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物质文明的机会成本
泡沫物质文明的机会成本
严若森
在精神文明日渐沦丧与国民诚信严重透支的转型社会中,对精神文明的基本诉求日渐成为某种苛求,精神文明甚至蜕变为某些逐利主体的尚方宝剑与民意牌坊,这是多向选择的结果,这是一种可怕的均衡。
30个炎黄春秋,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刻意浇灌了物质文明的瓜秧,却无意枯死了精神文明的灌木,此低彼俗并燎原四海的各类大小秀工场日夜催生并肆意排放出厚重的精神泡沫与话语泔水。被糟蹋了的稀缺公权与被绑架了的神圣私权,却被强行贴上了多元化与民主的扯淡主义标签。被核心化了的头颅,被空心化了的心灵。生于体制,死于体制,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真正的民意远在森林,供奉起来的常常不过是一个个自娱自愚的主义工程,催生出来的则无不是一排排急功近利的马甲作坊。
什么是你的贡献?看客?帮凶?推手?骂客?窃喜者?沉沦鬼?活跳尸?人造神?刽子手?破坏王?掮客?首席巫婆?领衔神汉?干嚎文人?职业写手?聒噪团队?种地农民?建设工人?企业家?官人?志愿者?探索者?思想者?一个思想与责任并重的普通公民?一个身体力行的历史过客?这是一个伟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容易被自我忽视的基本问题,这是一个每个人皆须扪心自问的多选题。只有永远的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或许,并非如此,但愿如此。
至少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过客,差异在于有的人迫不及待地与历史擦肩而过,有的人漫不经心地看了历史几眼,有的人处心积累地挑衅历史,有的人随心所欲地把玩历史,有的人撕心裂开肺地痛恨历史,有的人夺命忘情地诅咒历史,有的人在历史中慢慢地被沉淀,有的人则在历史中匆匆地被风化。这并非个体的宿命,亦非精神文明的宿命,这或许是泡沫物质文明的机会成本。吾心安处是吾乡,何处是故乡?故乡正挣扎于南方精神的旋涡,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30年前,我们从一个封闭与狭长的角落怯怯地探出身来,摸进了一条水并不深的河流,今天,我们却漂在了一条宽广的河流上,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这是经济改革的“原罪”与“毒树之果”。
在中国民本主义的梦想里,社会应该具有田园诗般的温情与和谐,道德则是管理社会的最佳工具,然而,这是永远无法寻及的“桃花源”。好在道德远非精神文明的全部,但道德确实是精神文明的一块重要基石,尤其是社会公德。
经济社会中的利益主体如同化学结构中的原子,正犹如世上任何事实最终皆可通过对利益主体心智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描述与探测而穷尽。精神文明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众生皆可从中找到自己,不是折射,而是镜像。
别再沦丧。拒绝沦丧。
2007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