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说“文匪”
什么是文人,什么是文匪。
“文匪”,匪徒,以文抢掠者,这大约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于“文人”似乎有必要明确一下定义。“文人”肯定不能泛指“有文化的人”,“有才学的人”。古代“文人”之“文”,应是指文学或思想政治学说。古代的科技研究工作者即使有点官职应该不算是文人,称其为师、匠之类的更合适。艺人和医生更不能算文人。而劳动者创造了一些艺术作品或者思想观点,即使他们比较有才华,也不能算文人。我觉得,古之“文人”应该指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并且以“文”为工作,或以“文”为谋生手段,或在客观上用“文”获取利益,并且他们的这些“文”的行为必须带有思想上的主动性。 那么这个“文人”在古代是不是都是文匪呢?我认为这么说不能算错,但有些细节需要说明。
靠卖字换写对联赚点口粮钱的“文人”应不算文匪,因为他们没有掠夺别人的资本,即使他忽悠别人,也仅仅是类似于奸商的行骗行为而已,除非是那种大忽悠,把皇帝和官员给忽悠得去压榨老百姓,这时候他的行骗言行就与权力结合,导致了掠夺。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文人无疑。但后来张仲景发奋学习医术,其呕心沥血的光辉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医圣”的地位,他曾利用长沙太守的身份在公堂上为老百姓看病,说他是文匪,恐怕大多数人不能接受。其实这里看待张仲景要分为作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和作为“医者”的张仲景。作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即使是文匪,对于张仲景的整体评价也不能以偏概全。如同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并存,不能一好百好,也不能一丑百丑。所以这里涉及到“文匪”是一个整体评价还是一个局部评价的问题。如果强调是一个局部评价,即古代文人都不同程度存在“文匪”的性质,则反对声就不会那么强烈。
张仲景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并非有意为匪,只是认识上的问题,或者社会大环境造成了他们“匪”的性质。这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每个人都有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古人,甚至有时候想更好地为老百姓说话和做事,就要先成为“匪”,以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机会。另外认识上存在问题的还包括老百姓,《国际歌》不是也让人民“思想冲破牢笼”吗? 如果说中国古代老百姓皆奴才,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利益,非要等到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造反,我想很多人也会反对的。
不管怎样,一个文人,如果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为老百姓说话和做事,其整体评价一定不能是文匪。当然前提是“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而不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相反,如果文人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或即使仅仅用“文”来从统治者那里为自己获取经济利益的,都是或大或小的文匪。文人是附到广大人民的“皮”上还是附到统治阶级的“皮”上,是判断“文匪”与否的主要标准。但还是那些话,对一个人的评价要从的历史角度全面地评价。从现代的特定某种角度讲,说古代文人皆文匪,大抵不能算错,只是不够全面。
一点浅见,供参考。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