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韩强:房地产垄断 精英为何不反

火烧 2007-03-19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房地产行业垄断现象,揭示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链,探讨购房贷款风险及地方政府卖地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指出精英阶层为何对垄断现象保持沉默。

 

房地产已经成为最大的垄断行业,为什么精英不反这个垄断?

  (一)房地产的资金链——开发商、银行、炒房者、地方政府

  首先,我们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谁是房地产的最大获益者。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了开发商,在所谓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房地产商占了很大比重,其实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国营的开发商,都是房地产市场上最大的获利者。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家去搞房地产了。

  但是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商,经常是自有资金缺乏,是靠银行贷款来经营,所以银行扮演着输送资金的角色。不仅如此,而且买房贷款也来自银行,真正用自己的钱一次性买房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工薪阶层,在“今天花明天的钱”的鼓动性,贷款买房也成为一种时尚。好象银行的钱不花白不花,先贷了款再说。所以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人很后悔,早知道早贷款就好了。这可能鼓动更多的人去贷款。但是,房子买到手,才知道银行的钱不好花,你要按月还款,还要还利息。这样“房奴”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开发商、银行套住了买房者。

  买房者只是开发商和银行的中间环节,贷款者付给开发商,开发商再向银行还建房的预先贷款,这样开发商就解了套,变成了买房者和银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发商是用银行的贷款建房,再用买房者的按揭款还银行,做着低成本、高利润的买卖。

  也许有人说银行不知道这个风险吗?当然知道,但是不这样做,银行的居民储蓄款也没有什么好的出路。这真像是饮鸩止渴,而且明知道,还要干。因为房地产正火着呢?因为内地并没有出现过东京那样的房地产大崩盘,也没有出现过香港的房地产低迷的事情。虽然有过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烂尾楼,但是那似乎与现在无关,所以才有任志强的说法“不用预测,历史证明所有的房价永远都是上涨的”

  开发商——银行——买房者——银行——开发商,这个循环,好象是很全了。其实不然,要盖房就要有地,地从哪里来?从地方政府的审批那里来。所以,卖地成了地方政府搞活经济的一大法宝,地卖出去了,有了钱,就可以修马路,盖办公楼、盖商场,投入开发区,这些都是政绩,特别是增加GDP,这可是最快的增长率。为了房地产开发对市内居民就要搞搬迁,于是就有强制性拆迁,清理钉子户,对近郊农民的土地也是不放过。

  “拆迁”已经成了一个很刺激人的字眼,而且你到各大城市看一看,到处是工地,甚至盖了没有几年的楼也要拆,因为要盖大商场、写字楼,要当国际大都市。这就是地方报纸上常出现的“超常规发展”、“踌越式发展”,这一超,一跨,GDP就翻蹲跟斗式的上涨,又被称为“大气魄”、“大手笔”。

  所以真正的循环是:地方政府土地——拆迁者——开发商——银行——买房者——银行——开发商——地方政府GDP。

  经济学家不是说利益集团吗?现在很清楚,在房地产热过程中,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是利益集团,还有一个炒房者,他们买房不是为了住,而为了卖,这样就造成了一片“繁荣”景象。

  (二)房屋空置率和建设用地闲置率已表现出生产过剩

  2006年4月26日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8%。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983万平方米,增长19.7%。《东方早报》记者采访采访了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副司长侯淅珉。这位官员说:

    2006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的空置面积是1.23亿平方米,比2005年底减少了1985万平方米,但同比增长23.8%,其中住宅的空置增长19.7%,商业营业用房空置增长21.1%,办公楼的空置增长32.6%,商品房空置面积中非住宅的空置占比有所增加、增长很快,希望引起各地重视,加强调控。

    在市场分析里,空置指房屋没有使用、处于等待出售或者出租的状况,空置是房地产市场的常见现象。空置率是指在某一个时点,房屋的空置量占全部房屋存量的比重,是市场分析的关键指标。理想的空置率不是零,存在一个合理的空置率。空置率和市场的特性、市场的效率和市场的预期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地认为空置就是浪费或者不良资产。(《建设部称商品房空置并不等于浪费》2006年4月27日《东方早报》 )

  看了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空置房不等于不良资产”,但是太多的空置房也不等于不是浪费。这么多房子卖不出去,竟然有1.23亿平方米,而且地方政府还在批地块,房地产商还在盖房子。真是让人不可思议。这位官员只是说:“希望引起各地重视,加强调控。”好象这与建设部的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没有关系。

  无独有偶,据北京市建委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北京市可售的期房项目共计1512个,其中未售住宅109106套,面积为1541.39万平方米;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现房销售项目855个,其中未签约住宅17815套,面积为289.14万平方米。两者相加待售房面积达到1830万平方米,占全部可售房面积的60%。

  这令普通买房人大惑不解:不是一直在说房子不多么,怎么一下子冒出“12.7万套住宅没卖”呢?怎么又出现 北京有“占待销房总面积六成的住宅尚未卖出”呢?

  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忽悠了老百姓?为什么要忽悠老百姓?很明显不公开空置率,是为了制造一种“供不应求”的虚假现象,维持高房价!

  (三)房地产商与著名经济学家的结合

  据任志强介绍,参加茅于轼富平基金的人中,有吴敬琏、张维迎等人,也有柳传志、吴鹰等企业家,还有潘石屹、任志强等开发商,这是一个种子基金的形式。为了凑足政府要求的2000万元注册资金,任志强大概前后发了10封信,为茅于轼化缘。任志强强调,为什么主张大家捐款?是希望通过学者,就是茅于轼、吴敬琏这些人,用他们的嘴去做地产的宣传,可能要比我们自己去做这种宣传好得多,可以让社会知道我们并不是单独追求暴利,而不追求社会责任,我们既做到了企业公民应该做的事情,也对社会、对弱势群体做出了很多贡献。(任志强《我也为穷人说话 70%90平米没道理》 2007-01-16《中华工商时报》

  大家看看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关于房地产的言论,就明白怎么回事,天天喊反垄断,就是不反房地产的垄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