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资金不是万能的

火烧 2009-12-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9
文章指出资金并非万能,解决问题最终依赖人的劳动。强调技术、专利、研发等因素的重要性,以减排为例说明资金投入未必能直接解决问题,揭示市场经济中忽视人力作用的误区。

本网友发现,现在很多网友们潜意识里都产生了“资金万能”的观点。
其具体表现是:一谈到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民生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总是有不少网友说是因为“资金投入不足”,似乎只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就行了似的,完全忘记了事情最后都是人做的。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假如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没有资金当然是不行的。
但是,资金的作用,其实仅仅是能够用来雇佣具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的那些劳动者,最后还是得依靠他们的劳动把问题解决。

而且,这里还要具体地分情况讨论。
如果已经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步骤或者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也有了实现各步骤的条件,那么,资金的作用只是简单地雇佣一些直接的劳动者,按照具体步骤一步步地办理。
如果现在还不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那么资金的作用当然就是先雇佣一些有研究能力的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先找到解决问题的技术和实现技术的条件,然后再雇人去实现这些条件,最后才雇人去按照研究得到的具体步骤去完成。

如果已经有人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关的技术已经专利化了,那么就得用资金去购买别人的专利。
但是,别人如果拒绝出售专利或者漫天要价呢?那大概就只能自己重新雇人研究出来了。

最近“减排”比较时兴,于是就看到有的网友说,四万亿如果投入到“减排”会如何如何好。但是,减排不是投入资金就能马上做到的。例如收集和封存二氧化碳、发展核能等清洁能源,都是需要相关技术的,并不是说我国早已掌握了技术,投资雇人来干活就行的。以清洁能源技术为例,欧美就掌握着很多专利技术,但是中国想要买来,有的压根就不卖,能买的也因为自己没有而可能得接受漫天要价。
所以,并不是把四万亿“投入”就能“减排”的。

把资金看作万能的,忘记了事情最终是人做的这个常识,大概是搞市场经济难以避免的副产品。
这种思想,其实在对于经济的预测上也常常露出来。
比如,经常看到说,如果今年投资一百万人民币,按照每年百分之多少的“利润率”,若干年之后就能变成多少百万。
这种“估算”,就是完全忘记了:“利润”其实仍然是人创造出来的,并不是投入的那笔资金自己就能每年自动“增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