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杂志:探索建设软实力的中国道路
目录
特稿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周生贤)
特集
探索建设软实力的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30年发展模式反思
环保是未来的“大政治”
——打破发展主义共识,寻找新出路
汪晖
【摘要】发展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共识,以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为中心的发展主义,制造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并使得地方、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衰败消亡,而后者恰恰是摆脱现代性、惟发展主义的宝贵资源,更是维系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基石。环保是未来的大政治,作为大国的中国应突破单纯的环境保护,通过对发展和生态问题、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综合思考和规划,走出不同于西方发展逻辑的自主性发展新路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合作组织+现代技术
――兼谈“千年变局”中的价值观问题与主流学术
老田
【摘要】市场机制能够实现一部分福利的生产和分配,但经由市场定价机制而起作用的地位和权力“兑现”机制,在中国却形成了高价格和排斥机制,大多数人因无法通过这一排斥机制沦为“弱势群体”,中国社会出现“断裂”。社会问题的答案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过程,需要“一体化”来看待。正是由于中国人均资源不足的现实难以改变,就更需要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保障合作组织的生产性功能,从而找到为大多数人提供低成本福利、提供基层制度化参与的有效路径。
用规则做事
——社会价值要用制度来推行
张宇燕
【摘要】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非对立,是有内在联系的。中国需要利他主义,让好心得到好报,但仅靠道德约束或奉献,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构建起一套奖励做好事做好人、惩罚做坏事做坏人的有效规则和制度。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价值凝聚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主要和基础担当者就是政府。
软力量建设关系到中国长治久安
康晓光
【摘要】传统精华的丧失,道德的沦丧,对当下中国发展道路正当性的缺乏自信,表明软力量是今天中国的软肋。软力量建设深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否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否有有效的意识形态、是否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最大的缺口和资源在文化领域,复兴儒家文化,开创新的普世性体系,是中国软力量建设之本。
文化领导权之争与中国革命的遗产
韩毓海
【摘要】文化领导权的丧失、软实力的虚弱、在世界资本主义等级体系中处在被洗脑的打工者的地位,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三大危机。决定我们今天政权合法性的,不是正统和法统,不是你认同了什么经济制度、实行了什么宪政,而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视野中,我们要立足于批判地继承中国革命的遗产,重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
凝聚社会重在加强精英层职业道德建设
高 梁
【摘要】文化领导权的丧失、软实力的虚弱、在世界资本主义等级体系中处在被洗脑的打工者的地位,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三大危机。决定我们今天政权合法性的,不是正统和法统,不是你认同了什么经济制度、实行了什么宪政,而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视野中,我们要立足于批判地继承中国革命的遗产,重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
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走向全球化
丁学良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短缺经济”的重轭,而其他很多方面没有取得相应成就,这与中国自上而下、政治考虑大于经济考虑的发展体制、发展模式相关。由于缺乏良好的制度化环境,反思难以及时进入主流,适时的调整、更全面的发展姗姗来迟。170年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进入全球化。中国的制度化将取决于更广更深地进入全球化,而用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创造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应成为中国上下努力营造的最基本的制度化条件。
政治好了,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
茅于轼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财富、自由、对内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和政治方面摆脱了毛泽东时代的不自由大为相关。今天中国所谓的问题,从道德滑坡到发展道路其实都与政治相关,其求解在于能否还权于民,用法制保护每个中国人平等自由的权利。
让民间力量自主成长,激发全体国民的创造力
张曙光
【摘要】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只要好的一面,不要坏的一面,只能是一种愿望,要变成现实,很难。以出口导向和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以增强国有经济实力为目标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问题。看到问题,不是否定成绩;反思改革和发展,重在增强风险和忧患意识。中国的未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让民间力量自主成长,自由发展,激发全体国民的创造力,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力量、不同的群体和集团之间的互动和博弈中,形成真正的社会和谐,创造出和谐社会。
十七大奠定了中长期社会价值观
石小敏
【摘要】在世界历史上,短期是利益博弈,中长期是价值博弈。符合潮流的价值,在中长期一定是胜利的。当今中国,社会遭遇了信用危机,发展遭遇了若干危机。30年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多元化,这是推动中国尤其是中国政府更广更深改革的动力。十七大奠定了契合普世价值传承中华传统的中长期社会价值观,推进了各方的建设性沟通和互动,创造了政府公共服务化转型的良机。
依法治国,渐进提升中国民主政治水平
党国英
【摘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经济上成就很大,政治上更加宽松。为此,我们付出了环境污染的大代价,但因此而退回到山明水秀的农耕文明时代,是犯了浪漫主义的毛病。若能坚定地立足全球化,追求统筹发展,中国有可能会有更乐观的明天。在转型社会的不确定环境下,道德的约束作用下降了,规则远比道德要强有力。依法治国,慢慢地提升中国民主政治的水平,值得中国上下共同努力。
学习香港模式,中国会有远大的未来
肖耿
【摘要】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我们在环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出现了问题,这不是什么道德迷失带来的,也不可怕,英国、美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都出现过类似问题。有了我们这个时代日新的技术、我们国家日增的国力这个背景,若能建成监管、投资、市场配套机制,进行法制约束,将有无限的潜力来应对这些问题。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丢不了,临时丢了也可捡回来。相比之下,对西方的学习才进行了一半,一知半解下强调回归,这是民族主义,很可怕。中国内地若能复制融中西文明于一体的香港模式,中华民族会有远大的未来。
中国崛起的本质是文明转型
——让博爱和宽容融入中华文明
赵晓
【摘要】如果非正规的制度、软实力足够强大,即使没有正规制度、硬实力,也能产生预期效果;相反,正规制度如果没有非正规制度的支撑,甚至两者完全不合拍,则一定不能产生预期效果,乃至完败。美国市场经济很强大,离不开基督教文化这块基石。中国要真正崛起,不止是物质的强大,更要文明转型:在传承儒道佛的同时,融合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环境理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种术语学解析
郇庆治
【摘要】生态文明是我们站在后现代文明时代背景上对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状态的激情想象,对人类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但是,只要人类社会不进行改弦易张式的变革就永远都不会到达绿色的彼岸。
“生态功能保护区”概念的行政透视
徐嵩龄
【摘要】我国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意味着由生物多样性保护向环境服务功能保护的跃进。为了确保这一行动的成功,有必要进一步从行政角度廓清这一概念的含义,以确保它能恰当和有效地体现、贯彻于政府决策和施政之中。同时,一个真正成功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必须有真正创新的发展思路。建议现正推行中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行动能服从“完整性”原则,并首先在规划上体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