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大众更应该关注什么?
工农大众更应该关注什么?
可能所有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经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下,工农大众更应该关注一些什么。工农大众就是那些最普通的老百姓。人们常说,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生活的问题。生活的问题关系得到每个人能否生存下去,因此不可谓不重要。所以,老百姓关注生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如果把所有老百姓的生活问题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民生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之下就十分的艰难,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历朝历代都曾经出现过老百姓不惜冒着诛灭九族的惨痛后果,也要铤而走险地进行造反的问题。老百姓的不断造反,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不断改朝换代的一股主要的力量。因此,有些朝代的统治阶级和统治者也就不得不采取轻徭薄赋和其他一些能够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措施,把解决民生问题当做是维护自己统治的有效手段。但是,无论是北魏时期的“均田制”或是隋唐两代的“租庸调”制,还是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都未能真正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直到最终引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在现代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已不仅仅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传统范畴内的、只能满足人们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是更多的体现在保证每个人都能实现生存和发展的、更具社会属性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任何问题一旦具有了社会属性,那么必然就会涉及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因此,如何解决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问题,才是现代社会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也整整进行三十一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尤其是建国之初的前二十九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具有三个特别突出的重要意义,一是解决了中华民族近现代长达一百多年的挨打问题和解决了如何今后防止挨打的问题,二是解决了人类社会必须应该具备的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三是在解决了整个民族防止挨打问题的同时,还基本上解决了能够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民生问题。而且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还正在努力地进行着经济建设,以解决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更是把中国引向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那么,在建国前二十九年打下的坚实有力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已经高速前行了三十一年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如今关系到所有工农大众的民生问题,又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据有关资料披露,目前,只占我国人口总数不到百分之零点四的新富裕阶级,竟然占有了中国社会财富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占中国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六以上的普通工农大众却只占有不到社会财富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一周年之际,我国却仍有二千多万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仍有一亿多人需要国家的扶助才能生活下去,下岗失业的工人、失地的农民仍然在贫困中苦苦地挣扎,有多大几百万个的家庭要靠妻子女儿出卖肉体才能生活下去。至于那些靠为匪、为盗,靠贩毒、靠卖血为生的人究竟有多少,由于民间无法进行完全统计,而政府又不去进行统计,所以不知全国究竟有多少,但相信没有人会否认这部分人的存在。到目前为止,每年,因付不起高额的医药费而病人死在医院大门外的事,交不起孩子高额的学费而父亲母亲自杀的事,仍是时有发生。
在工农大众十分地关注民生,在国家的领导人又是如此专注地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华民族没有再挨打,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目前这样一种状态?原因只能是有一个,那就是目前的中国失去了人类社会必须应该具有的公平与公正。而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丧失,则是由于国家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就是一切都围绕着强国和解决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这个中心进行的。事实证明,这条根本路线和这个发展战略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由于按照轻重缓急的安排,工农大众的生活水平增长的较为缓慢。特别是这条根本路线和这个发展战略,使官僚和精英们彻底失去了实现个人先富起来的机会,于是,他们才打着解决民生问题的旗号,千方百计地要改变这条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以实现自己先富起来。
今天,面对成千上万的下岗失业工人和失地农民在生活的苦海里苦苦挣扎的惨痛事实,有人开始反思当初工人面临下岗失业、农民面临失地时为什么没有进行抵制?其实,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复杂,等到工人开始下岗失业,农民开始失地的时候,抵制已经是徒劳的了。悲剧的种子早在国家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发生改变的时候,早在土地、工厂开始承包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悲剧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工农大众丧失了自己的政治权力,而政治权力的丧失则必然又会导致失去经济上的一切权利,从而深陷于生活的苦海之中。
工农大众的政治权力就是民权,就是民主。那么民主是如何实现的?又靠什么去维护?与民主相对应的就是君主,与民权相对应的就是君权,人们都知道,君权是所谓的来自神授,是来自于人的意志以外的上天。现在英国女王的“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这个全称,则最具有代表性。而君权的维护,则完全靠的是专政,靠的是赤裸裸的暴力。相对于所谓的君权神授,那么,争取民主权力和维护民主权力,则只能依靠人们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靠人们对真理和理想的向往,靠人们对平等和尊严的追求。而且,为了争取民主权力和维护民主权力,人们不但必须抛弃那种“小人全靠大人遮”的自卑自贱意识,还要更加树立起主动自觉地追求民主自由的意识,锻炼坚强不屈的意志,培养勇于奉献的精神。只有首先实现了工农大众的民主,然后再解决工农大众的民生问题,那才会有实际上的意义。
在世界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不得不与把“弱肉强食”当成是天条并曾经多次侵略过我们的欧美日等国共处在一个地球上的我们,解决民生的问题,首先就必须要解决挨打和解决如何防止挨打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暂时解决了中华民族挨打的问题,但如何防止挨打的问题却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改革开放之初,工农大众的生活确实是不富裕。但这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的前二十九年,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补如何防止挨打的这一课上才造成的,而并不是由于国家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错误导致的。只要国家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正确,在解决了防止挨打的问题之后,改善和提高民生的问题立刻就会迎刃而解,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罢了。《游击队歌》里不是唱到:“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吗?正确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就是能如此地化腐朽为神奇,连凶残的敌人都能战胜,何况解决简单的民生问题了。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了,解决民生的问题,也只能是靠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正确,而不是靠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有多么巧妙。想通过用具体工作方法的改变来否定国家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做法,从而来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无异于是南辕北辙,饮鸩止渴。作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和领导人,要把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制定正确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上,而不是在于具体地做些什么。如果一个领导人靠掉几滴眼泪,为农民工讨要几回工钱,搞一些亲民秀表演就能解决目前中国的民生问题,我想全国的工农大众都会愿意做他的超级“粉丝”。
中国的工农大众曾经拥有过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如果单就民生问题来说,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衣食无虞的美好时光,但是,如今这一切都已经“变成遥远的回忆”了。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失去的呢?原因就是改革的经济造反派用少数人的民主,造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多数人民主的反;用化公为私的改革,造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的反。
直到今天,作为改革开放受益者的官僚和精英们仍在喋喋不休地控诉着所谓毛泽东的罪恶,把文革时期工农大众的造反行为污蔑为是多数人的暴政。其实,这些官僚和精英们同样也是造反派,只不过与文革时期那些为了工农大众的利益而造了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反的文革政治造反派不同,他们是一些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造了工农大众反的改革经济造反派。而且他们的造反很成功,如今不仅毛泽东时代留下的四十余万个中小型的地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已经悉数落入到了他们的囊中,八千多个大型国营企业也掌控在他们之手,而且他们还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座座大山,重新将工农大众死死地压在了十八层地狱之下。这些人之所以要如此地妖魔化文革,如此地憎恨文革时期的造反行为,如此地憎恨文革时期的造反派,就是由于文革不仅使他们失去了一切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而且更使他们失去了文化上的霸权,失去了对工农大众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同时,更是由于文革唤醒和启发了工农大众的政治觉悟,使几千年来工农大众在官僚和精英面前匍匐在地的思想站立了起来,使工农大众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再也不会甘心顺从地做奴隶而任人欺压。至于文革是否是暴政,历史自有公论。而且,即使文革是暴政,那么也不是那些官僚和精英们所说的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而是正义对邪恶的“暴政”。而今天的中国社会,则纯属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暴政。面对今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在少数官僚和精英们暴政之下的无奈呻吟,有人责怪当年毛主席自己太善良,也过于轻信他人的“善良”,过于相信思想改造的作用。毛主席认为“六亿神州尽舜尧”,可哪知,中华大地多竖刁。毛主席坚决主张进行的思想改造,没有将“竖刁”改造成“舜尧”,从而给人留下了反攻倒算的机会,才造成了今天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
工农大众为什么会对文革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不同情。其原因,一是囿于传统文化的长期毒害而养成的怯懦心理,而对自己看不清未来的事物不敢主动投身参与。二是由于长期私有制度下形成的私有习惯而导致的对与自己没有直接经济利益的问题不热心,不关注,而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三是出于坐享其成的想法。可能就是由于这些,鲁迅先生才说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句话吧。而且,文革那种为追求真理,实现理想,毫无个人利益追求的政治造反,远没有改革这种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造反,对私有意识较为浓厚的中国人的诱惑大。改革的经济造反派正是由于深知中国社会的这种现象,并看穿了一些工农大众的这种心理,所以才在改革之初,用涨工资、发奖金、增加自留地、扩大自主经营等一些经济上的蝇头小利,诱骗工农大众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权力,并用对腐朽奢靡生活方式的追求诱骗工农大众自觉地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一些工农大众更为眼前得到的一些经济上的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从而没有去想国家的根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发生了改变,自己失去了政治权力之后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才使得改革经济造反派的造反取得了成功。而且当他们将原本属于全体人民的国有财产攫取到了自己的手中之后,工农大众对腐朽奢靡生活的向往变成了只能是一种幻觉的时候,他们又借助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传媒,广泛宣传他们自己和港台、欧美、日本、韩国的那些以腐朽奢靡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影视文艺作品,诱骗工农大众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可以任由自己想象的腐朽奢靡生活的虚幻世界里,从而无人再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无人再去追究他们卖国毁国的行为。
当年,毛主席一再号召工农兵学哲学,号召工农兵多关心国家大事。对毛主席的良苦用心,许多工农大众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除了关注自己的私利之外,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去关注过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对文革,许多工农大众更是不理解,所以才不参与、不支持,后来更没有积极勇敢地去捍卫,所以才使文革的成果毁于一旦。好在当初没有被唤醒的工农大众,今天终于被改革经济造反派用生活的惨痛刺醒了,开始了重新认识和理解文革。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已经能够充分地证明毛主席所说的反面教员功不可没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工农大众确实应该好好地感谢那些反面教员才对。
历史的不断反复,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工农大众,只有在拥有了政治权力之后,才会得到经济上的权利,才能保住自己的经济成果。只有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只有克服自己的私有意识,提高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观念,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才能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自己也才能实现富裕。如果只关注自己的私利,丧失了公有意识,那么必然就会轻信一切谎言,必然就会任由卖国贼毁国贼们胡作非为,从而不仅导致国家和民族走向衰败,民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自己也不能实现富裕,而且必将还会陷入生活的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