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薛遒:以色列的共产主义之路

火烧 2008-04-22 00:00:00 历史视野 1032
文章探讨以色列基布兹的共产主义实验,分析其公有制、集体生活与按需分配模式,强调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独特性与历史意义。

以色列的共产主义之路

 北京市写作学会  薛遒

以色列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基布兹”。

“基布兹”是一个真正公有制的社会,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财富公有,所有成员为集体劳动,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医疗、娱乐甚至到国外度假,均由集体负责。“基布兹” 成员没有工资,内部没有金钱往来。儿童从小过集体生活,不由父母抚养, 各家生活水平相差不大,无贫富之别。

“基布兹”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成员在收入和消费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每月领取少量津贴;领取衣服;衣服的洗烫缝补可获得免费服务;免费在大食堂吃自助餐;房屋、家具电器、日用消费品等免费提供;社里备有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供成员免费使用。成员可以外出劳动,在外打工收入上交财务部门,然后与其他成员得到一样的收入待遇,

“基布兹”的成员有比较大的民主权利。全体成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一切重大行动方案都要经全体大会批准实施;日常管理工作交给选举出来的常务理事会。
这是以色列的共产主义实验。

1824年,英国的欧文在美国创办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新和谐村”,很快淹没在资本主义的海洋中。
1917年,列宁——斯大林在苏联进行了共产主义实验,甚至建立了一个威震帝国主义阵营的共产国际,然而失败了;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进行了共产主义实验,他的文化大革命将这一实验发展到顶峰,然而接着便是失败。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共产主义实验,也失败么?

为着人类的救赎!

犹太民族的祖先早已向世界展开了宽广的胸怀,在他们的历史珍品中有一套“用不同文字抄录的《五卷书》。其中《雅歌》用拉丁文,《路得记》用德文,《耶利米哀歌》用法文,《法道书》和《以斯帖记》用希伯来文。”他们表示:“凡摒弃偶像崇拜者,均被视为犹太人。”(《塔木德》)  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这是从犹太民族的角度,道出了世界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

犹太传统中的上帝,为这种相互认同,恳切地指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你若留意听从雅赫维你上帝的话,谨守遵行我今日吩咐你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塔纳赫•申命记》)

没有穷人,也就没有富人。人类文明史上千年万年最深沉最悲愤的呼唤——平等与正义,给予“基布兹”在沙漠上的拓荒以无穷的力量;而“基布兹”的辉煌,则坚定着这种呼唤的不屈信念。

听从上帝的声音,以色列进行着成功的社会主义实验。“基布兹”对公有制和公有观念的顽强追求,为以色列工总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彩,充满生命活力的以色列工党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得到了世界各民族人民的深厚同情与广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建立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反剥削反压迫的基础上,便拥有了不是一个犹太民族而是整个世界的力量,所以复国之潮滚滚,“而谁与易之?”。

这时的犹太人和她的以色列工党,也真诚地准备向世界做出他们的贡献:“以色列国准备与联合国的机构和代表们合作履行1947年1月29日大会的决议并将采取步骤在全巴勒斯坦实现经济联盟。” “我们对一切邻邦和它们的人民伸出和平与善邻之手,并且请求他们与独立的犹太国为大家共同的利益而合作,以色列国准备对整个中东的进步事业作出它的贡献。”当本•古里安向全世界宣读《独立宣言》时,能说他飞扬的的激情没有深深的诚意吗?能说他没有被自己所希望的美好未来所深深感动吗?

作为国家支柱的以色列工总,领导以色列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一个新生的民族为共产主义理想所激励,就能以忘我的精神投身人民当家作主的事业。以色列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一日千里地跃进,在中东这块贫瘠的沙漠上创造着奇迹。

以色列工总不但全方位地提升整个犹太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从70年代起,吸收大量阿拉伯人入会,其福利待遇与平等观施及非犹太人,表明了犹太人对原初追求的忠诚。

然而,奠立在追求工人阶级解放基础上的犹太复国主义,却又很现实地到转过来,要求工人阶级解放的长远利益迁就犹太复国的现实利益。

犹太人首先需要一块土地,那是民族国家的土地。而哪一个民族国家,不是立足于资本世界或私有制的土壤上?于是,理所当然,理念的社会主义很快向资本主义倒戈,以色列终究建设着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现实的选择!
既然社会主义阵营终究要回归资本主义,那么,精明的犹太人又何必去经历一个反复呢?

以色列立国是建立在购买巴勒斯坦私有土地的基础上,尽管以色列自身坚持了土地的公有,但在整个世界私有经济的包围中,这种土地的公有必然地沦落为以色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附庸。

建国伊始,以色列人被人类精神与先知的理想所激励,向往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平等社会,他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要把国家“建立在先知们的自由、正义和平等的理想之上” (《独立宣言》)。公有经济的奠基者、“基布兹”的创建人本•古里安,就是以这样的风貌带领前期拓荒者在沙漠上创业。然而这以后,为自我的生存逐渐膨胀为“大以色列”私欲的野心,对战争的不安,对土地的贪婪,美援对斗志的涣散,以及前景暗淡,使以色列像世界上其他一切新生的民族国家一样,失去了蓬勃的生机。一位以色列公民说:“以前人们一无所有,但有希望。现在人们什么都有了,但却成为没有希望的人了。”(转引自杨曼苏:《以色列——谜一样的国家》)

希望丧失!正剧演变成悲剧。

一个民族终于汇聚于锡安山,然而锡安山的光辉却黯淡了。犹太人“发现自己行走在曾经发誓不走的道路上,干着自己原先决不肯干的事情……祖祖辈辈都希望结束那种靠别人的慈悲和庇护苟活的生涯的以色列人,突然发现,自己又在靠别人的施舍度日,没有美国人的支持,以色列的经济就不能维持运转。”(杨曼苏:《以色列——谜一样的国家》)

这是交易,是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易。从以色列工党执政到易手利库德集团,以色列全面向资本主义投降。

苏联、中国、以色列,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还有利比亚、巴基斯坦等等为社会主义的实验,最终不得不立足于现实的土壤,孕育激情的种子重新萌发。

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蜕变同步,以色列的“基布兹”和平演变,雇工剥削产生了,脏活累活雇用阿拉伯人来干,等级制在潜移默化中滋生,私有制因素渗入这个肌体中。

以色列工党也从代表工农利益演化成维护等级的特权阶层,社会主义的追求成了特权的同义语。“1978年的一期《星期日泰晤士报》曾透露说,工党统治集团大约包括250个显赫家族,‘统治集团的许多成员,尤其是他们的子弟中的许多人已转变了方向。许多基布兹的平等社会主义分子的子弟已成为资本家、技术专家或军队领导者,他们带着右派观点,但仍虚情假意地应付着劳工运动。”(转引自杨曼苏:《以色列——谜一样的国家》)

这就是以色列“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且,“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
于是,资本主义反倒成了穷人的现实追求。

以色列工党的腐化与特权集团的形成,在社会主义招牌下,顽固地维护贫富悬殊的等级制,压制下层群众,使本来属于社会主义基础的劳苦大众,转而支持资本主义。

人口众多而又穷苦的塞法尔丁(东方犹太人)欢迎利库德集团的资本主义改革,深刻而讽刺性地证明了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后对“社会帝国主义”、“社会特权阶层“的深层次忧虑和批判——在社会主义的光环里掩盖特权的泛滥,偷运封建货色,维护事实上的等级制,反不如资本主义更能体现人民利益。

在这种意义上,利库德集团的资本主义以其公开的明确性和普适的自由性,反倒比工党社会主义伪善的私欲和封建的特权来得进步,利库德集团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就像苏联与中国的改革呼声一样,是人民对历史进步的选择。

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最终战胜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

但是,当人民选择了资本主义时,也就同时选择了资本主义的丑陋,即对私欲、私有制、私有观念乃至民族沙文、损人利己等等的认同。以色列战机的嗜血证实了这一点,中国愈反愈烈的腐败证实了这一点,泛滥于世界的红灯区和毒品交易证实了这一点,还有霸权、绑架、斩首、核竞争与核扩散……都在残酷地证实这一点。

然而,犹太人选择资本主义,也是历史的定数。
为了复国,立国,犹太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基布兹、莫沙夫和以色列工总,坚持走集体化与社会主义道路,是能够成功的。但是国家,这个在私有制深厚土壤中崛起的国家,如果决意改变私有性质,那么自身便失去了立足之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犹太国没有立足之地,基布兹、莫沙夫和工总的理想追求又岂能独存?

正因为基布兹、莫沙夫和工总的公有制努力得到国家私有制的保护,所以最终不得不屈从于国家利益和私有制现实。以色列工党的腐化和基布兹的“和平演变”,以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粉墨登场,实在是客观规律使然。

殊途同归。以色列工党反对列宁主义的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主张通过合法的、逐步改革的办法来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建设一个“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成就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同苏联的演变一起,站在了资本主义的同一个起跑线上。

事实证明,当资本主义的胜利未达到彻底之时,社会主义的胜利只能是昙花一现。尽管这“一现”的“昙花”鲜活地展示出社会主义终将超越资本主义的永恒生机,却不得不为私有制让出现实的阵地。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使它可以骄傲地为私欲的争夺镀金,但无论是怎样冠冕堂皇的招牌,也掩盖不了私有制轮回的残忍与血腥。

犹太人的救赎仅仅是开始。那个在罗马城门口的乞丐——弥赛亚,还在等待。
等每一个犹太人!等每一个地球人!

因为,这是为人类的救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