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毛泽东关于对爱的修养
《周易》和毛泽东关于对爱的修养
这个问题,《周易》在咸卦中专门做了研究。
这个“咸”字,是感字去掉心字而成,说明真诚的爱不用心去想就会存在。
爱的产生,《周易》在咸卦初六爻辞中说:“咸,其拇。”拇是指足的大趾。就是说,要实现真诚的爱,首先就要用足趾走出家门,到社会上去活动,才会产生出真正的爱。说明爱产生于社会的实践,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社会实践中怎样产生爱呢?《系辞.上传》注析《周易》,发现《周易》中有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指方向。就是说,事物在发展中,方向相同,就会产生大致相同的要求,如人,如果在各自的实践活动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同,他们就会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大致相同的看法和要求,产生着大致相同的爱与恨,这就叫“方以类聚”。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中的人,又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爱与恨,形成不同的等级与阶层。这不同等级或阶层中的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又会随时发生变化,变化之后,就会去找和自己现在相同的阶级或阶层中的人相结合,并从原来所处的阶级或阶层中分离出去,这就叫“物以群分”。在这个过程中,斗争是激烈的,常常是你死我活的,因此吉凶由此而生。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注1) .
《周易》中还有一个突出的思想,就是“扶阳抑阴”。在这里,阳代表正义,阴象征邪恶。在人类的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相互复杂的斗争中,无论吉与凶,都应该坚决地站在正义者一边,不能爱社会中的丑恶的东西。
以上就是《周易》对爱与恨进行修养的一些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概括的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他说:“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之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他在阶级社会里是不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阶级之后,……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注2)
毛泽东这简短的论述,说明了他在对爱的修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至于真诚的爱需要不需要通过心而产生,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说的好:“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注3)也就是说,爱与恨,只要你处在这个阶级社会中,不用心去想,阶级地位也就决定了你爱什么,恨什么,所以古代把感字去掉心字来表示爱,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以上就是《周易》和毛泽东关于人类对爱怎样进行修养的基本观点。从这些基本观点中,大体可以看出,从《周易》到毛泽东,都认为这和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的阶级地们和阶层有关,但对这个认识,在《周易》中还只是处在朦胧的萌芽状态,而到毛泽东手里,就发展成了有关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内容。
注: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 4 9 1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9月北京第一版。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7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5 3年5月北京第二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 7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北京第二版。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