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宇为啥不喜欢某些美国人写的书?
我读过不少有关毛泽东的书,包括港台版和国外版,综合比较起来,还是中共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可读性、可信性强。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文字都能把一位世纪伟人的风采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读者,真实、客观地向人们讲述毛泽东的故事,使读者对书中描述的事件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理解。人
毛新宇和他的父母也出版了不少有关毛泽东的书,在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由于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他们的书让人读起来除感到真实外,还感到格外亲切,能够让人从更深层次曾了解毛泽东的一生。毛新宇也曾多次自豪地说:“爷爷对我此生影响最大”,“最大幸福就是理解了爷爷”,“我只能比得上爷爷的千分之一”,“爷爷是无字书活教材,一直激励我成长”。当然,这也是读者最希望看到的。
但是,毛新宇也有遗憾。现在社会上流传着很多记述毛泽东的版本,地摊书、盗版书等非法出版物随处可见,这些书追求的是卖点、是商业利益,所以,在真实性上就无所顾及,出现捕风捉影、胡编乱造的现象。国外有关毛泽东的书籍也很多,据说仅在美国就有100多种!毛新宇在谈到对这些记述毛泽东的书籍时说:“自己读过许多写毛泽东的书,但是不喜欢某些美国人写的书。”他认为,有些书中充满了对毛泽东的偏见,往往把“文化大革命”说成是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权力之争,常常夸大“大跃进”的消极作用,夸大毛泽东应负的责任等等。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是一位比较严肃的文学作者,也是一位热衷于毛泽东研究的教授。30年中,他的《毛泽东传》几经修订出版,可以说是西方学者记述毛泽东的精品之作。我曾读过他这部五十一万多字的《毛泽东传-最新版全译本》,但它给我的感受并不是很好。首先说,做为传记题材的作品应该以记述史实为主,但书中夹杂了作者许多评论观点,起到了对读者的诱导作用。另外,在记述史实的过程中,作者虽然按时间顺序分列了21章,但除对事件记述不完整外,超越时空或时空倒流现象还非常严重,就像一部没有逻辑顺序的研讨会记录稿,杂乱无章、系统性、完整性差,给人一种“且听下文分解”又找不到“下文”的困惑,让人在阅读时很难对书中描写的事件进行整体思考。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作者对毛泽东充满了崇拜之情,赞誉之词多有表达,甚至达到无上的高度。但对一些党内重大事件的记述上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对毛泽东思想的解读上,带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出现这些问题,大概渊于作者对中国当时国情、党情缺乏了解,或者是在收集整理文献过程中受当时环境影响(此书的英文版1980年出版发行),没有反映出事件的全貌。就像作者后来在《后记》中描写的那样,“共产党内部对毛泽东的评价也日渐具有明显的负面色彩”,所以,人们对评价毛泽东“就好像在耶和华见证会上捧着一瓶威士忌一样”,这样,就使《毛泽东传》带有了当时的时代气息。
该书的《译者附言》对该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我认为评价的很好。所以,希望特里尔在今后对该书的修订中尽量避免上述问题出现,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把一个真实、客观的毛泽东展现在世人面前。
毛新宇不喜欢读美国人的书,不一定包括罗斯.特里尔的这部,但他不喜欢的内容大概与笔者有相似之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