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谎言—80年代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
昨日的谎言
——1980年代熊猫为什么会濒临灭绝
柳鲲鹏
2007-3-22
“竹子开花罗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记得这首歌曲。这个歌曲是80年代时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国宝熊猫而做的。在这个旋律下,人们纷纷捐献钱财,以协助国家保护大熊猫,这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20多年过去了,我们回首看看这一段故事,在觉得庆幸的同时,忍不住产生了一些疑惑。
首先,1970年代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国家,财政还有不少盈余。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发展迅速,拯救这几个熊猫,1980年代的国家拨几个钱应该是很轻松的事,怎么还要举国捐献?这不是小题大做了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国家的确没有钱,那么国家的钱哪里去了?想想一直以来优先发展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结果还搞一个“希望工程”要全社会捐钱,相比之下这也不要问了。
其次,关于造成熊猫困境的原因,据说是作为熊猫食物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萎赞成熊猫饿死,同时声称发现了不少熊猫的尸体。这个理由听起来有道理,可是想想却站不住脚。熊猫在这个世界上也混了几百万年了,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中,什么样的怪事没有碰到?大面积竹子开花也不是什么类似彗星撞地球的怪事,早就碰到无数次了,怎么单单这次就造成了熊猫要灭绝?气候也没有发生什么突变,这不是太荒诞了吗?不久以前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神秘的自然-大熊猫会灭绝吗》,这些疑问得到了解答。
首先,清华大学教授潘文石对竹子开花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分析:
秦岭的竹子有多种类型,同时开花的可能非常小。
秦岭的山都比较高,山上山下的气候差别较大,说山上山下的竹子同时开花,这个可能也实在太小。
秦岭的山前山后的气候差别更大,这种情况下山前山后的竹子也没有可能同时开花。
上面的几个分析,一听就明白。潘文石发现海拔2600米以上的冷箭竹还有20%没有开花,2600米以下的拐棍竹则没有开花,熊猫每年连吃带毁只消耗箭竹的2%,这怎么可能导致熊猫饿死?说竹子大面积开花造成熊猫濒临灭绝完全是一个谎言。还有一个说法是熊猫的繁殖能力不高,潘文石发现野生熊猫的每年自然增长率高达4.1%,根本不是问题(人类增长率最高的是卢旺达,也不过每年3%)。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潘文石仔细考察,发现真正的原因是人类侵占了熊猫的生活地盘导致的。正常情况下,在秦岭南坡,人类生活范围到海拔1350米的地方就停止下来,再高就是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了。如果人类不侵占、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熊猫们可以很舒适的生活,除非气候发生突变,否则绝对不会濒临灭绝的。但由于森林的砍伐,70%以上的栖息地被侵占,熊猫自然的就濒临灭绝,同样的其他野生动物也不能幸免。
原来真相是这样。其实,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不断的侵占和破坏,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而且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如果人类的侵占欲望突然有了一个飞跃,那么对这些野生动物来说,就成了灾难。
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突然发生问题呢?为什么80年代人类的侵占它们的栖息地速度突然加快了呢?如果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会找到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当年的承包分家,直接造成了基层组织的涣散。这个时候,人们可以没有什么有效约束的破坏那些树林。
第二,由于砍树可以很快的提高经济数字,因此地方上对这种行为也没有大力限制。
第三,整个社会形成“一切向钱看”的风气,砍伐树林是一个有效的换钱手段,因此就高效率的被使用了。
这几个因素同时作用,人们破坏森林的积极性被大大提高,于是熊猫就陷入困境,而造成的各种破坏作用则完全由国家和社会承担。可惜的是当时的一些人为了某种原因(这个自己去想),不肯把真相告诉人们,反而编造了一个谎言来欺骗人们,还发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捐款。这样只能把问题解决一点,但根本问题不解决,那么仍然会不断恶化。后来不少地方也出了类似问题,如可可西里。
现在想想,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宣传是多么的信任啊!这么一个破绽百出的谎言,全国所有的人们没有任何怀疑,完全相信了。再看看现在人们对报纸宣传的态度,总是带着或多或少的怀疑。在这个故事里,除了某些人通过破坏森林环境换了一点完全不值得的钱,国家、社会、人们,失去的太多,尤其是最宝贵的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