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中国改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此次“改革争论”的总结和评价

火烧 2007-04-30 00:00:00 思潮碰撞 1032
文章探讨中国改革站在新历史起点,分析近年来改革争论的背景、过程及双方观点,强调反思改革以深化改革,推动共识形成。

中国改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对此次“改革争论”的总结和评价

  (按语:最近三四年里,社会上兴起了一场关于改革开放的大争论。争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工业、商业、农业、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政府部门各领域。参与此次改革争论的有国家干部、知识分子等各行各业的人。这次争论的范围之大、影响之深可以和“文革”末期、改革初期的“关于真理标准文题的大讨论”相比肩。“关于真理标准文题的大讨论”使得我们党澄清了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但是到目前为止,这场关于改革的争论好像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争论的双方还在自说自话。例如,炎黄春秋2007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的文章,两个月后,光明日报2007、4、24理论版发表了一篇题为《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章。争论持续有三四年了,时间足够长了。而且党的十七大就要召开,为了给党的十七大的召开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应该在诸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场争论到了下结论的时候了。笔者试着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结束争论、形成共识有些帮助。)

  一、改革争论的概况

  最近三四年里,社会上兴起了一场关于改革开放的大争论,综合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体上的信息,这一场争论大概是这样一个面貌、过程:这次争论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就有了某些迹象,2004年的时候逐渐公开化明朗化,2005、2006两年争论最激烈,范围也扩大到各个领域,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争论逐渐有了收获,谁对在人们的心中开始有了定见。如果再准确一些,争论过程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03.7到04.4,04.4到05.2,05.2到05.11,05.11到06.8,06.8到现在。在争论过程中,经济学领域是主战场,最具有代表性。03.7到04.4间,争论还处于酝酿阶段,没有发生大的标志性事件,04.4到05.2间为争论的出现阶段,产生了“郎顾之争”,05.2到05.11间为争论的升中阶段,其间,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老先生批评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已被动摇,05.11到06.8间为争论的偏仄阶段,产生了“新西山会议”风波,06.8到现在,为争论的入没阶段,其间,国家在经济领域处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党中央的态度已经明确,同时,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党的决策,争论开始有结果了。

  由于立场不同,经济学家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改革过程中较有发言权、资格较老,被称作主流经济学家,另一派则主要是新生力量,被称为非主流经济学家。两派经济学家对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环境污染等都是承认的。他们的分歧在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诸种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二三十年里形成的旧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改革还没有到位,只要沿着过去二十年的改革方向走下去,问题总有一天会解决的。他们不承认改革到了新时期新阶段,产生了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谁有不同意见,就是否定改革,开历史倒车。例如:高尚全先生曾讲“从历史经验看,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有反复,并不奇怪。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中国的改革就是在不断反复中前进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争论,有没有反复,而在于我们能不能排除干扰,能不能坚持改革。”吴敬琏先生也曾讲“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很多次。举其大者,1981年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一次,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和商品经济争论;1989年至1992年党的十四大前一次,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这已经是第三次。前两次争论的经验表明,只要这种争论能够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支持争论各方把自己的观点摆到桌面上来辩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是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改革是分时期分阶段的,再某一时期某一阶段,针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采取特定的方法来解决,再解决旧矛盾的同时又产生新矛盾,随着旧问题越来越少,新问题越来越多,量变产生质变,主要的矛盾和问题就变化了。这时就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一条道跑到黑。反思改革是为了深化改革,而不是否定改革,更不是到回到原来的旧体制。例如:刘国光老先生曾讲“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八年了。因为年头不少,成就多多,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就不少,因此,现在反思改革的人群范围和反思改革对象所涉及的范围,都比过去大大的扩展了。就反思改革的规模而言,确实是前所未有。这是随着改革的广度、深度向前推进的结果,没有什么另人惊诧的地方。那么现在到要认真的探讨一下,为什么改革从过去‘全民赞成,全党赞成’,变成今天却有这么多的反思和疑问,以至某些人士惊呼要警惕出现所谓‘反对改革的浪潮’?究其原因,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点是改革中利益关系起了变化,第二是改革中意识形态关系起了变化。”

  谁的观点正确呢?要弄清是非曲直,就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不但要摆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几年里的事实,从清末以来一百多年里的事实都应该摆;讲道理自然不应该讲形而上学(一时正确就永远正确),应该讲辩证法(真理如果再前进一步往往就会变成谬误)就是说,应该以辩证法为指导,对中国变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整体认识中国变革

  笔者在不久前写的一篇文章《辩证法与世界中的中国》中提到1900年6月到2069年3月和革卦相对应,并且对这一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说明。现在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对中国变革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以期对中国变革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准确的认识。

  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中国变革时期可以详细的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900.6—1905.2—1909.11—1914.7—1919.3—1923.11—1928.7

  1928.7—1933.3—1937.12—1942.8—1947.4—1952.1—1956.9

  1956.9—1961.5—1966.2—1970.10—1975.6—1980.2—1984.10

  1984.10—1989.6—1994.3—1998.11—2003.7—2008.4—2012.12

  2012.12—2017.8—2022.5—2027.1—2031.9—2036.5—2041.1

  2041.1—2045.9—2050.6—2055.2—2059.10—2064.7—2069.3

  1900.6到1928.7是中国变革的酝酿阶段,社会矛盾特点是“巩用黄牛之革”,意思是革命尚处于铺垫准备阶段。这一时期依我们的习惯可以叫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北洋军阀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1900.6到1905.2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阶段,清政府力量日渐衰微,已是徒有虚名,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成为封建势力的主要支柱。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组织革命团体,除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外,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成立。1905.2到1909.11是旧民主主义的出现阶段,革命形式迅速发展,清政府企图以预备立宪为幌子,缓和社会矛盾,没有效果。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组成了一个统一的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并且组织了一些武装起义。1909.11到1914.7是旧民主主义的升中阶段,革命形式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不得不进行“二次革命”,但以失败告终。1914.7到1919.3是旧民主主义的偏仄阶段,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革命派发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后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1919.3到1923.11是旧民主主义的入没阶段,各派军阀纷争混战加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为了革命继续奋斗,同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1923.11到1928.7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迁移阶段,北洋军阀势力逐渐走向末路,国民党在共产党的帮助下经过北伐取得全国政权中国革命进一步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1928.7到1956.9是中国变革的出现阶段,社会矛盾特点是“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意思是此阶段完成以后,革命即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时期依我们的习惯可以叫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1928.7到1933.3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阶段,国民党巩固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毛泽东开辟井赶冈山根据地,走上了武装割据的道路。1933.3到1937.12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出现阶段,蒋介石由“攘外必先安内”被迫转为“国共合作一致对外”,毛泽东带领党和红军从东南转移到西北,在陕北建立起更加巩固的根据地。1937.12到1942.8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升中阶段,国民党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统治日趋腐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迅猛发展、不断壮大。1942.8到1947.4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偏仄阶段,国民党统治进一步衰弱,共产党力量进一步壮大。1947.4到1952.1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入没阶段,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三大战役,再到镇压反革命,共产党打倒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中国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2.1到1956.9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迁移阶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革命进一步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1956.9到1984.10是中国变革的升中阶段,社会矛盾特点是“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三”表反复,意思是革命目标在反反复复中实现。这一时期可以叫做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左”的方面和“事实求是”的方面之间的矛盾。1956.9到1961.5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酝酿阶段,在大跃进中“左”的方面制定了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实事求是”的方面则进行了初步抵制。1961.5到1966.2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出现阶段,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左”的方面进一步发展,“实事求是”的方面进一步抵制。1966.2到1970.10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升中阶段,在“文革”前期中“左”的方面发展到顶峰,开始了“全面内战,打倒一切”,一大批老干部被错误批判。1970.10到1975.6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偏仄阶段,在“文革”后期中“左”的方面有些收敛,有些老干部被解放出来。1975.6到1980.2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入没阶段,通过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和其后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逐渐走出文化大革命,中国革命开始向中国改革转变。1980.2到1984.10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迁移阶段,通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最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革命进一步向中国改革过渡。

  1984.10到2012.12是中国变革的偏仄阶段,社会矛盾特点是“悔亡,有孚,改命,吉”,意思是改革在前景不明确的情况下摸索前进,社会主要矛盾是主流方面和非主流方面之间的矛盾。1984.10到1989.6是此阶段的酝酿时期,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概念,主流方面创造了价格“双轨制”,旧问题解决的同时产生了新问题,针对新产生的问题,非主流方面开始有不同意见。1989.6到1994.3是此阶段的出现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价格进一步放开,同时新问题更加严重,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分歧更加明显。1994.3到1998.11和1998.11到2003.7分别是此阶段的升中和偏仄时期,旧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同时新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了,主流和非主流之间已经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声音。2003.7到2008.4是此阶段的入没时期,终于产生了一场关于改革开放的大争论,主流方面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非主流逐渐转化为主流,中国改革开始向第二阶段转变。2008.4到2012.12是此阶段的迁移时期,可以预见,此时非主流已经基本转化为主流,中国改革开始沿着新的方向前进,中国改革进一步向第二阶段过渡。 

  2012.12到2041.1是中国变革的入没阶段,社会矛盾特点是“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在古代“大人”“君子”都指贵族,也就是国家干部,“小人”指庶民,也就是士农工商。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干部的为人民服务意识显著增强,贪污腐败现象迅速减少,虽然仍有些微不足之处,但深受人民爱戴。

  2041.1到2069.3是中国变革的迁移阶段,社会矛盾特点是“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意思是,国家干部的为人民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贪污腐败现象基本消失,人民群众开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不再像今天这样彼此争竞了。

  现在我们对中国变革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争论双方谁的观点正确,谁的观点不正确也就清楚了。这一次的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和以往的争论相比较,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不是否定改革,开历史倒车的问题,而是改革要不要深化、怎样深化的问题。历史的经验表明,在矛盾发展的入没和迁移阶段,深化变革的阻力必定来自保守方面。所以,以刘国光老先生、程恩富先生、杨帆先生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以高尚全先生、吴敬琏先生、周瑞金先生、刘吉先生、张维迎先生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了。但是,因为我们之前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有些偏差,成绩是主要的,只是有些失误,所以为此一阶段改革开放出谋划策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是为国家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了贡献的,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是历史发展的规侓,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否则历史怎么进步呢?

  三、团结一致向前看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针对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状况,邓小平指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现在,历史又前进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中国改革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需要人们再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再一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一次的改革争论就是一场全国范围的解放思想的活动,为全国人民在改革新时期里形成新的共识、新的团结打下了基础。通过对过去改革的反思,同时在党中央的积极引导下,全国人民形成了这样的新共识: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内容有:在政治方面,进一步深化民主改革,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干部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努力形成“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执政观念,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但是坚决不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的基础地位。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竞争为主要内容,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合作为主要内容。坚决不搞私有化。在文化方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诚信友爱的传统美德。同时又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解决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不良影响。在工业、商业、农业、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和政府部门的各自发展和相互关系方面,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突出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公共”性质,加大政府投入,不能再“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医疗人民办”了,政府部门要精兵简政、裁员增效,增强服务意识,克服官僚主义、衙门作风,等等。

  中国改革的第一阶段即将结束,中国改革的第二阶段即将到来。第二阶段是攻坚阶段,它的特点是“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同样前所未有,总得说,机遇大于挑战”此阶段完成之后,我们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具有伟大意义的新的历史时期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上下一致、同心协力、知难不难、迎难而上,为了争取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补:笔者写的两篇文章《辩证法与世界中的中国》和《中国改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都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易是辩证法,是用来治理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就像系辞里说的“夫易何为而作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但没有详细的论证过,笔者打算为此在一两个月内专门写一篇文章《周易与辩证法》,敬请朋友们关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