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保护我们的权利
《蓝金——向窃取世界水资源的公司宣战》
保护水,保护我们的权利
北京大学哲学系 徐春 博士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哲学,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大部分是由水构成的,地球表面的大部分也是水。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全球范围的水缺乏、水危机越来越严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国家和人口处于缺水的状态,这种情况在亚非等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一方面,人口不断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水,另一方面,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在不断减少,化学污染、过度的抽取地下水、河流的干涸等是造成缺水的重要因素。缺水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迅速成为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地区和地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不时地为此发生摩擦和战争。缺水正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和政治问题。
加拿大的两位环保主义者和畅销书作者莫德·巴洛和托尼·克拉克合作出版了他们的新书《蓝金――向窃取世界水资源的公司宣战》。他们把水称为蓝色的金子,表达了应该珍视水源的看法。书中以大量的实例和数字揭示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水危机。他们详尽地分析了导致缺水的原因:工业生产消耗了大量的水,有毒化学物质的过度排放,过度灌溉和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湿地和森林的减少,以及在此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得生活用水,过度的开采地下水、修建大量的水库和大坝等。这样做的后果,一定程度上给生态造成了破坏,也间接地使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恶性循环”。作者要告诉公众的是,地球上的可用水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切实行动起来,保护人类的水资源,使之可持续的利用。
以上所述只是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在社会生活中,还有一类组织正在通过商业行为破坏水资源,影响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就是跨国从事水资源买卖的大型公司。它们通过把某个地方的水资源据为己有,把湖中的淡水加工,或者把地下水抽出来以高价卖出,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苏伊士公司和维文迪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通过承担管理某个城市的淡水供应,从事水的交易。虽然在私营公司的介入下,淡水供应的效率提高了,但普通民众水消费的价格也提高了。跨国公司掌握了水资源的控制权。在南非,人们曾行动起来反对这样的水消费商品化的倾向。在印度,一度得到世界银行支持的跨国公司的水经营项目迫于民众的压力被政府否定掉。作者还指出,公共用水的商品化,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贿赂和腐败现象。因为跨国公司为了获得水经营权,会在政府选举的过程中向候选人提供竞选资金,以期将来能在政府的许可下获得水商品的经营权。
作者认为,全球水阀之所以出现,“华盛顿共识”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所谓“华盛顿共识”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模式,其最基本的信条是,不受任何束缚的市场经济是全世界唯一的选择。这个“共识”的关键一条是将人类的共同财产商品化。换言之,任何东西都可作为商品出售,它包括社会服务和过去被认为是人类共同财富的自然资源,致使很多国家正在放弃保护其境内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的责任,而授权给私营公司用来开发牟利。这种以追逐利润为终极目标的思维模式,在作者看来恰恰是一个坏的出发点。
在当前的缺水环境下,水资源商品化使得富人和富国消费更多的水(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奢侈的浪费),穷人和穷国因为水价昂贵而消费不起。那么水到底是人的基本需求还是人的基本权利?如果把水理解为人的基本需求,那么很容易导致水的商品化,跨国公司就会打着水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旗号进行水的开发和销售;如果把水理解为人的基本权利,那么直接的推论就是,水不应当商品化,水是人类的公共财产,应该保证每一个人正常用水的权利。作者认为,水是全球人类平等享有的宝贵资源,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应以经济模式为主要的思考根据。当某个国家处于缺水的状态时,富水的国家应该从道义出发提供资助。水应该被全世界人民共同占有,而不应该由于地域的界线等处于不同的国家主权管辖之下。作者提出了两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想:“人们享有基本生活用水的权利是最根本的人权之一”;“水资源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其维护与使用始终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作者的理想有些是难以实现的,但他们所提出的关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却是开创性的、建设性的,值得人们深思,这也正是本书给人们的启迪之处。
我国也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口占世界的1/4,淡水资源却只占世界的6%,这个比值是如此之小,使人们深深的忧心。目之所及,江河湖泊的水位在下降,地下水位在下降,黄河从1972年首次在入海之前干涸,之后的干涸期在不断延长……并不富裕的淡水资源主要被工业和城市居民所使用,而且水污染日益严重,不由得使人们担心农业能不能得到充足的水灌溉,13亿人口大国是否会因为水危机而导致生存发展危机?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些难题?《蓝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