒的玩笑。他成了“新俄罗斯”电影“市场体制”的第一个牺牲品。90年代初,邦达尔丘克与一家意大利公司签订合同,合作拍摄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不朽之作《静静的顿河》,邦达尔丘克本人担任导演。到1993年4月,所有的拍摄工作都已经完成,邦达尔丘克本来应当开始剪辑——可他开始做的事情却是与意大利制片方长达19个月的交涉。邦达尔丘克请求制片方提供后续资金以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意大利人却背着他满世界兜售(包括出租)这部半成品——就好像俄罗斯著名导演的这部新作已经完成了一样。1994年十月,失去信心、心力交瘁的邦达尔丘克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化解自己与制片方的矛盾纠葛,但他没有来得及——1994年10月20日,邦达尔丘克病逝于莫斯科。邦达尔丘克没来得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的创作——它本来也许会成为创作者的又一个骄傲。
    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存在着两个版本:电视版本以及普通电影版本。两个版本的财产权利全都归意大利、美国所有。迄今为止,广大观众还没有能够看到邦达尔丘克的《静静的顿河》。(译者注:2006年俄政府买回了胶片,由邦达尔丘克的儿子费多尔剪辑之后在电视台放映)

---------------------------------

苏维埃国家给予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同志的的荣誉:

    1952年颁发斯大林奖金(因《金星英雄》及《塔拉斯.舍甫琴科》),同时授予他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1960年颁发列宁奖金(《一个人的遭遇》)
    1970年接受他加入苏联*
    1977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授颁发瓦西里耶夫兄弟国家奖金(《他们为祖国而战》)
    1982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颁发塔拉斯.舍甫琴科国家奖金
    1980年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1984年苏联国家奖金(《红钟》)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授予他“功勋文化活动家”称号。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卫国战争之后不久登上苏维埃电影艺术殿堂,凭借横溢的才华与苏联电影学派众多经典大师比肩而立。
    如同德米特里.富尔曼诺夫、阿尔卡季.盖达尔、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尤里.邦达列夫、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等人一样,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辉煌的苏维埃文化艺术成就,它同样代表着苏维埃70余年英雄的历史——这一册历史书用生铁打造,和着眼泪和鲜血,在烈火中焠炼成灼灼精钢。  无论奸邪小人使出多少种下作手段,也休想遮掩它灿烂夺目的光华。
茵娜.马卡洛娃访谈节选——

《邦达尔丘克与玫瑰》

    ...全苏国立电影学院迁回莫斯科,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学院在莫斯科也招收了一个班的新学生——于是两个班级合二为一,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担任导师。那时电影学院升学淘汰率很高——一个学期之后,50多名学生只留下来一半儿。最终毕业的有30名学生——其中包括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整个冬天都在向我献殷勤(vania注:原文如此[mood63]),又是接我,又是送我。到了春天,他每次都会带上鲜花。终于有一天,他带来那样一束漂亮的玫瑰花...
    我们张罗到一套房子——一个单室套。这件事很滑稽。当时谢尔盖在基辅拍摄《塔拉斯.舍甫琴科》,而我和沙迦洛娃刚刚获得斯大林奖金,手头有了钱,于是打定注意要弄件染色绵羊皮大衣。但怎么弄呢?难道跑到百货商店里去插队?在消息灵通人士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去莫索维特百货店试试,人家还告诉我们应该找谁谁。到了商店,那个“谁”很有同情心地听完我们的请求,随后他打电话找来经理。经理说:“姑娘们,你们得告诉我,想要多大尺寸、什么花色”。沙迦洛娃订了件黑色的,而我订的是深棕色——尽管尺寸大小还没弄清楚。没过多久,我们收到了纸包——里头装着皮大衣。我跑去感谢那个人,随口跟他说,因为没有住房所以我和谢尔盖连户口都没法报。“哦,是这样么?那么你写个申请吧”。我不相信地问:“真的会给房子?”“为啥不给?您又不是在街上流浪的无业游民,您是斯大林奖金获得者!” 于是我给莫索维特商店的主任写了份申请,稀里糊涂的,没过几天就把它抛在脑后。直到有一天,邻居对我说:“你怎么还不去领住房证?你分到了一套房子”。——“怎么会是一套房子?...我的申请书上只是要一个房间,为的是登记户口...” 别斯恰那亚街上的住房就是这么得来的。
     在这套房子里我给谢尔盖生下了女儿娜塔莎。之后不久,他有了新角色,剧组又是在基辅,于是我坐飞机到基辅去看他。我到那里的时候,他拿着一大束鲜花飞奔过来,跑过整个飞机场来到我身旁。我还记得,1953年,我跟着普多夫金在高尔基州马尔基诺村拍电影,谢尔盖在敖德萨附近的别尔戈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跟着罗姆,拍摄《海军上将乌沙科夫》。我收到一份电报:他乘火车来看我。在等我赶到车站,只见他拎着一只小皮箱,在铁轨上慌慌张张踱来踱去:那趟火车没有停到它原本应该停的地方...
    后来我又坐飞机到别尔戈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去见他,再后来是去泽连丘克镇;他也来找我——当我拍摄《高空》的时候 ——这已经是在他拍摄了《奥塞罗》之后...再后来,我们在《我最亲爱的人》剧组里见了一面——谢尔盖曾经非常希望我接演这部电影——我对他说,我们该分手了...
    我说不出来,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怎样的痛苦——我们分手了...或者反过来说,我获得了自由...而他很激动,惊讶,他没想到我自己会提出分手...
《伊琳娜.斯阔布采娃 ,没有了奥塞罗的苔丝德蒙娜》

作者:根纳吉.弗罗洛夫

    ...试镜的时候(注:这里指的是1955年尤特凯维奇执导的《奥塞罗》),这位初次登台的女演员显得很矜持,但在严谨的外表下可以感觉到她内心深处隐藏的激情,她那多愁善感的天赋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银幕处女作给伊琳娜带来世界性的声誉,她出国参加了一系列的电影节(《奥塞罗》获得戛那以及其它一系列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戛那,媒体把伊琳娜叫做“戛那电影节最美丽的女人”。

----------------------------

    ——您和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初次见面是怎样的?
    ——还是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回,我在“画家创作之家”大楼里转悠,著名画家瓦西里.叶法诺夫(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五次获得斯大林奖金)说服我给他做肖像画模特。不久之后叶法诺夫举办了一个画展,其中就有我的肖像。画展开幕那天,院士邀请我去参观。我走进展览厅,马上注意到我的肖像画跟前站着一个人,他仔仔细细端详着那幅画儿。我认出了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那时候他已经很出名——人民演员,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而我那时候是什么人物?一个小姑娘,学生,在生活中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也认出了我——“模特儿”,然后就朝我走过来。我们进行了简短的、没什么负担的交谈。看起来,跟着不会有什么下文了...然而生活作出了另一种裁决...
    ——你们后来是在电影剧组里见面的?
    ——接下来的那个学期,尤特凯维奇让我扮演苔丝德蒙娜。摩尔人的角色由谢尔盖.费多罗维奇扮演。演员的生活总是与他们在银幕上的角色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楚。银幕上莎士比亚的激情汹涌澎湃,而我和邦达尔丘克的故事也开始了...

    ——请您说说,遇见您之前邦达尔丘克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
    ——谢尔盖出生在乌克兰,赫尔松。他父亲是“两万五千名共 产 党 员”之一,从城里派到农村来建设农业经济,领导一个集体农庄(译者注:1930年,联共中央动员一批先进工人下乡支援农业集体化工作,原定名额25000人,实际下乡的约为27000人,其中多数是*员和共青团员——参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长篇小说《新垦地》) 。他父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锅驼机、刈草机、脱粒机,样样都会修理。谢尔盖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集体农庄女庄员。等到集体农庄巩固壮大之后,邦达尔丘克一家搬到了塔甘罗格(译者注: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故乡)。童年时谢廖沙常到剧院看戏,于是他有了当演员的念头。父亲不赞成这个主意。作为“世袭工人”,老邦达尔丘克认为男子汉只应该干“正经的、重要的”行当。可谢尔盖非常倔强,他跑到罗斯托夫考上了戏剧学校。在那里,战争爆发之前,他娶了同年级的一个女同学。他的儿子阿列克谢——第一次婚姻给他带来的儿子,直到现在还居住在罗斯托夫。

    ——20年代初出生的小伙子,经过战争之后能够活着回来的只是极少数人...
    ——谢尔盖很幸运。很幸运,他活了下来。他没有回到罗斯托夫家中。1946年2月,他穿着靴子和军大衣直接来到全苏国立电影学院。作为前线战士,他没有经过考试就被录取了。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正好要拍摄《青年近卫军》。谢尔盖.费多罗维奇比其他学生年龄都要大,甚至看起来比自己的实际年龄也大一些,扮演进行地下斗争的共青团员显然不合适。经过化妆,他显得更老一些,于是让他扮演地下党组织领导人瓦立柯。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些演员获得了斯大林奖金,不过谢尔盖.费多罗维奇不在其列。

    ——当您遇见邦达尔丘克的时候,他并不是独身的...(译者注:瞧这话问得~ 这个记者根纳吉欠扁!!!)
    ——《青年近卫军》拍摄期间,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和茵娜.马卡洛娃举行了婚礼,她在影片里演的是柳芭.舍甫佐娃。两年后他们生下了女儿娜塔莎——后来成了著名的演员、导演。再后来,摩尔人奥塞罗爱上了苔丝德蒙娜...
    ——那个年代,人们对待已婚男人的罗曼司是相当苛刻的...(译者注:再扁!)
    ——在戛纳电影节(在戛纳《奥塞罗》拿到了一个大奖),我们俩并不住在一起。在其他国家的旅行途中也是如此。领导批准我们结婚则是几年以后的事了。

    ——现在,您丈夫已经不在了,您靠什么生活呢?
    ——我有退休金,跟所有人一样,此外还有1000卢布的“总统特别津贴”。我常常和其他老演员一起搞“创作聚会”。从老早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谈论退休金问题,骂骂咧咧,因为某些家伙挪用了我们的退休金,诓骗我们...我现在还在为谢尔盖.费多罗维奇效劳:继续他的事业,想方设法解决那些阻碍影片《静静的顿河》出版发行的问题。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作品明细目录:

1.《青年近卫军》

1948 苏联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 片长150分钟
编剧、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摄影:弗拉基米尔.拉波波尔特 作曲: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主演:谢尔盖.伊万诺夫(饰演奥列格.科舍沃依) 诺娜.莫尔久柯娃(饰演乌莉亚.格罗莫娃)
谢尔盖.古尔佐(饰演谢尔盖.丘列宁)茵娜.马卡洛娃(饰演柳芭.舍夫佐娃)
    伟大卫国战争战争胜利之后不久,格拉西莫夫把法捷耶夫这部著名的长篇纪实小说搬上了银幕。影片表现顿巴斯矿区的少年英雄们在卫国战争期间的英雄事迹。年轻的抵抗战士们用智谋和勇气一次次打击德国占领军,鼓舞敌占区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在影片结尾,少年英雄们不幸被捕,他们经历严刑拷打,英勇不屈,最终慷慨就义。 青年近卫军集体就义的画面成为苏联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象征着苏联最富于英雄主义色彩的那段历史。 影片作者巧妙地把幽默、人情味、悲剧性和英雄气概揉和在一起,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具有概括、典型的意义。

   本片中的演员大多是格拉西莫夫在电影学院所教的学生,他们当时还没毕业,这些年轻演员有的刚刚从前线复员,有的还参加过游击队,因此他们的表演朴实自然而又充满激情。谢尔盖.邦达尓丘克在片中是配角(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瓦立柯),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也在片中饰演配角。邦达尓丘克的第一位妻子茵娜.马卡洛娃是主角之一,饰演柳芭.舍夫佐娃,她因出演此片而获得1949年斯大林文艺奖金。

2.《金星英雄》

1950
导演:莱兹曼
摄影:乌鲁谢夫斯基
邦哥的“金星英雄”扮相:


   《金星英雄》取材于谢苗.巴巴耶夫斯基同名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及其续篇《光明普照大地》于1949、1950年两度获得斯大林奖金(一等)。小说的主人公是战斗英雄、金星奖章获得者谢尔盖.杜达林诺夫,他从部队复原后回到集体农庄工作,带领父老乡亲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小水电站,让家乡的大地光明普照。 《金星英雄》一向被看作苏联“无冲突论”文艺作品的代表作,这一类作品由于其公式化、简单化而被视作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方针的“典型”。曾有批评家讥讽金星英雄谢尔盖.杜达林诺夫这个人物形象,说他是“复活节甜面包上的小天使”——不是真实的英雄,而是神话的人物。可是,批评“无冲突论”的人也应当看到,批评者犯了一个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相同的“错误”--把太多的现实任务与社会责任加载于文艺作品之上。
【小说《金星英雄》插图】(绘制于1949年,作者阿尔卞科)

    不管《金星英雄》在权威专家们眼中的价值如何,它仍然是我喜欢的电影之一:影片中有谢尔盖.邦达尓丘克所塑造的充满热情与勇气的平民英雄,有摄影大师乌鲁谢夫斯基那优美动人的色彩光影,有导演莱兹曼创造的浓厚的传奇情调、纯洁的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即便只是在电影里生活才这样美好,那又有何妨?难道它不比好莱坞类型片更加接近生活、接近真实?

3.《塔拉斯.舍甫琴科》(《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

1951 基辅电影制片厂
导演:伊戈尔.萨夫钦科
    传记电影。
    塔拉斯.格利高里耶维奇.舍甫琴科(1814-1861),乌克兰诗人、画家,革命民主主义者,乌克兰新文学及民族语言的奠基人。
    邦哥是乌克兰哥萨克后裔,因此由他来扮演乌克兰民族英雄舍甫琴科再合适不过。
    令斯大林同志龙颜大悦的造型:


4.《海军上将乌沙科夫》

1953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编剧:亚历山大.史坦因 导演:米哈伊尔.罗姆/B.维克多罗夫
作曲:哈恰图良
主演:伊万.别列维日泽夫 鲍里斯.利瓦诺夫
    俄罗斯传奇将领费多尔.费多罗维奇.乌沙科夫(1744-1817)的传记片。
    18世纪末,土耳其帝国占据着黑海沿岸。 乌沙科夫来到赫尔松,负责创建黑海舰队,他克服了鼠疫,随后开始了大规模造舰和练兵工作。1790、1791年,乌沙科夫先后在坚德拉岛海战及刻赤海战中打败土耳其舰队,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黑海出海口。1798-1800年他率领舰队完成了地中海远征,取得了对拿破仑侵略军的伟大胜利。
    邦达尔丘克在片中出演配角。

5.《舰队冲向棱堡》

1953
导演: 米哈伊尔.罗姆
编剧:亚历山大.史坦因
主演:伊万.别列维日泽夫 弗拉基米尔.德鲁日尼科夫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军事历史题材影片。《海军上将乌沙科夫》的续篇。1798-1800年,在第二次反法联盟对法战争期间,海军将领乌沙科夫率俄土联合舰队进入地中海,配合由苏沃洛夫统率的俄奥联军在意大利作战,取得辉煌战绩。

6.《未完成的故事》

导演:弗里德里赫.艾尔姆列尔
主演:艾丽娜.贝斯特里茨卡娅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一个爱情故事。区段医生叶丽莎维塔.马克西莫夫娜,一个美丽的“独身主义者”,不知怎么的糊里糊涂坠入爱河,拖她落水的是一个造船工程师(邦哥)。

7.《奥赛罗》

1955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104分钟
导演:尤特凯维奇 作曲:哈恰图良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伊琳娜.斯阔布采娃  安德烈.波波夫
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改编。
初登银幕的伊琳娜.斯阔布采娃在《奥赛罗》中扮演苔丝德蒙娜,与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共演一对苦命鸳鸯,假戏真做...
【古往今来最有型的摩尔人——】


8.《跳来跳去的女人》

1955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86分钟
编剧、导演:C.萨姆索诺夫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柳德米拉.采丽科夫斯卡娅
根据安东.契诃夫同名小说改编。
    邦哥扮演好脾气、好心肠却给妻子忽略了的德莫夫医生,等他送了命之后,未亡人方才发现他的宝贵....[mood4]

9.《伊万.弗兰科》 1956 演员
    邦哥再次扮演乌克兰灵魂人物~
    伊万.弗兰科(1856-1916)  乌克兰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他是舍甫琴科优秀思想传统的继承者,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反对颓废主义与民族主义。他的作品描写农民无产阶级化、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社会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
    照片——

    塑像——

10.1957 ДВОЕ ИЗ ОДНОГО КВАРТАЛА актер
    《来自同一条街的两个人》 演员
11.1957 СТРАНИЦЫ РАССКАЗА актер
    《故事片断》(《短篇小说的几页》) 演员
12.1958 ШЛИ СОЛДАТЫ актер
    《战士们走过》 演员

13.《一个人的遭遇》

1959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94分钟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剧:尤里.卢金  费多尔.沙赫玛戈诺夫
作曲:维尼阿明.巴斯涅尔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济娜伊达.基里延柯
根据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同名中篇小说改编。
《苏联银幕》年度最佳电影。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邦达尔丘克因这部电影获得1960年度列宁奖金。

    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里程碑。作品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著名作家海明威、雷马克专门发来贺电向肖洛霍夫表示祝贺。这部作品反映了作家在新的时代对战争的新的思考。1942年的肖洛霍夫在《学会仇恨》这部短篇小说里也曾笔墨浓重地刻画了战争的苦难,但那时他是要人们而“学会仇恨”、用战斗来迎接胜利和光明;1956年的肖洛霍夫在《一个人的遭遇》中表达的却更多是悲悯,是对普通人不幸遭遇的喟叹。
   在我看来,小说的结局并非是乐观主义的“充满着面对生活的希望”——试想一下,心灵和躯体历尽创伤、白发苍苍的索科洛夫带着一个弱小无助的孤儿在俄罗斯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到底又能走多远?然而,这部作品浓厚的悲剧色彩并不掩盖一种全新概念的英雄主义:即使在最残酷的命运面前、在摧残人性的战争中,一个真正的“人”仍然能够保持人性最美好的那些特质--善良,忠诚,友谊,爱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战争使索科洛夫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并没有因此变得冷酷无情,没有被痛苦折磨得失去生存的意志。他不仅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要以破碎的心灵中全部的爱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一个人的遭遇》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人是和自然万物同样美好的生灵,任何磨难都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邦达尓丘克的电影完全忠实于肖洛霍夫的原作(为此他保留了小说的独白式结构,并且在银幕上直接再现了小说中的很多具体场景甚至于直接引用小说的语言文字)。同时,导演也充分利用了电影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影片在导演技巧和造型处理方面都是出色而大胆的,摄影、音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某些画面具有浓郁的诗意美--比如索科洛夫和伊林娜在乡间道路上徜徉的场景;某些画面则有着令人难忘的强烈视觉效果--比如索科洛夫第一次逃离战俘营的场景,以及红军战俘在采石场做苦役的场景。

14.《熊熊燃烧的岁月》 ПОВЕСТЬ ПЛАМЕННЫХ ЛЕТ
1960
104分钟
编剧:亚历山大.杜甫仁科
导演:尤莉亚.索恩采娃
故事创意: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主演:鲍里斯.安德烈耶夫  谢尔盖.卢基扬诺夫
    1941年,战争爆发,伊万.奥尔留科参军上前线,从第涅伯河边的殊死的战斗,一直到攻克柏林凯旋而归......伊万是红军队伍中的普通一兵,是伟大卫国战争那熊熊燃烧的岁月的见证人

15.《谢廖沙》

1960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80分钟
导演:格奥尔基.达涅利亚 伊戈尔.塔兰金
编剧:薇拉.潘诺娃 格奥尔基.达涅利亚 伊戈尔.塔兰金
主演:鲍里亚.巴尔哈托夫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伊琳娜.斯阔布采娃
    故事由小男孩谢廖沙生活中的几个“事件”组成。6岁的谢廖沙在长大,一天天地认识世界,在此过程中他表现出自身的独立的个性:敏感,温柔,勇敢...还有孤独。...
    本片改编自苏联著名女作家薇拉.费奥多洛夫娜.潘诺娃(1905-1973)发表于1955年的同名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6岁的男孩谢廖沙。《谢廖沙》是女作家所写的一组儿童题材中篇小说的第一部, 此后,她陆续创作了《瓦莉亚》(1959)、《沃洛佳》(1959)等一系列儿童题材文学作品。
    影片被《苏联银幕》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电影”。

16.《战争与和平》

1964-1967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430分钟
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编剧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
作曲 维亚切斯拉夫.奥夫钦尼科夫
演员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奥列格.塔巴科夫
     奥列格.叶夫列莫夫  瓦西里.兰诺沃伊
     安娜斯塔西娅.维尔金斯卡娅  伊琳娜.斯阔布采娃
    1964至1967年,谢尔盖.邦达尓丘克将列夫.托尔斯泰的旷世巨著《战争与和平》搬上了银幕。影片分4集,全长430分钟,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贵族与平民等等联结在一起,既全面反映了历史的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表现环境,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形神兼备,长达7小时的内容深得原著精髓,不愧为一部银幕上的人民英雄史诗。
    影片获得1965年第四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69年美国金球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像奖。


17.1969 《金门》
(《金色大门》) 故事创意
没找到资料[mood67]
金门似乎是基辅罗斯一处古迹


18.《内雷特瓦河战役》
1969年 南斯拉夫/美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合拍  片长150分钟
第一部

第二部


编剧/导演 维利科.布拉伊奇(南斯拉夫)
主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苏) 饰马丁
奥列格.维多夫(苏)
弗兰科.涅罗(意)饰意军上尉
奥逊.威尔斯(美)饰“切特尼克”特使,南斯拉夫反民族分子
尤尔.勃连纳(美)
巴塔.日沃诺维奇(南)

    南斯拉夫电影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影片。
    1943年初的欧洲。纳粹魔头希特勒亲自拟定了一个“魏斯”计划(Вайс),并且亲自监督将军们执行该计划——全歼南斯拉夫游击队。德军意军集结18个师的兵力,在南奸帮助下,机械化的法西斯军队一步步进逼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经过一次次血战,装备简陋的人民军伤亡惨重。这时候敌我双方实力悬殊,兵力对比是6:1,而且,游击队里还有4500多名伤员及患伤寒病的战士。最终,人民军司令部以及伤病员在内雷特瓦河谷陷入重围。白浪滔天、冰冷彻骨的内雷特瓦河上只剩下唯一一座桥——在桥那头的河对岸,强大的法西斯军队在静静地等待,他们准备来一次血腥的屠杀,屠杀游击队的伤病员,屠杀绝望的无助的人们。这时候,铁托下令炸毁内雷特瓦河大桥。敌人大吃一惊,赶忙把部队调动到另一侧——他们猜测,游击队炸桥之后只能在这个方向冲破包围圈。游击队却给了敌人一个意外中的意外:黑夜里,游击队员们在被炸毁的大桥旁边搭建了一座简陋的桥,通过这座临时搭建的桥,人民军主力部队带着全部伤员、病员以及跟随游击队撤退的人民群众安全转移。至此,法西斯德军精心设计的“魏斯”计划彻底破产。


19.《滑铁卢》

1970 苏联/意大利合拍  123分钟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Dino de Laurentiis Cinematografica
导演、编剧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主演:Rod Steiger  奥列格.维多夫  瓦西里.利瓦诺夫


20..《万尼亚舅舅》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1970年  片长101分钟
导演: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
主演:因诺肯季.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伊琳娜.库普琴科
根据契诃夫名剧改编。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剧中扮演阿斯特罗夫医生。

21.《伊文斯博士的沉默》 МОЛЧАНИЕ ДОКТОРА ИВЕНСА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1973   片长77分钟
导演:布季米尔.密塔里尼科夫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让娜.波罗托娃 列昂尼德.奥博连斯基
    大西洋上空,一架客机遭遇空难。然而,一些乘客却奇迹般地得救了,其中有著名科学家马丁.伊文斯(邦达尔丘克饰),他的研究课题是人类生命延长问题。恰好,正在接触地球文明的外星人选中了伊文斯博士,可是 面临道德困境的博士拒绝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22.《选择目标》
1974年 片长158分钟
导演: 伊戈尔.塔兰金
编剧: 达尼伊尔.格拉宁 伊戈尔.塔兰金
(达尼伊尔.格拉宁是著名作家,代表作:《一幅画》、《围困之书》等)
演员: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格利高里.冉诺夫
       尼古拉.沃尔科夫 伊琳娜.斯阔布采娃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德国、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故事。电影为纪念苏联核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而拍摄, 不过,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德裔美籍量子物理学家维尔纳.卡尔.海森堡(1901-1976),在影片中,这位科学家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目的和结果有着深刻的思考。

    注: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Игорь Васильевич Курчатов(1903--1960)
   
    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3),苏共党员,三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49,1951,1954),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0 --),获苏联国家奖(1942,1949,1951,1954)、列宁奖(1957)。他创建了苏联原子能研究所(1960年后改称库尔恰托夫研究所),领导研制苏联第一颗原子弹(1949),世界上第一颗氢弹(1953),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4)。

23.《巍峨高山》 ТАКИЕ ВЫСОКИЕ ГОРЫ
1974年  片长62分钟
导演:尤莉亚.索恩采娃
主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康斯坦丁.斯米尔诺夫  伊琳娜.斯阔布采娃
邦达尔丘克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孩子王”——乡村中学教师伊万.尼古拉耶维奇.斯捷潘诺夫。

24.系列影片 《波谢洪尼耶遗风》 Пошехонская старина 1975-1977
   (1)《不幸的玛特廖娜》 БЕССЧАСТНАЯ МАТРЁНА
      ( 2)《费多特表哥》БРАТЕЦ ФЕДОС
      ( 3)《万卡-该隐》ВАНЬКА-КАИН      编剧/导演: 娜塔里娅.邦达尔丘克  尼古拉.布尔利亚耶夫 伊戈尔.胡齐耶夫
主演:娜塔里娅.邦达尔丘克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尼古拉.布尔利亚耶夫 艾拉斯特.加林 茵娜.马卡洛娃

   电影《波谢洪尼耶遗风》由一组短片构成。影片根据俄罗斯19世纪著名的讽刺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米哈伊尔.叶夫格拉夫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826-1889)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小说共31章,既能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作家用辛辣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农奴制度下俄罗斯乡村“田园诗”的本来面目。影片选取的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章节:《不幸的玛特廖娜》、《费多特表哥》、《万卡-该隐》。
    这部电影是邦达尔丘克一家的“集体创作”——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既是“创意”,又当演员;娜塔里娅.邦达尔丘克既编又导且主演;娜塔里娅的母亲、邦哥的前妻茵娜.马卡洛娃也来加盟出演。


25.《他们为祖国而战》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1975 片长152分钟
编剧/导演: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演员: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瓦西里.舒克申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获1977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金——瓦西里耶夫兄弟奖
    影片改编自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最终没有能够写完。


26. 《草原》     СТЕПЬ

1977 彩色片(宽银幕) 126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根据契诃夫同名中篇小说改编)
摄 影:列昂尼德·卡拉什尼柯夫
   中篇小说《草原》的副标题是“游记”(或译作“旅行记”),它是契诃夫文学生涯的一个分水岭。《草原》是契诃夫篇幅最长的作品之一,也是契诃夫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把这样一部含蓄的、印象主义的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搬上银幕,无疑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但是把这一任务交给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同志来完成,我们完全可以放心!
主要演员:
奥列格·库兹涅佐夫 (饰叶果鲁什卡) 尼柯拉依·特罗菲莫夫(饰赫里斯托弗尔神父)
弗拉吉米尔·谢道夫(饰库兹米乔夫)
伊凡·拉比柯夫(饰潘泰莱依) 伊诺凯恩蒂·斯莫克杜诺夫斯基(饰莫伊塞·莫伊塞伊契)
伊琳娜·斯阔勃采娃(饰德拉尼茨卡娅伯爵夫人)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扮演饰叶麦利扬——


[剧情简介](作者:中国电影档案资料馆研究员戴光晰)

    七月的一个清晨,一辆四轮轻便马车从一个小城市出发了。车上坐着赫里尼斯托弗尔神父、商人库兹米乔夫和他的九岁的外甥叶果鲁什卡,还有马车夫捷尼斯卡。
    库兹米乔夫和神父去卖羊毛,确切地说,神父是替他女婿去卖羊毛库兹米乔夫顺便送姐姐的儿子叶果鲁什卡去上学。小男孩坐在车夫捷尼斯卡身边,他挽着捷尼斯卡的胳膊肘,生怕摔下去。周围的一切对叶果鲁什卡来说都是新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上飞翔的黑色的鹰,田野上村民们挥动着镰刀在割麦。马车急速地奔腾向前,一条狗吠叫着在后面追赶着。叶果鲁什卡见到了草原上放牧的一大片羊群,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叶果鲁什卡穿着一件鲜红的新衣服,他不知道自己到哪儿去,去干什么,反正他心情不好,有点想哭。神父赫里斯托弗尔和库兹米乔夫各自对知识和学问有没有用发表了看法。神父认为:学问像是一片光明,而没有学问是黑暗。库兹米乔夫却说:有些人读了20年书,什么也没学到手,学问对有些人是有益的,而对另一些人,反而使他们的脑筋乱了套。
    迎面来了一辆大车,赶车的姑娘躺在堆得高高的一捆捆庄稼上,睡着了,大车的车轮与马车的车轮相蹭。捷尼斯卡责怪这个胖姑娘把车赶到人身上来了。
    库兹米乔夫问捷尼斯卡:什么时候能撵上他们的运送羊毛的车队?回答是:要到夜晚才能撵上。
    路边的草原上放牧着一大片羊群,库兹米乔夫问牧羊人:这是谁家的羊群?牧羊人说是大财主瓦尔拉莫夫的。库兹米乔夫正好要找瓦尔拉莫夫谈买卖,他向牧羊人打听:瓦尔拉莫夫从这里经过没有?牧羊人说:他的管事来过,他不会来了。
    马车沿着草原奔驰了一阵之后,在一条小河边上停了下来。赫里斯托弗尔神父、库兹米乔夫、叶果鲁什卡坐在河边吃早饭,神父讲述着他小时候学拉丁文的优异成绩。捷尼斯卡在给马赶马蝇子,库兹米乔夫叫他过来吃东西,他拿了点黄瓜、面包和馅饼,走开去吃了。库兹米乔夫从马车上拿下一个小包袱枕在脑袋下,在马车的阴影里躺了下来,准备睡觉。他让叶果鲁什卡盯住他的包袱,别让人从他的脑袋下把它抽走。神父也脱掉长袍,在库兹米乔夫的近旁躺下了。捷尼斯卡在一块大石头上直挺挺地躺着,也打算睡觉,他叫叶果鲁什卡看住马,别让人把马牵走。
    叶果鲁什卡听到远处传来了歌声,他循着歌声走去,见到一个农妇唱着歌在筛面粉,身边站着一个小男孩。叶果鲁什卡问他叫什么名字?小男孩说他叫蒂特。叶果鲁什卡站在一块石头上,他见到石块之间流淌着清澈的溪水,他洗了洗手,又走回去了。
    捷尼斯卡已经睡醒,他在小河边洗了脸、喝了水之后,说要和叶果鲁什卡比赛单脚跳,看谁先跳到苔草那里。捷尼斯卡赶过了叶果鲁什卡,忽然他停住了,趴在地上,逮住了一只大蚱蜢,把它举到叶果鲁什卡眼前。
    库兹米乔夫和神父也都醒了,神父要念圣诗,库兹米乔夫急着要走,于是,他们的马车又上路了。刮起了风,叶果鲁什卡紧紧地按住帽子,生怕风把帽子刮走。风越刮越大,把割下的麦穗抛到了半空中。
    傍晚的时候,马车驶进一个客店的院子。店主莫伊塞·莫伊塞伊契来开了门。他点头哈腰,说了一大堆奉承的话。库兹米乔夫问他:“我们的货车队什么时候经过这里的?”莫伊塞说:一个车队早上经过这里,另一个车队在这里吃的午饭,傍晚前刚走。库兹米乔夫又问:瓦尔拉莫夫来过没有?莫伊塞说:他本人没有来,昨天早上他的管事来过,听管事说瓦尔拉莫夫今天是在莫洛卡恩的一个村子里。
    莫伊塞吩咐妻子罗扎端茶炊来,不一会儿,莫伊塞的弟弟索罗蒙端来了茶炊。索罗蒙身材矮小,样子有些可笑。喝完茶,库兹米乔夫打开小包袱,把钱抖落在桌上,他让神父与他一起点钱,他叫神父数出7800卢布,准备给瓦尔拉莫夫,他自己把给商人古塞维奇的钱数出来。叶果鲁什卡坐在桌旁有些发困,莫伊塞带他到里屋去,这间屋子又小又脏,莫伊塞和他的老婆、孩子就住在这里。莫伊塞的老婆罗扎是个胖犹太女人,莫伊塞和他弟弟索罗蒙也是犹太人。罗扎给了叶果鲁什卡一片抹了蜂蜜的面包,叶果鲁什卡正吃着,看到从那张大床上的被窝里相继钻出六个小脑袋瓜,这是莫伊塞的六个孩子。莫伊塞让罗扎把珍藏在柜子里的破布包内的一块发黑的蜜糖饼给叶果鲁什卡,这块饼本来是罗扎留给她的有病的儿子纳乌姆的。叶果鲁什卡拿着饼,来到接待宾客的那间餐厅,坐在沙发上。
    神父在和索罗蒙聊天,神父问索罗蒙在干什么,索罗蒙说他是他哥哥的佣人,他哥哥是来这客店的客人们的佣人,而客人们又是大财主瓦尔拉莫夫的佣人。索罗蒙认为自己虽然什么都没有,也不需要什么,但他觉得自己比瓦尔拉莫夫更像人。莫伊塞把他这个弟弟撵出了屋,他告诉神父和库兹米乔夫:他弟弟神经有些不正常,有一次,瓦尔拉莫夫来客店,索罗蒙不知对他说了些什么,他气得用鞭子抽他们弟兄两个。莫伊塞和索罗蒙的父亲临死前给他们弟兄俩每人6000卢布。莫伊塞用这钱买了客店,娶了老婆,生儿育女,而索罗蒙却把自己那6000卢布扔进炉子里烧了。莫伊塞直为烧掉的钱可惜,他说这傻瓜不要,真该把钱给他。
    一位雍容华贵的漂亮夫人出现在客店门口,这是德拉尼茨卡娅伯爵夫人。她问莫伊塞:瓦尔拉莫夫今天来过没有?莫伊塞说没来过。她吩咐莫伊塞:明天如见到瓦尔拉莫夫,让他到她家里去一下。夫人看到了坐在沙发上的叶果鲁什卡,惊喜地说他是多么漂亮的小男孩。她问库兹米乔夫:这孩子是谁?库兹米乔夫说是他外甥。夫人走到小男孩身边,蹲下来望着他。正在打盹儿的叶果鲁什卡睁开眼睛与夫人对望,夫人吻了他一下。库兹米乔夫催小男孩启程,他们不在客店里过夜了,必须赶夜路去追货车。叶果鲁什卡把罗扎给他的那块蜜糖饼放进了大衣口袋里,随着舅舅和神父上了马车。叶果鲁什卡望着停在院子里的德拉尼茨卡娅伯爵夫人的马车,眼前出现了幻觉,他看到:夫人坐在马车里,自己坐在夫人的膝盖上睡觉;自己和夫人在雪地里跳波兰的波洛涅兹舞。他再定睛一看,夫人的马车里空空的,没有人。
捷尼斯卡赶着马车出了客店的院子,上了路。叶果鲁什卡坐在捷尼斯卡身边睡着了,他梦见伯爵夫人在荡秋千,他在为夫人摇秋千。马车赶着夜路,可以听到虫鸣鸟叫和青蛙的咯咯声。一声鸟叫把叶果鲁什卡惊醒了,他眼前浮现出了神话故事里的各种形象。马车经过了灌木丛,小河边,下了一个坡,就来到了路上,只见一辆载货的大车停在路边,这货车是给库兹米乔夫运羊毛的。捷尼斯卡停住了马车,库兹米乔夫与赶货车的潘泰莱依老头和叶麦利扬打了招呼。这辆货车停下来,是在等后面的车队。库兹米乔夫和神父要到莫洛卡恩去找瓦尔拉莫夫,这位舅舅不想让叶果鲁什卡跟着他们去奔波,就叫叶果鲁什卡跟着货车走,到了指定地点,他和神父会去接他的,库兹米乔夫吩咐潘泰莱依好好照顾叶果鲁什卡。
    就这样,叶果鲁什卡跟着长长的一列货车队走了。叶果鲁什卡躺在最后一辆货车的羊毛包上,他看得见整个这个车队约有20来辆货车,每三辆车有一个车夫。潘泰莱依正好在叶果鲁什卡躺着的那辆货车旁边走着,他喜欢说话,先是向叶果鲁什卡问长问短,随后就作了自我介绍。一个名叫窦莫夫的车夫打死了一条草蛇,潘泰莱依说草蛇无害,不该打死它,他责怪了窦莫夫。
    叶麦利扬说他过去在唱诗班里唱赞美诗,嗓音很好,可现在他的嗓子喑哑,已唱不出歌来了,他为此很伤心。
    大家都渴了,凑巧路过一口井,马车夫基留哈打水时几乎把头都伸进了井里。大家都用水桶喝水,潘泰莱依用神像前的灯做成的小绿杯子小口小口地喝,叶果鲁什卡好奇地问他为什么用灯当杯子?老头说各人有各人的爱好。
    车队又赶了一段路,在村子附近的一条小河边停下了。大家都下水游泳嬉戏。叶果鲁什卡也下河游泳,河面上长满了水藻。嬉笑声中,有人逮到了龙虾,有人在张网捕鱼,瓦西亚拿着一条活的小鱼往嘴里送。
    有很多人在村子旁的小教堂里祈祷,唱诗班在唱着赞美诗,叶果鲁什卡也和人群一起跪下祈祷。叶麦利扬和唱诗班站在一起唱圣歌,但他的嗓子哑了,唱不出来,他伤心地流泪了。
    教堂的两个大钟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着。
    马车夫们在河边点上火,架起锅煮鱼和龙虾吃。叶果鲁什卡边吃边听他们聊天。潘泰莱依认为现在钱不容易挣了,粮食贵了,老百姓更穷了;叶麦利扬忘不了他过去在唱诗班时的好嗓子;瓦西亚想起了他从前在火柴厂干活的那段日子;18岁的斯焦普卡没说什么,窦莫夫指责他们光知道回忆,不懂得抓住眼前的生活,他看到叶果鲁什卡戴着帽子在吃东西,就说他是异教徒,小男孩立即把帽子摘了下来。
    天太热,车队在河边几乎呆了一整天,等到太阳落了下去,货车队才又上路。叶果鲁什卡躺在车上,望着天空,感到自己远离亲人,十分孤独。潘泰莱依说:叶果鲁什卡是个好孩子,但可惜现在城里没有一个学校能把人教得聪明。他想起了他家的草房着了火,妻子儿女都被烧死了。现在他孑然一身,房子也没有了。
    车队经过一片坟地,叶果鲁什卡想像奶奶如何躺在棺材里,还想像他妈妈死了,赫里斯托弗尔神父死了,连德拉尼茨卡娅伯爵夫人也死了,但他认为他自己是永远不会死的。
    午夜,田野上点起了篝火,马车夫们围坐在篝火旁,有人在祈祷,有人在想自己的事情。潘泰莱依问:这里是不是割草人杀死商人的地方?于是,窦莫夫就讲述了这件不幸的事情的始末。不远处的田野上还有为商人立的白色的十字架。叶麦利扬感慨地说:“这世界上坏人很多。”
    从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手中拎着一只大鸟,是他的猎物。他说他叫康斯坦丁,住在离这里四俄里的地方,靠养蜂和养猪为生。他快30岁了,刚结婚18天,沉浸在幸福中,但妻子回娘家去了,他感到寂寞,就出来走走。康斯坦丁和窦莫夫唱起了歌,叶麦利扬建议唱赞美诗,他自己唱了起来,但声音喑哑,唱不出来,他伤心地流着泪。这里的篝火已灭,康斯坦丁说他要走了,他要到有火光的地方去。
    货车队又开始赶路,叶果鲁什卡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太阳已快下山,货车也刚刚停住。叶果鲁什卡看见前面第一辆货车旁有一个人骑在马上,正在和赶货车的车夫讲话。叶果鲁什卡问潘泰莱依:这是谁?潘泰莱依告诉他:是瓦尔拉莫夫。小男孩没想到闻名已久的大财主的衣着居然这么不起眼。潘泰莱依说:瓦尔拉莫夫是大好人,每天鸡没叫就起床,整天在草原上奔波。
    当天晚上,车夫们又点上篝火烧粥。一片雨云在天空浮动,大家都感到有一种无名的郁闷。叶麦利扬第一个拿着大勺子走到篝火旁,想要喝粥。窦莫夫夺过他的勺子扔在地上,还骂了他,说他别以为在唱诗班呆过,就想当老爷,想第一个喝粥。叶麦利扬哭了,叶果鲁什卡为叶麦利扬抱不平,他骂窦莫夫是最坏的人,窦莫夫说要拧他的耳朵,小男孩也气哭了,直喊:“快打他!打他!”他跑到了离篝火较远的地方。过了一会儿,窦莫夫来到叶果鲁什卡身边,让他打自己,他还向叶麦利扬道歉,说发生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心里很烦。乌云越来越浓,车夫们纷纷把马套上车,又赶路了。
    潘泰莱依扔给叶果鲁什卡一块草帘子,说要下雨了,让他披在头上。起风了,草在风中拂动,风越刮越大,风声呼呼,强光的闪电一闪一闪的,车队的马在闪光中飞跑。下起了雨,叶果鲁什卡头上顶着草帘子,雨哗哗地下着,叶麦利扬在祈祷上帝。车队在一幢小屋旁停下了,潘泰莱依叫叶果鲁什卡进小屋去躲雨。小屋里的一个老太太给叶果鲁什卡拿来了甜瓜和西瓜,叶果鲁什卡吃了几块,说明了,想睡,老太太替他在长凳上铺上皮袄,让他躺下。小男孩躺在那里直发冷,他迷迷糊糊地在雷电的闪光中看到德拉尼茨卡娅伯爵夫人站在门口。又看到:自己和夫人在雪地里跳舞;小男孩基特在向自己挥手;神父在给风车洒圣水;车夫们和德拉尼茨卡娅伯爵夫人围坐在雪地里的一张长桌旁,他自己绕桌子走了一圈,也在桌旁坐下了。
    车夫们也都在附近的小屋里避雨,只是留两个人轮流替换着在外面守住马。
    叶果鲁什卡睡醒了,他起身走到院子里,踩着泥泞进了马厩,坐在干草堆上。他脱了帽子,从披在身上的大衣口袋里摸出犹太女人罗扎给他的那块发黑的蜜糖饼,他看到马厩门口有一条白色的狗,就把饼扔给了狗。叶果鲁什卡感到身上发冷,不舒服,他哭了。
    车队在泥泞的路上走着,走过宽阔的河面上的一座大桥,来到了省城。货车停在一个客栈门口,叶果鲁什卡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原来是车夫捷尼斯卡,捷尼斯卡说:他们昨天晚上就到了这里,等了叶果鲁什卡整整一天了。捷尼斯卡带叶果鲁什卡进客栈去见他舅舅和神父。神父说他们做了一笔好买卖。叶果鲁什卡病了,舅舅让他吃奎宁,让他好好睡一觉。
    库兹米乔夫说:他姐姐有一个好友娜斯塔西娅·别特罗夫娜住在省城,可以把叶果鲁什卡托她照看。库兹米乔夫和神父领着叶果鲁什卡到了别特罗夫娜的家里,库兹米乔夫说:叶果鲁什卡到省城来上学,希望能住在别特罗夫娜家里,每月付给她10卢布。别特罗夫娜说:钱倒是给的不少,但别人的孩子,一旦生病,责任担负不起。最后,她还是同意让叶果鲁什卡留下。
    神父为叶果鲁什卡祝了福,给了他一个十戈比的硬币。临别前,他们按照俄罗斯人的习俗,闭目静坐一会儿。等叶果鲁什卡睁开眼的时候,舅舅和神父已经走了,他哭着走出去追他们,已不见他们的踪影。
    叶果鲁什卡将痛苦地迎接对他来说还不知是什么样的新生活。

26.《天鹅绒季节》 БАРХАТНЫЙ СЕЗОН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1978年 97分钟
导演:B.C.帕夫罗维奇
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尼古拉.斯莫克图诺夫斯基 尤里.雅克福列夫
(注:俄语“天鹅绒季节”意思是9、10月份南方的秋天)
    1938年秋天,三个朋友——俄罗斯人、法国人和美国人——相聚在意法边境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城。他们都曾是国际纵队的战士,参加过反对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的的战斗。 在小城里,他们遇见一个女护士,她要护送一些西班牙孩子越过边境,三个老战士决定帮助她和孩子们。可是,小城里突然爆发了法西斯暴乱,孩子们不幸沦为暴徒们的人质。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

27.《谢尔盖神父》

1978年 片长96分钟
编剧/导演:伊戈尔.塔兰金
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瓦莲金娜.季托娃  弗拉季斯拉夫.斯特热利契克

    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同名中篇小说改编。托尔斯泰生前不愿发表《谢尔盖神父》,因为他认为小说还没有最终完成。
    小说构思于1899年末,创作于1890年3月至5月,但是直到1911年才发表——此时列夫.托尔斯泰已然辞世。 谢尔盖神父最终并没有找到他一生都在寻找的答案:灵魂与躯体,信仰与怀疑,救赎与自我救赎,生命的价值、死亡的含义等等问题的答案。  谢尔盖神父终其一生都苦苦求索——列夫. 托尔斯泰又何尝不是如此?

28.《起飞》   1979
    故事创意:邦达尔丘克

29.《牛虻》

导演:尼古拉.马先科
编剧:瓦列里.弗里德  尤里.杜恩斯基
演员:安德烈.哈里托诺夫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安娜斯塔西娅.维尔金斯卡娅  阿达.罗果夫采娃

    苏联1980年版《牛虻》是一部用电影胶片拍摄的电视电影,分为3集,每集70分钟,有较大的时间空间来展示故事情节,因此比1955年的版本更接近于小说原作。此外,新版《牛虻》注重心理刻画,加强了人性和感情的渲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30.《红钟》
《红钟》第一部:《墨西哥在燃烧》 (墨西哥战火)
КРАСНЫЕ КОЛОКОЛА ("Мексика в огне", фильм первый)
编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瓦连金.叶若夫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主演:弗兰科.涅若(Franco Nero) 厄秀拉.安德列丝 何塞.卢科耶
    影片的内容是1910-1917年墨西哥革命,影片通过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眼睛来展现这一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件。这场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领导的、以农民武装为中坚力量的革命运动*了迪亚斯长达16年的独裁统治,建立了维护农民阶级、城市平民利益的中左翼民主政府。

《红钟》第二部:《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诞生》
КРАСНЫЕ КОЛОКОЛА ("Я видел рождение нового мира", фильм второй)
编剧: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安东尼奥.萨古艾拉
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演员:弗兰科.涅若(Franco Nero) 安纳托利.乌斯秋冉尼诺夫
      西德尼.罗姆  波格丹.斯图普卡  亚历山大.萨伊科
      影片通过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一个新世界——苏维埃俄罗斯诞生的全过程。影片的时间范围是俄历1917年4月3日(列宁回国)直至1917年10月26日(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全景画,同时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影片主人公约翰.里德被布尔什维克革命者的热情所吸引、所感染、最终投身革命洪流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红钟》由苏联、墨西哥、意大利合拍,获1982年第2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

    注: 约翰.里德(JOHN REED 1887-1920)美国作家,新闻记者,美国*创始人之一(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驻欧洲军事记者。参加过十月革命,以亲身见闻写了《震撼世界的十月》一书(1919年出版)。1919年起担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红钟——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的诞生》剧照:


    《红钟》“群众演员”——军校学员们——合影留念:

31.《鲍里斯.戈都诺夫》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1986
片长 141分钟
编剧/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演员:安纳托利.洛玛申 尤里.拉扎列夫 格利高里.布日科夫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伊琳娜.斯阔布采娃 阿莲娜.邦达尔丘克

    根据亚历山大.普希金同名诗剧改编,表达了诗人在十二月党人革命起义前夕的内心思想活动的一个侧面。
   《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它奠定了以刻画心理活动为重心的俄罗斯戏剧体系的基础。

32.《机场事件》  СЛУЧАЙ В АЭРОПОРТУ
1987 导演:尤努斯.尤素波夫
编剧:弗拉基米尔.阿基莫夫
演员: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扎法尔.卡迪罗夫
      帕乌尔.布特凯维奇 尤努斯.尤素波夫  阿莲娜.邦达尔丘克
    片名也译作《劫持》,是一部惊悚悬疑电影,故事地点是苏联塔吉克共和国首都杜尚别。杜尚别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刑事案件——机场警卫被人投毒杀害,犯罪分子的目的是*飞机上装运的一批稀世珍宝......

33.《静静的顿河》

    (1988/1990?) 编剧/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意大利/苏联合拍,电视/电影套拍。
    1958年,苏联电影大师格拉西莫夫将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不朽之作《静静的顿河》搬上银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30年后,格拉西莫夫的学生邦达尔丘克试图再次将这部文学巨著改编为电影作品——将文学史诗转换成画面与音响的史诗。可叹的是,邦达尔丘克成了“市场经济”的牺牲品,陷入了资本家的圈套,壮志未酬身先死...
     2006年俄政府出资将胶片买回,交由邦达尔丘克的儿子费多尔剪辑、后期制作。

    扮演格利高里.麦利霍夫的是英国青年演员鲁珀特.艾弗雷特(Rupert Everett):

34.《三王之战》

意大利、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合拍
1990年 片长95分钟
导演 苏海里.本.巴尔卡
    16世纪,地中海国家淹没在战争的血泊之中。由于宫廷政变,摩洛哥王子阿卜戴勒马利克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国家,跟他一同流亡是他心爱的人索菲——一个法国大贵族的女儿。阿卜戴勒马利克四处流亡,想要寻找一个容他藏身的庇护所,可是在不同的国度,他得到的是相同的境遇:对于“异教徒”的排斥,还有无休无止的争吵辱骂。
    接替阿卜戴勒马利克统治摩洛哥的是谁?王位的继承者是他的弟弟,这个人对于权力的的野心正在膨胀,日甚一日...

    邦达尔丘克担任演员。
    有个演员叫奥马尔.沙里夫——日瓦戈医生~

35.《罗斯上空的风暴》
1992年 片长140分钟
导演: 阿列克谢.萨尔蒂科夫
编剧: М.谢留金
演员:奥列格.鲍里索夫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艾达.乌鲁索娃
      爱情,阴谋,鲜血,追求,战斗,痛苦,辉煌的宫殿,诺夫哥罗德的圣迹,俄罗斯乡村的景色,深沉悠扬的宗教音乐......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部出色的影片《俄罗斯上空的风暴》。本片改编自阿列克谢.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著名长篇小说《谢列勃良内公爵》。《谢列勃良内公爵》是一部反映16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历史传奇小说,小说主人公谢列勃良内公爵是伊凡雷帝手下一员虎将。小说从谢列勃良内公爵出使立陶宛公国回到怨声载道的俄罗斯开始,以他曲折惊险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伊凡雷帝时代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统治者的独断和暴戾,以及俄罗斯黎民百姓的困苦生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