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无商不奸的社会理念是始于何时

火烧 2009-05-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探讨‘无商不奸’理念的起源,分析其形成于战国末年,与孟子观点及四书内容相关,揭示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

无商不奸的社会理念是始于何时  

中国历史上有一件很有趣的社会现象,有钱的商人常常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没有社会地位,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延续了几千年。这种局面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个报复性的颠覆,今天商人的地位让其前辈嫉妒的眼红。  

在中国历史上一度曾盛行过一种“无商不奸”的社会理念,商人不论有多少财富,但其社会地位的排序是不可变更的,就是在清朝有了所谓的红顶商人,其实也就是让他们出来捐钱,捐个无职无权的红顶商人来弥补朝廷财政的亏空和不足。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的商人不论多有钱,也不敢过分的张扬,只能回家乡故里去修建灰土土的大院,不敢去皇城里显摆,不像今天这样。  

中国商人从何时开始被压到社会底层的呢?为何商人为中国社会所不容呢?过去没想过,前几天,翻翻《四书》,无意间看到了一条资料,还有助于解释这个问题。也是“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孟子为了表示自己不爱财,说了一些话,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夫始矣。” 这段话译成现今汉语,大意就是:“ 古代做生意,有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有相关官员管理着这件事。可是有一个卑鄙的小子却一定要利益垄断到极致,看看左摊右铺,一门心思将所有的商业的利润全收罗干净。人们都认为他太卑鄙,所以响他征税。向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卑鄙的小子身上开始的。”  

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那些啥信息呢?  

我理解:首先,让我们知道社会上对商人的的恶感,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是一些不法的贪得无厌的卑鄙商人的行为造成的,他们过多地看重物质的利,忘掉了和邻里和睦的义,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所不容的,以致影响了整个社会人的理念“无商不奸”。  

其次,“无商不奸”。的社会理念形成于战国末年。因为孔孟生活在春秋战国期间,当时还没有彻底形成抑商社会理念,因为帮助越王勾践建立霸权的范蠡功成名就,辞官经商被传为美谈,范蠡还被后人尊为文财神。如果说孟子的这段话表明社会厌恶商人观念形成的开始的时段的话,那么,战国是公元前475-前221年,而孟子生活在前372-前289年,范蠡生活在前536-前448年属春秋战国之交,从三个年代可以看出这个推断有一定的可信度。  

再次,《四书》后来成为中国历代治国的根本,孟子的理念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循的理念,统治者本着这样的治国理念,就必然将它物化到实际管理中去,商人也就成为社会上最底层的一个阶层了。  

再次,孟子在这里是以一个人的方式提出来的,但实际上不可能真的是一个人做的事,肯定是社会上已形成一种普遍的现象了,要不,各个国家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去设置一项经济上的政策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