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对自办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与思考

火烧 2008-05-01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本文围绕自办民工子弟学校展开调查,分析其创办背景、审批流程及整改过程,探讨民工子女入学难题及教育局角色,突出学校现状与问题,为解决民工子女教育困境提供参考。

对自办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与思考

姓名:曾恒   班级:西南交通大学2006级马列班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部分民工子女也随同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于是,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由于公立学校和政府出资修建的民工子弟学校一时还无法解决所有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为满足他们的受教育需要,一些私人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即自办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那么,自办民工子弟学校(以下简称自办学校)的现状如何?它们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它们的困难该如何解决?政府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是本次调研所要了解的,也是本篇报告试图回答的。

一、对“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调查

(一)学校的创办

该校是位于茶店子跃进村的“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据校长张祖松介绍,校舍是他和他的合伙人从校舍所有者张先德那里以每年8万元的租金租来的。2003年12月底即向金牛区教育局成教科递交了办学申请报告,但被对方拒收。后来张校长向有关部门再次申请,但仍未得到批准。

    2004年2月4日,学校开学,但是,由于学校办学没有得教育局的批准,且消防设施等硬件条件不符合办学要求,金牛区教育局发出通知对其坚决依法取缔,同时承诺将已在该校报名的200多名学生“分流”到附近其他公办学校就读。

但是,金牛区的外来民工子女特别多,金牛区的中小学出现了“爆满”的情况。“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 附近的友谊小学,该学期已经多招收了100多人,仍然无法满足周围务工人员的需求。这样,原定的分流计划无法实施,2004年2月15日区教育局决定暂时保留“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要求其限期整改,首先是取得房管部门的房屋安全鉴定,并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增加通道,以达到消防标准。接下来再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规范师资队伍,最终达到民办学校的审批要求。

经过近2个月的整改,2004年4月27日,张祖松拿到了房屋安全鉴定书和消防安全意见书,4月28日上午,金牛区教育局派出了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对学校的教学、师资、设备、安全等各方面进行审查。各科室负责人向学校提出了进一步整改意见,并表明一个月后将再次复查,如果通过,就正式颁发办学资格证。5月28日,金牛区教育局再次前来复查,经过这次复查,这所历经周折的民工子弟学校正式取得办学许可证。

(二)教学条件

“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校舍是座三层教学楼,教学楼是单通道,违反了学校必须是双通道的消防要求,区教育局要求其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增加通道,以达到消防标准。但是,我们去调查时发现该教学楼仍然是单通道,只是在过道上安装了灭火器。问及原因时,周校长(张祖松的合伙人)说是经费上有困难。

周校长说,建校时设有学前班至“八年级”共9个班,每个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200多人,现在,学校已扩展到16个班(包括小学和初中),800多名学生。但是,每个教室除了桌、椅,没有更多的教学设施, 运动场是就近的一块空地建成的水泥地,唯一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是几张水泥乒乓桌和几个篮球架,没有羽毛球、排球架等体育设施。

教学楼不远处是一座有着三间屋子的破旧平房,其中的一间是校长办公室,一间供教师使用,另一间是图书室。据周校长说,这里有图书6000多册,有部分是买的,还有部分是其他学校捐赠的。但看上去实际没有那么多,而且大多数的图书,对学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整改前原本不存在的微机室、少先队办公室、门卫室在整改后也一一建立起来,与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就办校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学校还存在电线线路不规范、铁窗安装不稳、电教室电脑是三无旧产品易漏电、无档案室、无教务处、水笼头不够等多种问题。

(三)学校管理及教学情况

1、学校管理

    “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是私立学校,学校实行校长个人负责制,张祖松和他的合伙人是当然的校长。校长个人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宜,教师只可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建议,但一般不参与学校关于师资配备,发展规划等重大事宜的决策。

2、教学情况

在小学,学校设有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初中增设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等课程,由于老师缺乏,几乎每位老师都兼任几门课程。由于缺乏专业的老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对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如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音乐、美术等没有实验仪器,不能做实验,也没有专门的音乐,美术老师教他们识谱、画画。但老师对教学工作都很认真负责,学校也对老师的教学规定了一系列的考核制度。

老师跟家长沟通很少,学校主要是通过开家长会、老师家访两种方式与家长联系,由于这些学生来自贫困农村地区,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卫生意识等都比较欠缺,所以需要学校与家长及时沟通,以便孩子尽早改掉各种陋习。但是作为农民工的家长,有的为了多挣一天的工资,有的由于身不由己实在是请不了假,所以,一般情况下,开家长会有很多家长来不了,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教师的基本情况

周校长指出,现在学校共有教师30多名。教师有两种来源,一个是退职教师,还有一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张祖松就是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的。但是,许多教师却没有教师资格证书。老师课业负担沉重,每位老师在上自己主课的同时还得兼任一到两门副课,一周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三年级班的班主任文倩敏老师说,她的课程被排得满满的,一周仅有五节课的空余时间。我们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一个老师一周只有五节课的休息时间,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资也低,所以稍微好点的老师在这里待不长。校长也很为难,学校的所有教室、办公室、操场用地都是租的,每年要交8万元租金,整改也花掉不少资金,而政府没有任何补助,经费上还是有很大困难,所以也不敢请更多的老师。

(五)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学生800多人,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外地(非成都市)的民工子女,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小商贩,建筑工人、酒店或餐饮服务人员等。由于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流动性很强。据周校长说所有的学生都转过学,绝大多数学生有过两次以上转学经历,有的学生转学甚至达四次以上。这些学生基础普遍都很差,特别多次转学的学生,有很多8、9岁才上一年级。文老师也说“外来人员子女基础差,并且很普遍,我班上有30多名学生,他们很多连拼音都搞不懂。”

文老师曾在几个私立学校任过教,她说,这些学生的父母主要来自各地的农村,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努力多赚钱,过上优于过去的生活。他们租住在城市待改造的棚户区或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由于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环境陌生等因素,他们在子女的培养教育上制造了许“缺项”。

(六)家长的心声

我们问学生家长当初知道这所学校是非法办学且存在多方面问题时,有什么样的想法,一个姓王的大姐说:“总比农村那些学校好嘛!”,“就是,就是,这比乡里头的学校教得好,更重要的是我们出来打工的也基本上能负担得起。我们是穷人啊,读不起他们那些‘好’学校。”马上有人表示了赞同。而另一位家长则表示,“关键是让娃儿读到书了!”她说自己曾经问了好几所公办小学,都被一句‘我们这儿不收插班生’挡了回来,在这所学校娃娃终于上到学了,哪晓得刚上学,校门口就贴了通告,说这所学校是非法办学,要停办,我们好着急,现在学校继续办下去我们都很高兴。”家长们大多表示,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转走,而要求保留这所学校。

二、调查后的思考

(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自办学校?

从“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创办,我们可以看出,自办学校要得到政府的许可也是困难重重。在茶店子、红花堰等外来民工集中的地区,先后有多所自办学校因违法办学被取缔,但是,自办学校却有增无减,2005年春季成都市五城区内的自办学校超过70所。为什么在政府屡屡实施强制拆除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的社会资金会继续投资无证办学的自办学校呢?

一是投资自办学校利润可观。以“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为例,张祖松为这座学校投入的资金总共有30多万,按年级不同每学期每个学生收取650~1000元不等,现在学校招收800多个学生,平均学费800元计,一学期的收入就是64万,一学期就可以收回成本。丰厚的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办学。

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所在的金牛区跃进村一组,是外来人员聚集区,张祖松做过“开业”前的调查,知道仅跃进村一组就有5000多名外来民工,茶店子一带至少有8万外来民工,他们的子女需要读书,这里有巨大的市场需求。2004年,成都市政府出台“三证一免”的政策后,4万多孩子得以进入公立学校学习,但是,没有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孩子却远远多于这个数字,而这些没有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学校接纳才行,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自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

三是教育局对自办学校一直采取必须达到办学标准,否则不予办理许可证的态度。但是,面对蜂拥而来的学生,没有哪个自办学校愿意拒绝,即使不能取得许可证,自办学校也只有采取“收了再说”的对策,即使“强制拆除”和“限令停止招生”也禁止不了有利可图的市场行为。

(二)自办学校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自办学校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学校办学得不到政府的许可,迟迟拿不到办学许可证。自办学校最主要的发展障碍就是得不到教育部门的许可,迟迟拿不到办学许可证,在这一点上,“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总算拿到了办学许可证。但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如此幸运,2005年春季成都市五城区内的自办学校超过70所,拿到办学许可证的却很少,学校总是被告知需要继续整改,拿批准文件好像遥遥无期。

二是办学条件差。自办学校大都位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学校校舍大多是租赁当地的一些厂房、仓库等改建的,这些建筑多数没经过规划部门审批和竣工验收,质量难以保证,消防和安全隐患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基础差,学生及老师的流动性强,教师压力过大。这些问题都在“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身上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来。

    三是学校发展缺乏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由于自办于民工子弟学校均属私立性质,由公民个人办学,自负盈亏,除学生交费外,基本没有其它的资金来源,又由于收费低廉、学生拖欠学费等原因,许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经费危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普遍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民工子弟学校随时面临拆迁,校舍不稳定,不敢搞基建,更不敢扩大;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却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帮其解决。同时,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不能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助,学校周边的网吧等不良文化设施缺乏政府相应的管理等等。

(三)对策建议

    尽管目前的自办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但是,自办学校的存在,弥补了现有教育制度的缺憾,满足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迫切需求,给他们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学校,这些孩子要么成为被迫远离父母的“农村留守孩子”,要么成为城市街头的流浪儿。所以,在自办学校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笔者建议:

首先,政府在规范、监督、指导的前提下,给予自办学校一定的生存空间。目前,成都市的公立学校和政府出资修建的民工子弟学校容纳能力依然非常有限,一时还无法解决所有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让社会分担一部分教育资源短缺的压力,对政府的管理也是有利的。因此,政府要正确评价自办学校的贡献和作用,在对自办学校实行严格规范和监督、指导的基础上,给这些学校一定的生存空间,许可他们办学。同时,要及时解决自办学校的“准生证”,对自办学校的批准可以适当降低条件,不是不给“准生证”,而恰恰是及时给予批复,从而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其次,政府应给予自办学校更多的政策扶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把这些学校的建设纳入政府教育的整体规划,加强对他们的管理,积极引导自办学校完善办学,完善政策法规,增加投入,对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切切实实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安排自办学校教师参加各种免费培训,促进自办学校与公立学校进行交流,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到这些学校义务服务,协助学校搞好周边的治安环境等等,使他们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稳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设施,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

结语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第一代在城市的长时间打工与居住,他们的第二代在城市逐渐成长,将成为城市未来的主人和建设者。因此,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城市未来的人口素质和未来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不仅政府,我们整个社会都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民工子女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

*本文是两次调研的成果。第一次调研查时间是2004年12月15日,笔者作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2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班“民工子女教育调查组”的一员,在西南交通大学前人文学院教授(现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肖平老师的组织下,赴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以及“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调查和访谈。第二次调研时间是2006年11月30日,笔者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马列班的另一名研究生再次赴“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调查。本文资料均来自于笔者对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以及“都市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调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