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新中国历史的思维方法
评价新中国历史的思维方法
一
历史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行进的过程。任何一段历史有前因亦有后果,有来龙亦有去脉。追朔原因,人们可以了解历史变动的规律,解析后果,人们可以展望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自然有其必然的规律,社会亦有其必然的规律。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度是不同步的。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一些的地域,其发展速度就会比别的地域快一些。在农业时代,中国曾长期遥遥领先西方。进入工业时代,西方领先了一步。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社会规律认识的进度也是不同步的。对社会规律认识的深一些的地域,其发展速度就会比别的区域快一些。如前苏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坚持社会主义,而后来居上,曾一度与美国并驾齐驱,国力也在西欧国家之上,而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国力大大受损,幸亏老祖宗留下的家底还厚实,显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了基本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力快速增长,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从近代100年时间被西方国家蹂躏的地位一跃而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二
新中国是在经历长期的战争创伤,在战争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的重新获得独立自主的自由解放的国家。独立自主是中国展开崛起和复兴的基本条件。
新中国面临很多近期和长远的问题。从近期来说就是快速治疗战争创伤,恢复基本的国民经济,使人民得到基本的安身立命的社会条件。从长远来说,就是把中国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现代的工业国的问题。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内,通过土改、肃反、三反、五反地运动,改造国民生存条件,清理社会污垢,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另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中,也加快了经济的恢复工作。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面临许多重大问题。如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建立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建立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从传统农业国转为现代工业国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崛起复兴的基本物质基础。如如何构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问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激发人们自觉投身经济建设,加快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如如何树立国民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信仰的问题,肃清国民头脑中的旧的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念,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保证人们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捍卫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保障。此外,象如何加快普及国民教育问题,如何加快提升国民医疗水平等等,都是涉及到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必须统筹安排,协调处理,有序推进,而应该尽量避免各自为政,无序竞争,这是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是保证中国能够高速跃进的内在规律要求。
要实现中国的加速跃进,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全国人民的经验智慧,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为共同的理想全力奋斗。而要落实这一原则,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必然的历史要求。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也与这个要求自然地吻合。
一是实现政治大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政治大团结的基本架构。在这个基础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全国各民族能够平等合作,是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经济大团结。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改造经济基础,构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搭建公有制的基本运作平台,保证在经济领域实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大协作模式,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共生模式,是实现中国经济高速大跃进的根本保证。三是实现文化大团结。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阶级知识化,加快国民文化思想意识改造,建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共同信仰,是保证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彻底批判旧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并形成国民共识。提升人口素质,加快普及国民文化教育,加快建设普及医疗卫生体系,提升国民身体健康体质。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保证中国快速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
如何认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存在的失误的问题。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按照人类认识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过程来说,也是充满着各种失误失败的,但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正是在各种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增进的。关于认识的规律性运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全面地剖析论述,是指导人们科学认识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性指南。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不断接近的过程,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主观认识也必将随之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基本法则则是基本的共性的必要的。世间万物各具特性,但万物的共性经过概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遵循的共同法则。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处于两种状态,一是认识超前于事物的当前条件,这即为左,一是认识落后于事物的当前条件,此即为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差是经常的现象,但是在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后,人们能够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认识,而使自己的认识逐渐与真理吻合,这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性。随着事物发展到新的阶段,又会有新的特殊规律,这个时候人们的认识又会发生新的偏差,这就会不断重复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是循环往复永远不断的。
在现实社会实践中,还有一个现象要注意,那就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如果决策和执行是同一个人,那么基本上能够保证同一性。如果决策和执行是不同的人,那么一般总会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偏差,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新中国成立后,在推动农村合作化的过程中,毛泽东既是主要的决策者又是主要的执行者,结果合作化的过程基本上非常顺利,保证了农业生产基本稳定,总体上生产不断增进。但到了大跃进中,主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分离,结果大跃进中出现严重的左倾甚至极左思潮,本来毛泽东已经退居二线了,但由于居于一线的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执行者能力有限,结果不得不耗用毛泽东大量的时间来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在文革中,作为执行者的中央文革也是背着毛泽东作了不少极左的事情,但是毛泽东通过周恩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文革的一些极左行为危害,如保护了一大批党政老干部民主人士知识分子,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基本能够进行不至于彻底崩溃,保证了重大科研项目能够继续推进等等。把握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在研究重大历史事件时,能够使研究者多一份深沉和理智。
现在中央能够提出科学发展观,也正是建立在过去的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教训总结。也正是有了过去的各种实践探索,今天的人们对社会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才得以更加深刻。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的逻辑。正因为有了前因,才有今天的后果。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后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更令人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