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五十年代留苏学子的往事

火烧 2008-01-08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五十年代中国留苏学子在莫斯科亲历毛泽东讲话的珍贵回忆,展现当年青年对领袖的崇敬与时代背景下的理想追求。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五十年代留苏学子的往事

根据凤凰卫视同名专题片整理

主持人: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话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可以背的一字不差。它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去苏联的时候,对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们讲的。那一年毛泽东六十四岁。听他讲话的留学生们,大多二十四五岁。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群当年的青年人早已经年过古稀,然而有幸见到毛泽东,并且亲耳听到他这段著名讲话的那一天,却定格在了他们一生的记忆里。

【画面:莫斯科场景。画外音】1957年11月的莫斯科,已经开始下雪,屋外一片天寒地冻。被公派道苏联留学的几千名中国留学生在这个季节,没有感觉到寒冷,他们的内心,被一种激动情绪裹挟着,兴奋的等待着一件事情的到来。

苏红:因为毛主席率领党政代表团,到苏联去参加十月革命庆典。在国内是很难见到毛主席的,留学生就抱了一个很大的希望,想他既然到莫斯科来,能不能跟我们见一面。

【画外音:介绍苏红】苏红是莫斯科大学五年集的中国留学生。1957年和苏红一样在苏联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五千多人,他们分布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高校里。毛泽东到达莫斯科的消息,让这些身在异乡的留学生们很是兴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见到毛主席。

沈菊生:我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就拼命向使馆提要求,我们要见毛主席,我们要听毛主席讲话。

【画外音】1957年,苏联十月革命40年纪念,当时的世界格局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更加有组织的团结起来。11月初,世界各国共产 党和工人党代表汇聚莫斯科,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参加。

【画面:毛泽东访苏场景。机场,毛泽东讲话】同志们,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中国代表团全体同志,受中国人民的委托来到莫斯科,向我们的苏联兄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画外音】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当年的毛泽东,就是青年人崇拜的对象,能够见到毛泽东一面,能够有机会和他握一握受,都是无比幸福的事。

陈先玉:我印象最深的,一下飞机,戴着那个礼帽。下了飞机以后,跟赫鲁晓夫啊什么那些握手完了。我那时候也是外交官了,也是留学生,快到我那儿了,(毛主席说:)"中国同志就不拉手了",呵呵,这一句话,完了,后面都没拉手了。

【画外音】当时,已经在大使馆工作的陈先玉,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到机场迎接毛主席,一些留学生的代表,也自发组织,赶到机场。

付志环:中午听广播,广播说毛主席来了,我听了非常高兴,我就问我们同学,你们听到广布没有,他们说我们找你找不着,我们都到飞机场去接了。所以我就对他们还挺有意见。我说这么好事儿,怎么不告诉我。他说找你找不着,大家都很分散,那个时候是自发的。

【画外音】会议期间,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 党,签署了《莫斯科宣言》,毛泽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一时间,毛泽东成了莫斯科公众追逐的人物。不单中国留学生,甚至很多外国学生,也想一堵毛泽东的风采。

苏红:我罗马尼亚的同学他说我们特别佩服中国,(说)你们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放的,多么了不起。他说我们是靠苏军解放的,随之而来的当然我们也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他说我们没有办法,因为他们解放了我们,我们应该付出代价。但是你们不同,你们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你们自己打了那么多战争,你们付出了很多的牺牲。但是你们很了不起。

【画外音】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对新中国的经济体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下,确定了以苏联为主要学习对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是在西方敌视和封锁的情况下,新中国唯一可行的选择。从1952年开始,中 共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成立了由聂荣臻、李富春、陆定一主持的留学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1956年派到苏联的留学生人数最多,达到了2401人,对留学生们在国外留学的情况,身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有着更多的惦念。

陈先玉:他非常关心留学生,去了就问刘晓大使,说咱们留学生情况怎么样啊,刘晓大使就说了,他说他们啊学习各方面都挺好嘞,就想着见见主席,主席一听,好啊,那你就给我们安排安排,麻烦你这个大使给我们安排安排。

【画外音】1957年11月17日,使馆通知留学生们,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集合。同学们就揣测,一定是毛主席要来接见大家了。

苏红:从早晨九点大家都去占位子,我以为近水楼台,我就吃过饭就跑去,结果来自全莫斯科四面八方的同学,早就来把前面位置都占了。

付志环:我一般都准时到,一般的不大提前的,但是那次我提前了半个小时,但是到莫斯科大学,我已经没地方了,全部坐满了。

【画面:风雪弥漫的场景,钟楼,马路】

张奇虹:那天下雪,我就记得哎呀就想越快走,那个靴子那个雪泥拔不出来,越想快走到列宁山,哎哟就越拔不出来,我到那儿我挤到快了最后了。

【画面:毛泽东开会、与群众等场景。留学生学习、运动等场景。画外音】五十年代的中国人对国家领袖毛泽东的敬仰有着发自内心的狂热。留学生们都是在总过经过严格选播的优秀青年,在建国初期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派出他们到国外留学。所以,留学生们对祖国的情感,对毛泽东的仰慕,比普通年轻人更为强烈。在安排会见的过程中,大使馆对将要到来的火热场面,早有准备。

李涛(时任中国驻苏大使馆留学生管理处主任):那个时候我们都预料到了,但是我们那时候就害怕,这个留学生毛主席要一来,呼啦一下都拥到台上去可怎么办?就各方面商量,把军事留学生和实习生,尽量的往前面放,因为军事留学生和实习生年纪比较大,特别是军事留学生比较守规矩。

【画外音】莫斯科大学礼堂的人越聚越多,只能容纳千人左右的空间,很快就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了。后来周围的俱乐部等屋子里也挤满了人。工作人员只能临时拉线进去让他们可以听到礼堂的声音。

苏红:苏联同学,外国留学生在学校里说,今天礼堂里中国人开会,什么事呀,后来有的中国同学就告诉他,今天毛泽东要来。苏联同学和外国留学生都跑到大礼堂来,没地方了,我们中国同学都坐不下嘛,就坐在地上,靠在墙上站着。

【画外音】匆忙挤进礼堂的留学生们,生怕错过了与毛泽东的会面,但是当他们将目光投向主席台时,并没有发现毛泽东的身影。

李涛:当时先请陆定一作报告,一方面听陆定一的报告,另一方面脑子里都老想着,主席什么时候来主席什么时候来,呵呵。

苏红:那个刘晓大使坐在那里,他面前那个下面递上来的条子堆成一堆,他一面看一面笑,然后就打搅一下陆定一同志说,同学们,大家递了那么多条子,都是一个内容,就是要想见毛主席。

陈先玉:知道毛主席要来,但是几点钟不知道。

苏红:刘晓同志呢就陆陆续续去打电话,最后一个电话回来满面笑容:毛主席决定今天就来。诶哟,不过他来的会比较晚。大家说我们一直在这里等一直等。

陈先玉:大家等着了,等着就唱歌吧,唱《东方红》、《歌唱祖国》,唱歌,那时候整个屋子都挤得那是特别满,走廊上那都是站满了人。

【主持人】有人回忆说1957年的11月17号,有点像什么节日,等待的时间里,歌曲一首接一首的唱,声音响彻了整个礼堂。那一天很多同学都忘记了吃饭,肚子饿了的也坚持着不离开。害怕出去了回来就没了位子。直到下午将近六点钟,在焦急的等待中,毛泽东终于出现了。

【画面:当时情景。掌声如潮。毛泽东等出现等等。】

【画外音】1957年11月17日下午六点,当毛泽东和邓小平、彭德怀、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出现在莫斯科大学礼堂主席台上的时候,整个莫斯科大学礼堂在这一时刻都沸腾了。

【画面】

陈先玉:就喊毛主席万岁呀。

张奇虹:苏联同学都喊乌拉、乌拉。

  红:大家就沸腾的站起来了。

付志环:这个手掌都鼓痛了。

【画面】

张奇虹:都是那么一个声音一个面孔,激动的啊,顾不得看周围,而就是往前看。

陈先玉:他站的稍微离台远一点,比较靠后,大家说叫他往前站,他就往前站。

  涛:都站到椅子上,最后啊,把莫斯科大学的椅子站坏了不少,后来我还为这个事情向莫斯科大学校长表示歉意。

付志环:那个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对领袖的热爱。

【画面】

沈菊生:主席的情绪很高,从(往)台上一走,他就讲了那篇有名的讲话。到现在我们每个留学生都记得。他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张奇虹:但是终归是属于你们的,

付志环: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苏红:这个"世界"他讲湖南话,听起来像"四概","四概~~",所以有的同学他地区遥远,没有听过湖南话,脸上就露出了茫然,很纳闷。毛主席就很敏锐,他从那个脸色就看出来,可能他知道有一些人不懂湖南话,他马上就看出来了,他就笑了一下,就用两个手做了一个圆球的样子,然后就说world,哎呀,懂英文的同学就高兴地跳起来,举手说明白了,明白了。

沈菊生:他又问刘晓大使,他说俄文这个世界怎么讲,刘晓讲俄文这个世界叫密热。主席讲密热是你们的

【画面】

张奇虹:那时候我感觉到毛泽东很精力充沛,很鼓舞人心,他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很感动。哎哟,那我们就是国家的栋梁了。

【画面,画外音】五十年代,苏联大学里接受的留学生中,除了中国,还有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然而,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不同,中国的留学生是肩负着建设国家的使命而来,拼命读书,门门功课都得五分是中国学生们的奋斗目标。苏联同学形容他们的图书馆里,总是黑压压的一片,因为埋头读书的都是黑头发的中国学生。

沈菊生:中国学生成绩始终是在首位,所以在学校光荣榜里面,就是全优的学生啊,中国同学的相片是很多的。

【画面,画外音】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学习,让不少留学生的健康除了问题。

苏红:可能使馆也根毛主席反应了,所以他花了很多篇幅讲这个问题,讲得很生动,他说爬山和游泳是很好的方法,他说我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啊,我已经爬过好多山,在长江、在洞庭湖、在好多地方我都游过泳了,然后讲到每一个名山,每一个江或者湖的时候,就说这里有那里的人吗?下面就有同学站起来,开心的大声说,有!

【画面,画外音】背负着强大的学习压力,中国留学生的知识面普遍偏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些学生慢慢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苏红:我们那个宿舍里面啊放一个喇叭,电台,电台除了新闻以外,最多是是放交响乐,那时有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格林卡,世界的有贝多芬、莫扎特,俄罗斯同学都熟得很。我常常问他们,你们怎么知道那么多,他说我们学的。

戈宁:我们一个水力学的教授跟我谈心,他就问我,你到苏联来了以后,你除了在学校以外,你还做了什么事情啊,我也回答不出来,我也没有回答。他说你是不是大剧院去过没有,我说,我摇摇头,我也不敢回答了,摇摇头。他说苏联的天鹅舞,你看过没有,我说没有。他说这可是柴可夫斯基,这个音乐是非常优美的,你怎么能不欣赏这样的音乐呢。

苏红:毛主席他说你们在苏联学习期间,也要抽时间到各地去走走,哎呀我听了以后,特别后悔。我在那儿已经五年级要回国了,我说我多么想那个时候,12个加盟共和国嘛,都有同学在莫斯科大学学习,都邀请我们中国同学到他们那儿做客。那个时候铁路又便宜,到那儿多容易呀。可是我们当时就学习第一,没时间。

【画面,画外音】有人算过一笔账,说当年中国的留学生在苏联的每一个小时,要花掉国家一块钱。当时一个工人的月工资只有二十几块钱,所以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负债感,让中国的留学生们在学习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不过毛泽东对学习却阐述了一个非常潇洒的态度。

苏红:他说不要门门功课都考5分,次要的功课学个大概就可以了。3分也可以的。就是说工作学习抓重点,不平均使用力量,这才能成功呀。这个讲话给我印象比较深。

主持人:毛泽东的讲话风趣幽默,又直指问题核心,他很善于打比喻。所以谈话过程中,台下笑声不断。因为毛泽东有浓重的湖南口音,所以有的学生其实只能听个大概的内容,但是还是会跟着笑,跟着拼命的鼓掌。毛泽东讲一段,台下的掌声就会长时间的响上一段,在这种氛围里,毛泽东心里也有太多的话要对青年人说。

【画面,画外音】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是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的中国人的梦想。五十年代初,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对留学生的讲话中,毛泽东再次提到中国的重工业。

陈先玉:他说我们国家仅仅政治上是个大国,经济上是个小国。我们钢的产量,还比不上一个比利时。他说我说这些你们不高兴吧,学生讲不高兴。他说不高兴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就是这个状况。

【画外音】是客观的分析,也是严肃的重托。这份重托在每个年轻学子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其实那个时候的毛泽东,对中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未来,都是充满了信心的。到1957年,苏联已经成功的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这预示着苏联的科技水平已经走在了美国的前面。毛泽东当时非常乐观的认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经走在前面,资本主义国家落在了后面。所以就有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叫东风压倒西风。在11月18号的会议上,毛泽东一开场就提出了这个后来被众人传诵的著名论断。其实11月17号莫斯科大学里对留学生们的讲话中,毛泽东就表述了这一观点。他这一天的表述更风趣,也更中国化。

陈先玉:说东风压倒西风,他说社会两个阵营,社会主意阵营里面有他们的人,但是少。资本主义阵营有我们的人,人多。主要是讲的人民,这个意义上讲。他是用赵孟頫的妻子一个比喻,说一(两)个泥菩萨,打碎了以后,再和,和成泥,又捏成两个泥菩萨,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用这个来比喻的。

【画面:《中国青年》杂志封面。画外音】这是一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1958年元月号封面上的照片,照片上的两个女孩一个叫沈宁,另一个就是苏红。这张有着很多偶然的照片,是两个普通的女孩成了新闻人物,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苏红:照片里面有我,于是不认识的人说,那你是不是毛主席的亲戚,所以就让你参加接见?我说不是的,我说当时的情况有一点偶然性。

主持人: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留学生们之后兴致很高,他又去了其他屋子里和没有见到他,只听到了他声音的留学生们见面。晚上快八点了,饿了一天肚子的同学们又兴奋又满足的陆续离开了礼堂,终于可以去吃点东西了。可是,没过多久,苏红就接到电话,说毛主席要到学生宿舍去看一看。

苏红:让我和沈宁负责领毛主席到我的房间里来,这是一意外吧。我们当然很高兴。有点措手不及。那么房子乱七八糟收拾了一下。又发生了第二个意外,就是从毛主席到我房间的这个过程中间,半路有一个房间住了我们经济系的一个研究生叫王慧青,她看到毛主席来了,她非常兴奋、激动,把他房门一打开,我们正好走到她门口,我和沈宁就说那就到她房里去。结果我们就扶着毛主席进了她的房间。

【画面。画外音】房间的主人本想可以有机会面对面和毛主席交流,却没想到房子太小,挤进去的人又太多。她没有挤到毛主席身边,之后他追着摄影师侯波要照片的时候,才子道照片里只拍到了苏红和沈宁。

苏红:毛主席一进去,坐下来以后,他看到桌子上放了一些报纸,他很高兴,知道我们还能够知道国内的情况。他说这个报纸多久才能来一次呢。我们说航空运来嘛,两三天就可以看到。

【画面】

苏红:也许他想让我们轻松一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苏红。你是哪里人?我说是江苏人。哦,江苏人所以姓苏。我理解他随意讲这个话,也是为了让气氛轻松一点。后来他问沈宁,说你叫什么名字?沈宁说我叫沈宁。哦,Miss沈,沈宁小姐,你有男朋友了吧。沈宁马上就笑而不答,我们都没有想到他会提这个问题,我们都笑了。后来他说我知道你们这种事是不会告诉我这个老头子滴。

【画面。画外音】和年青学生们在一起的毛泽东,不再是那个国际会议上激扬文字的国家领袖,他更像一个慈爱的家长。

苏红:(毛主席)又介绍说他叫邓小平。诶哟我一看,因为没有位子,小平同志正在看着墙站在那儿,我就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就站起来,我说小平同志,对不起,请你过来坐。我想我们怎么能坐在那儿让小平同志站着呢,客人嘛,又是领导。后来,毛主席就坐在我旁边,手那么一拽,因为我擓着他的手,那么他就一拽,我就又跌回我原来的位子。毛主席就开玩笑地说:"他是我们党的总书记,让他为人民服务站一会儿~"

【画面。画外音】从学生宿舍出来,毛泽东一行要乘电梯离开时,却发现电梯口、走廊里,都挤满了想见毛泽东的中外学生。

苏红:毛主席突然站住不走了,大家很奇怪。毛主席个子很高,他说走廊那一头有两个年青人往这里跑,看看他们有什么事儿。

陈先玉:就有保加利亚和杰克学生啊,拿着毛泽东选集,俄文版的,那时候他们都念俄文版的毛泽东选集,认为非常好,什么矛盾论实践论这些他们都念,叫毛主席给签字。毛主席都给他俩签上了。诶哟,别人说,我们怎么没有想到这一手儿呢。当时应该叫毛主席给签个字。

苏红:他们刚好是我的同班同学,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两个人献宝,一个人都把那个书打开了给大家看。毛泽东亲自给我们签了名,你看他签字多好看。他们也看中国字,很新鲜。

【画面。画外音】很多留学生一生中只有这一次机会,近距离的见到了毛泽东,就是这不足两小时的见面,在日后却影响了他们的整个人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成了伴随一生的鞭策和激励。

沈菊生: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感到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重托。

张奇虹:我得好好干哪,是吧。国家为我花了那么多的钱,我应该好好的干。

付志环:一定要把专业学好,然后呢报效祖国,这就是当时我们共同的心声。

【画面。画外音】在苏联留学五年后,一批批留学生带着5分全优的成绩单陆续回国。回到祖国的留学生们,在很多行业里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做着开创性的工作.。他们成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这群人也用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着中国。

【歌曲】....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但那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主持人:不只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每次到苏联,都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去看望中国留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周恩来在1953年就曾对留学生们说,我相信三五年后,你们光荣完成学习任务回国,就一定能接替我们的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一代国家领导人对青年学生们的深深关怀与殷殷期望,铭记在了年轻人的心中。确立了他们一生报国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将与国家的命运一起沉浮。

本帖来自:http://club.xilu.com/qia/msgview-952647-1.html

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yNzA0ODg=.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