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社会与社会大多数-----读莫砺锋《浮生琐忆》
主流社会与社会大多数-----读莫砺锋《浮生琐忆》
《浮生琐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十二月出版,2004年六月购得,这几天才翻出来读了一遍。还好,多日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这本书吸引我坐下来,看完了。先从中间看,他的中学时光,此后文革,下乡,考学……然后从头看,童年,家庭与少年。就这些。八十年代后的没有写。
首先吸引我的,这是一本同龄人的回忆录。作者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参加文革,逍遥派。1968年下乡插队,在江苏省太仓县和安徽省泗县务农、做零时工。一九七七年参加高考,落榜,以“走读”录取到安徽大学外语系,一九七九年考研进入南京大学,为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是为国内首位文学博士获得者。1984年以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
书中所述,又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人生轨迹,有较多的相同之处。经历、感受也较易相通。苦学生,学生苦。梅花香自苦寒来,刀剑锋从磨砺出。学生生活的主调。区别也有,他是南方小镇上的,属城镇居民,家有固定收入,比较微薄,但稳定,不愁饭吃。农村中学自带粮食,苦哉!十二年学子,文具就是一个不锈钢的圆规!初中数学竞赛获全县第一,他的父亲特意花了两块多钱到县城买了奖励他的。当时多数同学用的是白铁皮的。求学的学校,小学、初中差不多,高中就差别大了,苏州高中是名校。但作者也没写出名校的“名”来。高三碰上文革,心情也相似。十二年寒窗苦读,想的就是上大学!从小的梦,一朝破灭,天旋地转!十二年后,不少人得以旧梦重温,接续上了。只是有的续的好,有的续的差一些。恢复高考,有改变命运一说。也是。多少人的命运因此改变了。现在,执政党,国家,有一批这样的人当政。作者的人生也在此后发生大变化。说是“辉煌”也不为过。他毕竟跻身“精英”之列。作者在年纪不算老的时候写这本忆旧的书,意在记下经历的那个时代。他是刻骨铭心的。他虽然没有触及他的“今天”,可想而知,对照一定太强烈了!
看同龄人写的回忆,品味他人的人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必自惭形秽,又何必耿着脖颈不宾服?同龄人中还有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呢。天底下的事总有人干。什么事不是人干出来的呢?
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他的文笔的朴实无华。他笔下的生活,特别是他以为苦与难的成份,基本没有渲染,夸大,没有叫喊!就是说,这本书似乎与标本的伤痕文学有些什么不同了。
作者在后记里写到:
我明白我写的绝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只是质木无文、毫无虚饰的回忆录……我和我的亲朋好友都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甚至我们经受的痛苦也是平淡无奇的……我们没有像……经受过轰轰烈烈的大苦大难,我们也没有像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群体……忍受极端的贫困!
也就是说,写于这个世纪初的回忆录的作者,已经不打算“忆苦思甜”了。这很好。很明智。在现今这个社会,这个改革开放已进行三十年的时候,社会的矛盾丛生,而且已经不得不让它们充分暴露的时候,某些精英如本书作者是否也变得客观些了呢?一味地因丰厚的既得利益而歌功颂德、因往昔的坎坷而哭叫连天咒骂、贬斥过去的时代,是不是也会遭白眼受冷落且与当今众多有识之士的愤懑焦虑与呼喊不和谐呢?从这一点看,以文学为代表的精英们自以为天下苦难“萃于一身”,自己是“代人受过”,正说明他们太自私了!作者与某些自私的精英有一些区别。
现在的社会还并不合理想。理想的社会什么样子?多数人能找到共同的语言,少数人不行。总有人受苦。前三十年,经济也发展了,抓工农业基础建设上大项目了,搞备战了,人民生活比较紧巴。这是大家的苦,民族国家的苦。难免啊。还有少数人被压制的苦。这个道理更简单了。一个新政权刚建立,她当然要想站住脚,不仅不能重用对立面的人,还要时刻警惕他们!当然,更不能为赢得“客观”“公允”的好名声为刚刚被赶下台的死对头国民党蒋介石评功摆好!他们的残渣余孽、孝子贤孙吃点苦,该!有点瓜葛的,搞清楚,也该!搞过火了,也难免。共产党坐江山也是“大闺女坐轿----头一回!”而且共产党对这些人有区别,总体上够宽大。
书中写道,作者的父亲,初中没毕业,16岁当了国民党的兵,有点文化,被重用。从团、师到军部,文书,军需官,文职干到少校。48年还算风光时成了婚---一个是“相貌堂堂的的青年军官”,一个是账房先生的女儿,外公外婆“娇惯无比”,上学上到初二,“一见钟情!”“婚姻相当美滿”。---美滿啊,特别是在江南风雨飘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之时。
看着国民党大势已去,作者的父亲脱离了军队。怎么脱离的?没写。做点小生意。大概以前有点积蓄,大概做小生意也赚了点钱,不幸存款又被钱庄老板席卷而走,陷入困顿,一度摆摊卖小人书度日。
建国后,到处用人,共产党招生又招工。他的父亲为解养家的燃眉之急,应聘做了一个单位的主管会计,月工资50元。一家子五六口人,也过得下去。孩子们都上学了。一个高中毕业一个初中毕业,另两个也在读中学、小学。镇反肃反反右都过了关。建国后16年,他们家过的是大致温饱的日子。怎么样?一个国民党的少校(记得担任国民党军队连职就算历史反革命的!),据说也没有什么血债与劣迹,共产党新中国待他们一家不薄呀。你跟国民党最终不也是弄了个摆地摊度日?后来有点挫折。65年四清,让工作队搞了个开除处分,立马去省城上告,省里一个秘书长接待,回来处分决定就变成了“开除留用”,换了工作,工资降了十元。有错必纠啊!客气着呢!放在今天试试?作者没发什么感慨---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述而不评!我看到这里,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两个时代在党风及党群、上下级关系方面的明显差别!
新中国三十年,在以阶斗争为纲的年代,对立面的人员,有的人总认为吃了苦,现在大诉其苦---不过是变相的“被推翻了的痛苦”而已。。其实不冤枉。“人还在,心不死!”实实在在!作者的父亲,作者一再说是老实巴结的人,笨手笨脚,“烧香碰倒佛”,可也曾打算从舟山偷渡到台湾呢。变天思想,对立面的人差不多都有。这几年他们的言论是放开了,赞美蒋,赞美那个时代,为大宅门树碑立传,为剥削正名辩护,对前三十年以批左、纠正什么晚年错误为名大肆攻击诬蔑!他们盼望变天的心思明明白白!他们的泄愤、复仇与攻击,正好证明毛泽东关于“人还在心不死”、“四个存在”、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论断是多么英明,多么精辟!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是经得起实践与时间的检验的。
当然,作者为文,稍多一些客观而已。指望作者颂扬那个时代仍然是不太现实的。即便如此,在作者叙述中,仍掩饰不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刚刚提到的他的父亲的上访,就是一例。
说到建国后三十年的党风,自然不止这些。社会风气,人们的善良淳朴,团结互助,书中多处可见。“海上”芦苇看守人,抓住了去偷芦苇的“我”,不光放了,还教他怎么摘苇叶才合理;小学同学姚伯良,“我”家遭了难,也不冷落疏远;顾树柏,高中同学,患难之交;下乡时的生产队长,爱护热情;务工时的洪师傅夫妇,热爱本职工作,无私传授技术;无论乡下生产队还是社办企业的车间,周围的普通百姓,表现了深厚的同情心……这里面,哪有什么冷酷歧视, 互相监视,出门有人盯梢,“打小报告”,“人人自危”这些精英们提起那个时代惯用的污蔑不实之词?
精英们把个人的、少数人的极端的例子,不管真假,如何夸大渲染,加在那个时代,都是诬蔑!精英们既然自私,也是免不了偏狭的。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加在那个时代,那管广大的工农普通劳动者的感受!
第三点,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
那么我有什么理由把本书献给读者呢?……或许越是凡人凡事就越有代表性,就像在一根上下波动的曲线上,越是升降幅度小的轨迹点就越是接近平均值?
有道理。我读完这本书,也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社会比较客观、比较正常的一面显露出来了!终于不见了“伤痕文学”的“凄凄惨惨戚戚”!作者的一家,从生活上讲,城市中下收入家庭的生活;从政治上讲,一个出身有历史问题的家庭。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是,作者一家仍然没有足够的代表性。如果那个时代也有主流社会,如常常提到的百分之九十五,作者一家显然也没有融入主流社会。从“解放了”“天亮了”“翻身做主人了”的方面讲,工人农民才有切身的感受,而作者的父母可能没有这么个感觉,或者说感受不深,或者简直也可以说是怀着做小媳妇一样的心情,有点惴惴不安,不够舒展。这一点是很自然的,更是很重要的。新中国新在哪里?不是革命成功第二天就有了大饼油条,而是可以扬眉吐气了!“长夜难明赤县天”,“夜气如磐暗故园”。重压以至窒息之感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没有了扬眉吐气,仍然是“端人的碗,听人的管”,看人的脸子行事,处处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屈辱,新中国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书中没有对比。没有把建国后三十年与旧社会比较,作者的父母从不提及?不敢说?作者也一无所知?但作者没有写。大家知道,有个网上流传一时的家族史,还有不可胜数的大宅门们,都是夸财主如何仁慈宽厚,下人如何忠心耿耿,鼓吹今不如昔的。如果是出身红五类家庭的人写家史,不提及旧社会是不可能的。
作者既然定位在写他的一家,无疑又怀有“遗民”心态,就避开了写国家与社会在那三十年的发展。没有土改,没有镇反,没有抗美援朝,没有集体化,没有大寨大庆,没有原子单氢弹,没有卫星上天!以很大篇幅写十二年中小学生活,也没写少先队共青团,没写学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杰,没写革命化没写大唱革命歌曲没写学习毛主席著作,没有……没有了这一切,生活在那个社会的人们,还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我忍不住要问一句:你爱新中国吗?新中国创造了那么多的辉煌,你一字不提,你爱新中国的什么呢?作者的三十年,不就游离在整个主流社会之外了吗?所以我在前边写了;“指望作者颂扬那个时代仍然是不太现实的。” 正如我这样一个人今后如要写现在这个时代与社会,只是写电视机电脑天天担心不得不吃不干不净的“进口货”,天天听到治安忠告下岗只写退休人员工资低或者只写许多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只写应试教育害死人只写特权腐败祸国殃民…… “砥柱中流”的精英们看了也会不认同:不对呀你怎么没写炒房炒车炒股名车名模名媛豪宅别墅二奶没写高尔夫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仆人前呼后拥美人如云那才是我们的辉煌!
从经济地位、价值观、生活方式上讲,社会早已是一分为二。只是贫富的界限在今天更分明罢了!社会早已走向两极,对立而分裂!当今主流---特权、商人、知识精英构成的“金三角”,他们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呢?再加上所谓“新社会阶层”的成员吧,五?十?二十?反正不是百分之九十五!
和本书的作者一样,我会写实的。我很自觉:我只能写我经历了属于我的生活。现在,我辈早已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我不属于主流,可也不是支流。我自认为还是属于社会的大多数。至少,同呼吸共命运,拥有同一个梦想!
我们从历史走来。我们有幸见证了三十年的辉煌,我们也荣幸地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昨日的一切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人们的生活精神面貌社会风尚完全变了模样。崭新的体验让我们终身难忘。今天的发展变化也领教了。资本主义的魔力让我们目瞪口呆!“惯例”“接轨”“全球化”之外,还有另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是谁,或者说一种什么力量,把一大批人推向上不起学看不了病养不了老甚至活不了命的无助绝望的境地?所谓一个人价值只配“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或者还要救助施舍,这种社会不公正损害了多少劳动者的尊严?更何况现在不少地方推行的管理体制早已将广大劳动者置于被损害被侮辱的境地!三十年了,广大劳动者失去很多很多。
我们仍然认为;前三十年是一个明晰的参照物。甚至可以说是一面镜子。
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我建议网友读一遍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