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安邦咨询-战略观察-第154期:中国与印度的一些对比

火烧 2009-06-10 00:00:00 国际纵横 1031
本文对比中国与印度在历史、政治制度、投资环境、硬件环境、教育制度、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双方优劣,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第 154  期 2009/06/09
  中国与印度的一些对比

  摘要:最近几年,不论是谈“金砖四国” ,还是谈亚洲经济,中国与印度经常被拿来做比较。在西方观察家们的眼中,印度也经常被作为制衡中国的力量来对待,夹杂着军事与意识形态。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也褒贬不一。在经济、市场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中国与印度到底有何不同?互有哪些优劣?本文将从历史、 政治制度、 投资环境、 硬件环境、教育制度、宗教政策、民族政策以及民族精神方面管窥印度,并对中国当下的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中国与印度的一些对比
  端宏斌

  最近几年,不论是谈“金砖四国” ,还是谈亚洲经济,中国与印度经常被拿来做比较。在西方观察家们的眼中,印度也经常被作为制衡中国的力量来对待,夹杂着军事与意识形态。中国人对印度的看法也褒贬不一。在经济、市场制度、社会环境等方面,中国与印度到底有何不同?互有哪些优劣?


  一、印度简史
  印度共和国人口仅次于中国,为11.66亿(2009 年最新数据) 。如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旧译名为“天竺” ,玄奘法师提出“印度”当为正音,故此后改为印度。由印度河与恒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富饶的土地,其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农田,生产谷物、茶叶、蔗糖和蔬菜。

  在 1600年由于英国在印度设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以马哈多玛· 甘地为首的国民会议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羽翼丰满, 在1947年宣布印度独立,1950 年成立共和国。从地理位置上说,中印是重要邻国,渊源颇深。但是在近代,双方在边界地区出现领土争议,并在 1962年爆发了中印战争。虽然中印战争在军事上以中国全胜结束,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中国从麦克马洪线上再向北撤退 20公里。印度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

  西方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 “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 冷战结束后,双方关系出现缓和。2003 年,中印政府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 ,毕竟当今世界,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已成为外交战略的一个明智选择。


  二、中国印度经济基本状况对比

  中印两国总人口占了世界的近 1/3,虽然印度号称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一直以来实行的是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 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 7%。  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几乎增长了三倍;而自 1991年实行经济自由化以来,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一倍。在过去 10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平均超过 8%,而印度只有 6%。印度 2008 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与中国在 1996年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相应数据处于同一水平,换言之印度与中国差距为13年。


  1978-2008年中印 GDP规模比较
  单位:百万美元 来源:中印国家统计局
  年份  印度 GDP  中国 GDP  印度/中国
  1978 135833 214160 63%
  1979 150317 263190 57%
  1980 184760 306520 60%
  1981 197078 293852 67%
  1982 201228 295370 68%
  1983 219555 314637 69%
  1984 217467  317.352  68%
  1985 226460 309083 73%
  1986 248120 304348 81%
  1987 274577 329851 83%
  1988 303754 413439 73%
  1989 300720 459782 65%
  1990 326795 404494 81%
  1991 289681  424117  68%
  1992 290914 499859 58%
  1993 283985 641069 44%
  1994 325342 582653 56%
  1995 369240 756960 49%
  1996 389169 892014 43%
  1997 422572 985046 43%
  1998 425274  1045199 41%
  1999 453377  1098832 41%
  2000 467802  1192836 39%
  2001 483414  1316558 37%  3
  2002 505671  1454040 35%
  2003 593666  1647918 36%
  2004 689947  1936502 36%
  2005 808884  2302977 35%
  2006 910615  2779884 33%
  2007 1141346 3460302 33%
  2008 1215327 4333357 28%

  1999年以来中印 GDP增长率比较(%)
  来源:中印国家统计局
  年份  中国  印度
  1999 7.6  7.1
  2000 8.4  3.9
  2001 8.3  5.2
  2002 9.1  4.1
  2003 10.0  8.6
  2004 10.1  6.9
  2005 10.4  9.0
  2006 11.1  9.7
  2007 13.0  9.0
  2008 9.0  7.1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发现印度经济总量最接近中国的时候是1987年,相当于中国 83%左右,但是此后差距一步一步被拉大,到2008 年,印度只相当于中国总量的28%了,而在 2009年,随着印度卢比的大幅度贬值及人民币的超常稳定(也可能兑美元升值) ,中印之间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三、民主制与一党制哪个更好?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而中国实行的是一党权威统治。在目前的语境中, “民主”两字具有天生的褒义成分,但在此仅仅只是一种政治制度的表述,并不包括任何价值取向的评价。印度总理辛格曾经说过,因为“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更有希望将经济改革坚持下去” ,所以印度的经济前景要好于中国。那么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就在不久前,印度举行了长达一个月的选举。有超过七亿选民参加了投票,最终执政的国大党再次获得了继续执政五年的权利。印度独立后实行民主至今, 4居然仍然能够成功运作,这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人们一般认为,民主是建立在高度成熟、发达和文明的社会中的。而印度是一个相当贫穷的国家,低于联合国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高达 4.5亿,还存在严重腐败,种姓制度虽然废除但却仍然广泛存在不平等,宗教冲突尖锐,恐怖事件频发、文盲人口近 5亿。在这样的国家中,还有近五分之一的候选人身背刑事指控。看上去似乎民主制度本身并没有解决以上任何一个问题。

  人们通常倾向于认为,民主制度至少将会降低腐败,然而在印度发生的却恰恰相反。有一位长期生活在印度英国记者写了本关于印度的书,名叫《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书中写了印度的腐败问题非常的严重,这和民主不民主是完全无关的。书中记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场印度和英国的板球比赛,很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看球赛, 当地的板球协会会长为了讨好各大重要人物印发了很多免费赠票,但赠票加上售出的门票已经大大超过了体育场的座位数,也就是说必定有几千人没有座位,无法入场,而这几千人“恰好”都是花高价买票看的穷人。这些人当然很不满,围在体育场外面闹事,很快警察出动了,把这些人全部“清场” ,因为大人物的汽车要来了,他们不希望大人物们不高兴。讲完这个故事,作者意味深长的说:在新德里,如果你是有钱有权的人,那你及基本上不用花钱,如果你是穷人,那你就要常常被敲竹杠,而且即使你花了钱,也不能保证能得到什么。

  印度民主之所以能够在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存在下去,还在于民主在西方取得冷战的胜利后所达到的唯我独尊的地位。即使一个国家的民主实践不成功, 也只能归于这个国家自己没有搞好, 并不能否定民主本身。这种理念目前在全球都根深蒂固。很明显,中国不会成为印度,印度也不会成为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坚持了不同的道路,至少到目前为止,哪条路更好的争论不会有结果。


  四、硬件环境和投资环境对比
  曾经两次环游世界的罗杰斯也去了印度,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印度满世界的牛。在印度,牛车、驴车是不少人的交通工具,但那里可没有牛车专用车道,所有车从两个轮子、三个轮子、四个轮子,到两条腿、四条腿的,全都走一条路,假如你很不幸,自己开着汽车,而前面正好有一辆牛车挡住了,那你就不得不把速度放慢到和对方一样,你着急也没用,久而久之,似乎印度人都养成了超好的耐心,他们对这一切习以为常了。而罗杰斯在中国旅行的时候却看到了旅途中最好的高速公路,一点都不亚于美国的高速公路。以上只是他作为个人投资者的亲身感受。

  在这种基础设施之下,印度的 IT业兴旺发达也并不奇怪,因为 IT业不依靠该国的基础设施,它只要一根宽带网就可以工作了,而工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基础设施。想象一下,你是一家工厂,需要不停的运进原材料,然后运出制成品,而在你面前挡着一辆牛车,在慢悠悠地往前走,你这生意还能做下去吗?这同时也证明了,印度打算依靠 IT 之类的高科技发展经济是不现实的,理由很简单,印度 IT 业的产品只能卖给发达国家用户,对于本国的老百姓来说,他连电脑都没有,要软件有什么用?这些人真正需要的是干净的饮用水、足够的食物,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换言之,印度对外贸的依赖程度比中国严重得多,印度人生产的 IT 产品除了卖给外国人,本国人基本是无法消费的,而中国人生产的商品中国人自己当然也能用。
  以上是印度的基础设施环境, 那么印度的投资环境如何呢?我们可以看看塔塔集团的例子。
  塔塔集团(Tata)是印度最大的本土汽车制造商,去年遇到了点麻烦事。塔塔打算在加尔各答附近的 Singur 建造一座新的汽车工厂,用以生产号称全球最廉价的小型汽车Nano,结果碰到了拆迁补偿问题,有数千抗议者发动了“群体事件” 。抗议者称,塔塔强制把穷人给迁走,给的补偿只有那么一点点,因此他们要抗争到底。由于双方谈不拢,最后塔塔决定放弃在该地开办新厂的计划。

  虽然中印都有拆迁补偿问题,但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最后新厂都会成功开办,而印度人则不同,最后公司退却了,而那些穷人则获得了胜利。可是穷人真的获得了胜利吗?对于他们来说,关心的是自己能拿到多少补偿,现在可好,事情闹大了,把公司给吓跑了,最后补偿拿不到。对于公司来说,损失则更大,之前做的计划全部要推翻,一切重头开始,以后的计划也要重新制定,所浪费的钱更是不计其数。对于周围的人来说,隐性损失更大,原本这家汽车厂可以提供给当地大量的工作机会,少说也有几千个,足以让上千户家庭改善生活条件,现 在可好,企业被吓跑了,就业机会也泡汤了。

  印度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印在经济领域重要的差别之一,是印度的资本市场不像中国那样过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在中国的体制下,政府和大型国企能够比较容易地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和资本密集型项目,而大量的民营企业却难以融资,在资本市场上明显苦乐不均。印度的经济中虽然仍存在过多的繁文缛节,但其资本市场却相当自由和独立,比如哪一家公司可以上市,完全由投资银行和交易所把关,而不是由证监会和其他政府部门审批挑选。印度的20多家交易所基本上都是独立经营,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印度的银行贷款也较少受到政府的指导。相对中国而言,印度中小企业从银行借贷到上市都有良好的环境和渠道。

  印度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支持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崭新的企业家精神。国际投资者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资者更友好的竞争体制。如塔伦·凯纳(Tarun Khanna)和黄亚声(Yasheng Huang)在《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 。他们在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一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由于印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而且注重自身内部的有机增长,这使得印度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五、中印教育体制的对比
  在教育体制上, 中印是两个极端, 虽然两国的中学生都属于勤奋学习的类型,但获得学习的机会则大不相同。印度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而中国则是全民教育。

  印度最好的大学是印度理工学院(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这所大学中充分体现出政府的精英主义教育思维。1947 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预见印度的现代化,科技将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实业家萨卡尔率领 22人的委员会,研究成立一所按照国际标准设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的高科技学院,IIT 诞生。

  印度政府把国家大部分的高教资源, 集中在这所衔着国家使命出生的学校身上:不但基础设施和条件都比其他大学好,为了让学校更快发展起来,印度政府还特别制定一个为它量身打造的独立法案,宣告 IIT 是“国家级重要机构” ,允 7许学校高度自治,举凡课程设计、招生、教职员招聘,全由教师组成的学术议会裁定,不必受到非学术势力的干扰与压力。政府每年给其他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加起来只有 IIT的 3%。

  IIT难考程度在全世界都很出名:每年超过30万名成绩优异的中学生报考,录取率不到 2%,比哈佛大学的 13%还要低。因此,在印度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 IIT,二流的才出国念美国名校。IIT每年 70%的毕业生会出国,而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硅谷是IIT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据柏克莱教授萨克森尼恩研究统计, 硅谷2000 家新创公司中, 有 40%由印度人创立, 绝大部分都是从 IIT毕业。

  中国的高考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招生考试。 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考的录取人数由108万人激增至2008年的600万人。 由于录取率的提高,今年考上大学将比去年更容易。最近几年来,中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老大难问题,甚至有多次求职不成的女生自杀的事件发生。

  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问题是大学内部的“行政化制” 。如人大常委朱永新教授所言: “教育行政化”太严重,使教师无心做学问,使教授、学生处于被动边缘的地位。教育部的一套专业设置,课程、教材结构,都是通过学校行政官员来执行的;甚至教学、科研、后勤全部资源,全都由大学层层行政官员所掌握。教授、学生只是按照规定好的时间去上课、听课而已。这就决定教授、学生不能成为主人。


  六、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种姓制度
  同中国相比,印度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特别严重,而种姓问题是印度所特有的。

  印度的宗教矛盾则体现在一件小事上,很多去印度旅游的人都会发现,印度人似乎极少吃肉,即使吃也只吃鸡肉、鸡蛋之类,至于牛肉、猪肉是绝对不碰的。那是因为印度教徒绝不吃牛肉,而穆斯林则绝不吃猪肉,为了不造成麻烦,餐馆一般两者都不提供。另一大教锡克教的规矩也很多,基本上都是和穆斯林相反,同样为了避免矛盾的发生,大家都能吃的就只剩下蔬菜和咖喱了。

  印度的种姓分四类,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到首陀罗,前面三个是高种姓,最后一个是低种姓,高低种姓之间甚至不能通婚。首陀罗的意思是 “不可接触者” ,有些人竟然借着这个“优势”干起了乞丐这个职业,正因为他是不可接触者,他要主动跑来接触你的话,你就不得不给钱了,于是任何一个去印度旅行的人就会看到成群的乞丐。

  宗教冲突主要都是由世界观、价值观不同而造成的。对比印度宗教冲突的事例可以为我们理解西藏问题提供一扇窗户。

  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经济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你自然就没有不满了,因为这是汉族普遍能够理解的价值观。可是西藏某些人就会说,彩电、冰箱、小汽车,这些虽然都很不错,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转经,转啊转的,将来我就能去西天极乐世界了。拿极乐世界和彩电冰箱相比,这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我们更看重的是去西天极乐世界的门票,而不是手里的钞票,因此我们才会走一步磕一个头的去朝拜。现在汉人来了,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不少,但咱们的年轻人再也不信门票而是信钞票了,这怎么行? 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别说解决,即使要去互相理解都是非常困难的。对一些人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对另一些人则是大逆不道的歪理邪说。而且在宗教问题上,特别容易产生极端分子,这些人数量不必很多,但只要有那个几个,就足以把社会弄得鸡犬不宁,同时把仇恨传播开来。中国如果希望西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那么一定要争取当地年轻人的支持,这是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战,绝不是“宗教自由”这四个字所能够解决的。


  七、甘地的精神第一论是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
  关于印度,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圣雄甘地” ,不仅在印度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都赫赫有名,他领导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成功之后,他成了很多印度人心目中的现代版圣人。可就是这个圣人,他的反物质主义也阻碍了此后印度的发展,这里的“反物质”可不是物理学上的反物质,而是指崇尚精神世界,对现实世界则无所谓,下面这张照片是甘地最有名的一张照片,图中甘地自己纺纱,自己织布。他为什么要纺纱呢?这是因为他要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英国人织的布他不用,他还号召全国人民都自己纺纱织布,果然有很多人把英国人织的布给烧掉,然后自己纺纱织布。这个活动最初的目的是要独立,但时间一长很多人反而认为原本就应该这样,于是大家都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很明显,每个人自己纺织的效率远低于纺织厂,而这种低效率的生活方式反而竟成了道德高尚的象征。

  在甘地给自己的学生尼赫鲁的信中,他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价值观: “我确信如果印度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以及世界要通过印度得到真正的自由,那么大家迟早会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将生活在乡村而不是城镇,居住在棚屋而不是宫殿。生活在城镇和宫殿里的人们无法和睦相处,他们的生活将暗无天日,只有暴力和谎言。 ”甘地的这番话很值得我们玩味。 甘地的目的是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不过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那么甘地心目中的真正自由是什么呢?甘地认为世界应通过印度得到真正的自由, 相信只有极端自信且感觉良好的人才会说出这类话来。甘地天生讨厌富人,赞美穷人,因此他才认为人们最终都应该住在农村里而不是住在城市中,他认为穷人的精神世界高过富人,可以说甘地的骨子里是反对现代化的。


  八、分析与总结  10
  一个国家要向前进,关键是看向哪个方向前进,而决定方向的则是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中国人现在的意识形态是唯GDP论, 只要增长速度可能会低于8%,那么就全国上下总动员,不管是花多少钱也要把GDP给搞上去。印度人本质上还是个宗教国家,这意味着底层穷人很好糊弄,只要让他们信教,他们就开始关注精神世界而不在乎物质世界了,可是凡事有利有弊,一旦某人认为精神高于物质, 那么一点点意识形态的分歧就会演变成为暴力事件, 所谓 “冤家易结不易解” ,仇恨的种子一旦播下来,那么持续蔓延数千年也有很有可能。

  假设印度某一天开始转变,即放弃自身的意识形态转而接受中国式唯 GDP的念头,那么这个世界必将走向崩溃的边缘。道理并不复杂,中国 13亿多人要想提高生活水平需要花费多少资源?如果再加上 10亿印度人,一个地球的资源肯定不够用,此时为了争夺资源除了战争方式还会有别的吗?因此,一个宗教化的印度,是对中国人最佳的结果。


  主题信息:
  英媒称印度将向中国藏南地区增兵 6 万

  路透社 8日报道说,印度所谓“阿鲁纳恰尔邦”首席部长辛格说,印度将在未来几年内向该邦边界地区部署两个师的兵力, 每个师各有 25000-30000名士兵。辛格称,目前中印边境形势稳定,增兵并非突然之举,而是印度增强“国防能力”计划的一部分,是为了应对印度未来的安全挑战。此外,印度还将在中印争议地区增加更多火力,如 155 毫米火炮、直升机、无人飞行器等,还将在这一地区修建机场跑道。上个月,印度空军司令曾表示中国是比巴基斯坦更大的威胁,因为新德里对中国的作战能力知之甚少。 (路透社 2009年6月 8日)

  中国压制印度,冲突难以避免
  中国与斯里兰卡在过去 20年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向其提供无偿资金援助,帮助兴建港口和高速公路,完善生活基础设施。中国大量的低价商品也涌入了该国,首都科伦坡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中国生产的自行车。今年5月份,斯里兰卡军队彻底镇压了猛虎组织将有助于该国局势的稳定, 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该国更加亲华。虽然印度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讨好斯里兰卡政府的外交政策、其中包括宣布猛虎组织为非法、表示支持该国政府等,但最终斯里兰卡却落入了中国手中。印度以南亚的地区大国自居。但其周围的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却被中国夺走,而国内也面临毛派的兴风作浪。尽管现在国大党陶醉在选举的胜利当中,但用不了多久,本国就会处于中国的包围当中。这是一个安全保障上的重大问题, 即使与美国建立协调的关系也是无法解决的。 虽然从经济交往的数据来看,中印之间处于非常良好的关系,但两国积累了 60年的恩怨和围绕着周边国家的势力范围之争并未消除。更为严重的是,印度曾经有过对中国战败的苦涩记忆,仇华心理至今仍根深蒂固。崛起的印度和中国之间有朝一日发生冲突,并非不可思议。 (日本《选择》月刊 6月号)


  印度,别再抱怨中国了
  印中的政治制度大相径庭,媒体运作方式也缺少共同点。当然语言是一大障 12碍,但随着两国民众接触,这将消除。但无论如何,印度仍对中国十分警惕。鉴于政府内这种国家安全观盛行,这种情况一时很难改变。对那些担心1962年幽灵的人,我想说的是:印度的国防备战 1962 年与 2009 年毫无共同之处。我们已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可以保护我们自己。跟中国打交道,我们要展示自信, 不要老是害怕接触。 长期以来, 我们主要谈论的是中国如何对待我们的经济,现在转到了他们在南亚的做法。作为一个国家,我们需要停止一味抱怨,不要再把中国当作威胁。即便中国真的是威胁,我们也应该少说多做,加强我们自身的实力。 ( 《印度斯坦时报》6月 1日文)


  印度民主成功还是失败?
  对于印度的民主成功与否的评价,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印度的民主无疑是失败的。但如果从民主可以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存在了六十多年,还不被否认,不被质疑,它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人类历史上还真没有这样一种制度做到过这一点。近代以来,中国抛弃本土模式的清政府(1840至 1912)用了七十二年,抛弃美式版本的中华民国用了三十七年(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略为落后于印度) , 抛弃苏联模式用了二十九年 (文革后中国仍然略为领先印度) 。只有被实践证明正确的改革开放持续了长达三十年(经济总量已是印度的三倍) ,而且还处于进行当中。当然,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即使三十年后,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印度恐怕仍然会有更多的说词来为自己的制度辩护,仍然会说这不是一场百米赛跑,印度人民也自然甘于现在的贫困和落后,现在的混乱和腐败。 ( 《欧洲时报》宋鲁郑,2009-06-0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