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年,我们如何解读公平与命运
高考30年,我们如何解读公平与命运
冀者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的风雨飘摇,这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考试俨然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家庭的沉浮、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联。以至于每每提起高考,都无法回避关乎命运、公平的宏大叙事。
1977年,而立之年的新中国与高考一起重生,无数年轻人的生命轨迹因之发生偏转,高考所开启的命运之门公平地面向每一位考生。三十年后的今天,命运与公平依旧是高考最重要的两大主题。当天之娇子落入凡尘与打工仔挣抢清洁员、搓澡工职位的时候,当学生家长热议考场是否开空调关乎高考公平的时候,对于高考的诘问也就相伴而生:高考还能否改变命运,高考需要怎样的公平,我们应该抱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纪念高考?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特别在这个赢者通吃的时代。从入幼儿园的赞助费,到小升初的择校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所带来的“马太效应”已显露无遗。虽然城市与农村的孩子、穷人与富人的孩子、官员与老百姓的孩子,都在同一天走进考场,做着同一份试题,接受同一条分数线的考核,虽然我们的高考招生还有严密的计算机录取系统,但是不公平的因子早在孩子出生时已经种下,强势与弱势的代际转移不会因为设置公平的高考而发生太大的偏转,因高考而改变命运越来越成为我们强烈追忆却又难以再现的传奇。
前些年,北京曾对3所不同类型高校429位本科生家庭背景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显示父亲职业的分布大致如下: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的子女集中在优势高校,农民、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子女更多集中在普通高校和大专院校。透过数字可以总结的是:在不同学历层次,具有较强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阶层都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我们纪念高考,是因为它曾赋予每个人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在今天面对教育资源城乡、地区分配不均的现状,我们提及高考公平却仅仅谈论无关痛痒的空调开关问题。面对社会上“唯学历是举,不唯学力是用”的现象,面对社会关系资源在择业中异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却只希望在30年前一考越龙门的美好回忆中寻找慰藉。
高考关乎公平与命运,但改变命运、追寻公平却不能仅着眼于高考。30年前高考对于公平与命运的解读并非我们今天找寻的标杆,在人生的发展轨迹上,人们需要更多的选择和更公平的环境。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