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得罪谁了?-附对土改的一点分析
对于毛泽东,我的感情是复杂的。相信绝大多数80后跟我有着类似的看法,毕竟我们成长起来的那种社会环境对于毛还是推崇备至的。
我看过很多写毛的书,对毛的认知差异很大,尤其是国内国外差异更大。喜欢读书的人相信对于最近几年西方很火的一本写毛的书不陌生,书名是《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英文书名:Mao: the unknown story,作者是英国籍华裔女作家张戎及其英国丈夫。 全书我在图书馆浏览过,应该说我很难接受书中的某些论点。甚至于到达恶心的程度。全书的主题,宗旨,既是把毛泽东妖魔化,黑化。书中的主题就只有两个:一个是给毛加上很多过去没有的罪名,如:毛泽东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经收取来自苏联提供的“职业革命家津贴”,并十分感叹其改善物资生活之大用。在江西崛起之时,毛曾纵容李韶九等人,假借肃清内部奸细的名义,以酷刑残害异己,株连成千上万无辜。另一个主题是摧毁过去人们加给毛的功绩,如:毛泽东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造了原子弹,甚至是“一箭三星”,使中国成了军事强国。但该书里用了大量史料来证明,中国造不了原子弹;那个造原子弹的基地,只是苏联专家们设在中国的第二个工厂而已。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我从中文版《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中摘录下来的。
对于张戎这种以全新的视角描述特定历史人物,并且不仅仅是堆砌过去的史料,而是对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进行访问,从而获得了一些第一手材料加入书中的这种做法,我们还是应该积极评价的。若非如此,此书也不会在西方学界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可我对于作者的身份及书中的那种对毛的 极端评价实在感觉恶心。一个中国出生的女人,嫁了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英国丈夫后加入了英国籍 ,然后写出了一本抹黑毛主席的书---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感觉,也是对这本书写作背景的认知。当然了,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对张戎本人的背景做什么深入研究,毛泽东的革命很成功,很大,革了很多人的命。张戎或许是其中一个,所以她对毛泽东怀有那么深的仇恨。我之所以如此猜测,无非是因为书中一面倒的观点。我们认识历史人物要客观,对其做的不好的地方要批评,对于其做得好的地方要认可,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历史观。将其捧上神坛或者是一面倒的批评都不是正确的。
毛泽东作为一代枭雄,正像我前文说的,革命做得很大很成功,革了很多人的命。所以说,他得罪了很多人。毛泽东得罪谁了?
我想先说一下“得罪”这个词。“得罪”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不太恰当。我们一般说某某得罪了某某,首先两人至少应该是一个平起平坐或者上下级的关系。通常都是在处于低一些的社会阶层的人,招了社会高阶层的反感,我们叫这得罪。比如一个青年,因为某些事跟市长结了仇,我们一般管这叫这个小青年“得罪”了市长。而我们通常不会说市长“得罪”了这个小青年。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最高权力者,跟他结下了仇怨的这些人,社会权力不如毛泽东大,社会阶层也没有他高。说毛泽东“得罪”了这些人可能不太恰当,不过这梁子是肯定结上了。纵使这些人在当时没有复仇的机会,但他们的子女,特别是在世界学术高度自由化的今天,拿笔当武器,来复当年的仇,还是很有可能的。张戎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仇恨毛泽东的人,分为好几批。
比如说,当年跟着国民党混的,那些被共产党军队杀掉的及敌对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邓丽君,就是因为父亲给国民党当兵,所以短暂的一辈子中也没有来大陆。现如今台湾对于毛,仍然是反感大于喜欢,批评多于认同。实际上对毛开始有一些相对可观的评价,也是在国民党还政于民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毛泽东在台湾是被妖魔化很厉害的。至于台湾对于毛泽东的普遍态度,请参考大陆群众对蒋介石的态度,这是一批。
还比如说那些在各种土地改革运动中被革了命的,他们的子女,也必然对毛怀有仇恨。很多老的舞台剧,黑白电影的主题都是狠毒贪婪的地主不断压迫自己的长工们,然后毛主席的军队来了,打跑了地主,然后这些过去受压迫的奴隶们获得了幸福生活,这可以说是一代中国文艺界的主题。
在这里呢我想重点分析一下中国一直存在的土地雇佣关系和毛泽东的土改。
其实呢,并不是地主就坏,那也要具体看是什么人。地主地主,也就是拥有了几亩地的这样的人。他们平时把自己家的地租给那些没有地的人去耕种,而每年或者分季度的去收租。对于这些人的描述,近似于西方的贵族。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这些人好吃懒做,自己不干活,却衣食无忧,典型的吸血鬼寄生虫。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只要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就能知道,这些地主将大部分的地租出去以后,自己往往只留下一点地,或者不留地纯靠收租生活。即使自己有地也往往是雇人耕种而不是自己下地,所以自然而然的给人一种不工作的感觉,久而久之也必然养成懒惰的生活习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皇帝为什么就总是那么唯我独尊?奴隶们为什么就那么唯唯诺诺?其实都是他们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性格和品性。
稍微有点跑题,我想表达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地主的财产主要来源于出租自己的土地,而要交多少的租钱(很多地主要的不是钱而是粮食,这要根据农民用地主的土地种什么而定)是早就谈好了的。所以这种关系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地主自己没有能力耕种或者没有能力耕种所有自己的土地,换言之他必须要把自己的土地出租出去否则就是浪费。这就跟现在很多有钱人找人理财是一个道理。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本身没有土地,而自己又不能去开垦。为什么他们不能开垦呢?这又要说到中国的封建制度。所有的土地名义上的所有人都是皇帝,皇帝不允许你自行开垦,你就不能开垦。农民没有关系,没有社会权力,没有金钱,所以他们要想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是很困难的事情,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必须去租地主的土地去耕种才能活下来。
农民农民,耕种的农业技巧就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技能。罗嗦了这么多,我想表述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地主跟租了他土地的农民之间,这种雇佣关系,其实是很合理的。中国总是地少人多,特别是肥沃的土地总是吸引来很多农民,中国经常闹饥荒,那些难民就跑到土地肥沃,有雨,总之适宜耕种的地方去,这就导致了地主要的租钱总是很高。你不租总有别人租,在农民自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再苛刻的条件往往他都要接受。比如自己耕种一年,每天工作八小时,呕心沥血,得到20担粮食。地主可能就要收取14担,国家收税收走4担,这些农民最后留给自己的就只有2担粮食,仅够勉强度日。地主生活资金的来源就来自于收租,但如果农民不给怎么办?那往往要报官,但报官通常都不划算,中国的官员捕快往往是无利不起早的主,农民欠你3两银子的租钱,你要告到官府让官府出面,那可能要花你20两才能摆平。这就导致了很多地主用富裕的粮食养一帮五大三粗的壮汉,如果不交租,就用武力拿走一切可以拿的东西,包括可能存在的某可怜少女>_< 分析到这里,白毛女中的恶霸黄世仁,被逼死的农民杨白劳,及其因为付不上租钱要被抢去侮辱的杨白劳女儿喜儿等等人物都有出现的舞台了。从来都是农民怕地主而地主不怕农民的。你不交租,我叫打手抢走你家一切有点价值的东西,然后叫你滚蛋。地主所有的资产按现在的话来说是不动产,几亩地。你不租自有旁人租。
这些关系如此分析起来,是很简单的。但就是如此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如此。中国历史有多长,这种地主跟农民的关系就有多长。这种以土地为核心的雇佣关系,在中国一直存在。什么王朝更替,天下兴亡,都影响不了这种雇佣关系的延续。某一国被另一国灭了,军队打进来,过去的那些土地的所有权就全部消失了,因为换了最高权力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往往是那些豪门大户对政治特别敏感,特别会主动的捍卫现在在位的皇帝。说白了他们的土地的所有权都来源于皇帝。通常在立国的时候皇帝会把全国的土地分给帮自己打仗的士兵,自己的亲戚,等等。有大面积土地的人再把自己的土地卖出去,如此层层的贩卖,最终到了农民手里就是一亩三分地了。这种关系如果皇帝不换就能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某个人又起来称霸天下,换了皇帝,固有的这些土地就换了主子,然后如此循环无止境。
本来这种雇佣关系在中国会一直存在下去的,直到中国出了毛泽东。过去那些举兵起义的,往往也是像毛这样将土地分给帮自己打仗的士兵,但没有像他这样,如此彻底的,坚决的,要在中国消灭那种我前文的雇佣关系。土地的雇佣关系被视为是落后的,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关系。按毛主席说法,就是所有土地属于人民,从此地主这个词在中国进入了历史书,在现实中不复存在了。土地改革在相当层面上,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可以这么说。这在以农为主的中国,当然是一件惊天僻地的大事。感兴趣的朋友请去google,搜索关键词 土地改革 等,了解详情。
这些地主及当年被打倒的,这些人的孙子孙女们,这又是一批毛泽东的可能的仇恨者。这是第二批。
第三批第四批毛泽东得罪了的人,是文革时被害的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作为主要发起者,受益者,核心人物,毛泽东无疑是所有在文革中受害人及其家属的仇恨对象。而帝国主义势力,或者西方,对于中国崛起分刮自己的财富,其恐惧及反感是自然的。西方是无赖,所以他们怕流氓。毛泽东恰恰就是那个流氓。能说出“中国不怕打核战争,全世界人死一半中国照样称霸世界”,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正如日冲天时说“美国就是个纸老虎”,这样的流氓。
以上我已经举出了毛泽东得罪的四批人,无论哪一批都人数众多,他们的子女现今仍在世界各各地方生活着。中国历来讲的都是和气生财,怨怨相报何时了,以和化怨等人生态度。这些当初受害于毛泽东的人,他们的子女可能早已相忘,或者将这段痛苦的回忆尘封起来,当然不排除用种种手段复仇的。上面四批势力中,我没有提到共产党。因为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毛泽东的态度比较暧昧,很难界定。一方面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领袖和第一任(陈独秀之流自无法与之相比),毛泽东制定了中国的国家系统,方方面面,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在文革后,毛泽东被神化,他在中国成为了一代人抹不去的心灵烙印,其名如日冲天。苏联共产党垮台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赫鲁晓夫将斯大林所有丑事抖搂出来,一面倒的对其进行批判,而党内人心涣散遂众各自离散。这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前车之鉴。所以他们对毛泽东也采取三七开的态度。当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谈到斯大林时,毛曾说他对于斯大林的评价,认为应该三七开,三分过七分功,没想到这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他自己的评价,历史真是有趣的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