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国殃民的高科技陷阱
尽管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诸如,高科技人才留洋)并非都是发展了高科技带来的,但仅从口头上强调高科技所带来的确实有这些问题,使得高科技人才无用武之地,白白流失,现有的科技人员也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发展高科技必须以国情出发,那是当然,但现在不但是不从国情出发的问题,甚至是很少有实质性发展,仅有的大多数要么用的是以前的科研成果,要么与外国技术有关。然而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发展自己高科技产业,这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祸国殃民的高科技陷阱
——对发展高科技之不可行性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某超级大国通过虚张声势的“星球大战计划”,诱骗前苏联倾家荡产地发展太空领域里的高科技。结果,尽管苏联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服、空间站,却生产不了一件羽绒服、一个暖水瓶;尽管拥有能毁灭人类一千次的核武库,却挽救不了因经济严重失衡而解体的命运。
而就在那个到处布满尖端武器的年代,小平同志看清了这一高科技陷阱,不仅没有加入“高科技领域里的军备竞赛”,反而大胆地做出了“本世纪无大战争,裁军一百万”的英明决定,从安徽农村开始,发动了一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工业革命,首先在南方开创了劳动密集、技术简单,以生产、组装电子产品为主的珠三角经济区。不仅没有重蹈苏联的覆辙,还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目前,某超级大国故技重演,试图用知识产权为诱饵,用技术封锁相威胁,引诱我们在高科技领域与之进行一场实力悬殊地阵地战、消耗战。
所幸的是,东南沿海大批已经市场化,只受“市场价值”支配的民营企业,并没有受多大影响。他们效法当年日本、韩国以极低的代价把发达国家研究多年的科技成果、核心部件“拿来”,充分发挥廉价劳动的优势,“组装”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史,都有一个从模仿型的低科技→改进型的中科技→创新型的高科技的发展历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不等于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只有具备了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才能转化为生产力。高科技需要的是高端设备、高素质人口和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而平均小学文化、设备相对落后、以生产和消费中低档产品为主的中国,急需的是能够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模仿型低科技和改进型中科技。
属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搞跨越式的“科技大跃进”,只能使我们的科技力量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安放
据了解,仅一所哈佛大学的科研经费,就超过全中国的教育经费。一个“麻省理工”,就有2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研人员的工资不到美国的1/10,技术、装备落后了至少20年。而这种状况短时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我们在为自己定位时,应当实事求是的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分工”中,中国暂时还只能成为世界工厂而不是试验室。
在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基本上被发达国家牢牢把持的情况下,在全球大分工、国际大采购的今天,仍然坚持每个零部件都自己研制的所谓“完全独立产权”,无疑是一种小生产的落后观念。如果不是适当的利用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材料,就不会有中国的神州六号和DVD称霸全球的局面。
所以,我们那些脱离实际的发展高科技计划,正在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耗尽人力、物力搞出的高科技成果,往往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内没有市场,只能为发达国家作嫁衣。我们搞的众多“课题”、“高科技创新”,有多少付诸实际、转化为生产力?我们精心培养的清华、北大高才生,有多少留在国内?(报载:美国尖端科学领域,超过25%的研究人员是中国培养的高才生)广东、浙江的成功小老板,又有几个具备高学历?许多高学历的“海归”也因此而成为“海带”(待业)。西方发展高科技是希望取代人力,而我们则有数以亿计的人力需要安排。
许多地方为了完成“高科技指标”,搞了许多经济效益差、就业率低的“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有上千万文盲、上百万辍学儿童和数以亿计的缺乏基本技能的农民工,我们的“教育专家”却拿宝贵的经费去培养缺乏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人才。结果,一边是数以百万计的年富力强的本科生就业难,一边是因为缺少熟练工人,只好高价聘请退休多年的老技工。我们的专家们明知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力量的巨大差距,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却花上百亿外汇进口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去与发达国家争知识产权,比核心技术。而我国解决就业最多、赚取外汇最多的乡镇企业,大多还在使用六、七十年代的旧设备。
报载,没有得到任何优惠的“温州村”,产值超过集所有优惠于一身的“中关村”几十倍,就业人数超过近百倍,被誉为“创业者天堂”。而中关村那些“高科技创新企业”,因产品缺乏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平均寿命只有1.3年,每六分钟就有一家倒闭,被称作“企业坟墓”,成为吞噬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黑洞”。
某著名专家,把温州生产8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飞机,视为“因科技落后而吃亏”的象征,事实上,生产8亿条牛仔裤,可以解决五十万平均小学文化的农民就业,使五十万家庭脱贫。而生产一架波音飞机,平均只需要几百名技术人员。生产波音飞机的企业还需要上千亿的投资和近百年的技术积累。显然,生产裤子比生产波音飞机更适合中国国情,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越是专家,所掌握的知识、所代表的群体就越“专”。因此,专家只益“治学”而不益“治国”。就是专家最集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没有一人成为优秀的“国家领导”。古今中外的英明领袖,无一不是集专家之大成的“杂家”。把马列主义引进中国的“专家”陈独秀,最终还是让位于农民出身的“杂家”毛泽东。
由于推行重学历轻经历的“专家治国”路线,使文化水平低的工人、农民被丑化、矮化,造成主人与公仆的严重错位。我们的干部队伍里,有大批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他们虽然没有高学历,却有着与人民共患难的经历,他们虽然不懂外语,却最懂得群众的心声。他们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使共产党这棵参天大树经80年风雨而仍然根深叶茂。如今,他们正在被大批虽然具备高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群众基础的“三门干部”所取代,使我们的基层政权被严重削弱。造成的官僚主义作风,其危害远大于腐败和经济上的损失。
科技战线的体制改革,造成许多科研单位、专家、学者被市场“边缘化”,也是促使许多“专家”为求生存而呼吁发展高科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科技体制,是计划经济年代照搬苏联模式设置的,主要靠政治需要、国家拨款生存。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大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被推向市场。一部分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科研单位如:水稻、电子、纺织等,发展迅猛。而一部分在我国并没有市场需求的科研单位,随着上级主管的部、委被撤消,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这些科研单位的专家,有众多的学生、亲友身居高位。因此,尽管他们市场地位疲软,政治地位却依然坚挺。
而正是这些没有生存能力、即将被市场淘汰的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喊出了发展高科技的“最强音”。这一最强音的背后,都有一只向国家要钱的手。这些本应和其上级主管部、委同时撤销的科研单位,在“发展高科技”、“专家治国”的大红伞下,成为躲避体制改革的避风港、成为计划经济的最后领地。
总之,清算科技战线的冒险主义、大跃进,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深信,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广大科技人员,也一定会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优良传统,使科学技术真正走出书本、课堂和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与生产实践“接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