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谈敏感和禁用的可怕后果

火烧 2009-06-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敏感和禁用词语对文学创作及言论自由的影响,批评过度审查对文化传承的限制,强调言论自由与官方意见的平衡,呼吁理性看待网络内容管理。

谈敏感和禁用的可怕后果

   

文学作品从来都不会掀起革命巨浪的。

革命是需要付出实际行动的牺牲代价的。

因而,在语言上的禁区,其实是最为滑稽可笑的做法。在我们古代,就有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那显然是专制时代的产物,在专制时代盛行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让人不明白的,现在网上常常会出现所谓的“敏感”和“禁用”的词语的限制来。

为了杜绝所谓的色情,有的网站便把“风流”、“风骚”、“荡妇”、“淫荡”“做爱”等统统列入禁用词语。如果凡淫字开头都不能用的话,那么“淫雨”、“富贵不能淫”、“乐而不淫”等都要统统地枪毙了。还有,如果“风流”、“风骚”不能用,那么,无论苏轼的“千古风流人物”,还是毛泽东的“数风浪人物”,都不能上传到那样的网站的。还有,所谓《国风》、《离骚》并称的“风骚”,还有《岳阳楼记》的“迁客骚人”都要列入“诲淫诲盗”的嫌疑的。长此以往,我们就真有些回到了阿Q主义的道路上去,就要变得比色厉内荏的朱元璋还要太多太多的忌讳的。朱大帝因为当过几天和尚,他登基后,最忌讳别人说“僧”、“和尚”、“亮”、“光”、“秃”等字眼,但他还没有蠢到把“明朝”的“明”改为“暗无天日”的“暗”的。

禁止“骂娘”是对的,但不能因为“骂娘”,我们就把“娘”也禁用了吧。

尊重官方是对的,但不能因为“官方语言”,我们就把地方语言不要了吧。

言论自由是有限的,官方意见也应该有限的。

再说敏感词语。其他的我就不多举例了,只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句子,似乎小说中就不能出现“共产党”字样的,即使我写了一个“共产党万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句子,如果要在那些所谓涉及“敏感”内容决不能录用的网站上,也是绝对不能发表的。倘若再追根溯源的话,那么已经发表了的浩如烟海的书籍,又该如何去消除那些“所谓”的国家“禁用词语”呢。中国的也许可以“焚书”,可以兴“文字狱”,那么,外国的又该如何去禁用呢?

当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再一次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电脑的确比人脑聪明十万八千倍,电子眼更是比人眼全面得多,在电脑程序的设计下,什么样的花招都不能逃过电子计算机的火眼金睛的。然而,电脑也有一个最愚蠢的致命弱点,因为它没有人情味,它根本不知道“风流人物”的光明磊落的一面,它只知道“风流人物”龌龊下流的一面;它只知道政治的高尚,不知道政客的卑鄙……

在沙皇俄国时代,聪明的出版署官员还能对高尔基的《海燕》之类的作品网开一面。前几天,看到李咏和王刚的“咏乐汇”深受启发。是的,人可以转风使舵地对待不同的人和事,而电脑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可以使用修辞效果的,而电脑是懂得修辞效果的,像“反语”、“移用”、“仿造”、“比喻”、“象征”、“寓言”之类,它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一窍不通的。

这一段时间以来,批评官员的八股腔文风的文章比较多,也许仍然跟“敏感”、“禁用”太多分不开吧。

以前,我对“中国的文学的希望在网络”的说法还多少有些认可,而现在,我已经完全否定了。至于纸上的中国文学的希望,我更不知道将出现在何年何月何时?当然,纸上的禁令虽然没有在字词上下功夫,内容上的禁用也是中国当代文学难以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

面对敏感和禁用,我们还是学学聪明人,少说为佳吧。但是,不知怎么搞的,我还是突然想到了这么一句话:“我尽管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尽管我坚决地反对你,但我决不反对你说话的权利。”我们的家乡有这么一句俗话:“有把衙门的,没有把口门的。”话粗理端,请查禁官明鉴。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