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哪个人幻想出来的

火烧 2009-05-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分析其形成原因及社会影响,指出阶级矛盾无法消除,需通过改变不平等格局实现社会公平。


  与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不同,我的观点是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哪个幻想家或野心家头脑的发热的产物,而是阶级社会突出的现实特征之一。淡化阶级观念是必要的,但阶级冲突是无法消弭的。要消灭阶级斗争这种社会现象,必须消灭阶级存在和剥削制度这种社会现实,建立经济政治文化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自私有制社会以来,人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就不是平等的,就有阶级之别,奴隶和奴隶主、农奴和农奴主、地主和扛活的、老板和打工的,在生产中的地位,在社会上的地位显然是有区别的。马克思等认为所谓阶级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马克斯·韦伯等认为阶级是收入的差别造成的利益集团。尽管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但从人们在社会中的亲身经验就可体会到阶级的现实存在。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利益不同,其心理感受、价值观念、利益导向必然不同,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念不同,不同阶级之间必然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冲突,这就是阶级斗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不是哪个空想家或野心家奇思妙想的产物,不过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概括而已。统治阶级、精英阶层一般都是尽量抹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利益、全社会利益或普世价值的代表,而企图淡化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阶级意识,以便消弭阶级斗争,维护自己的特权统治剥削地位。一切统治阶级的理论都宣称是有财产的人养活了穷人,没有地主老爷租给你土地,没有老板给你工作你早就饿死了。以此价值观为依据西藏的农奴主就可以剥奴隶的皮做法事,可以随意强奸女奴隶,而认为天经地义。只是出现了一个叫马克思的人,才把这一价值观念颠倒过来:不是地主老财养活了农民打工仔,而是农民打工仔养活了地主老财。一切价值源于劳动。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基于这一观念,原来的泥腿子才组织了起来,自觉地争取自己的利益。西藏的农奴才把毛泽东奉为文殊菩萨供奉。
  建国以来,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阶级斗争扩大化也伤害了一些不该伤害的人。而阶级斗争扩大化往往是官僚特权阶层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但相对于其政敌,毛泽东对当时社会阶级冲突的现实的把握是敏锐的。毛泽东之所以发动文革就是他看到虽然平民革命胜利,可那些“官僚特权阶层,是吸工人农民血的坏分子。我们同他们的斗争是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继续”。如果当时不是客观存在官僚特权阶层对当时人民大众的压迫,人们会跟着毛泽东走吗?整个文革期造反派、保守派的对立,其背后的利益冲突是十分明显的。毛泽东去世以后,在那个制度下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受到压抑的特权阶层,把这一切颠覆,重新获得优势地位。为了巩固其既得的优势地位,改革教主就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阶级斗争已经不存在了。可事实上在中国不到0.6%的人掌握了社会财富的80%以上,一个权钱知三位一体的特权阶级联盟控制了社会的各种资源,成为社会的众矢之的。各种风起云涌的社会事件是不是日益激化的社会阶级矛盾的的表现呢?反正不是社会和谐的体现。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是否承认之是认识能力问题,承认了如何看待它是价值观问题。
  就认识论来说,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对社会现实抽象的一种,它同任何对社会现实的抽象包括普世价值人道主义的抽象一样,都是强调了现实的某一特征,而忽视现实的其他特征,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不是绝对真理,它只是对私有制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现实主要特征的概括,是被压迫者反抗剥削者压迫者的阶级真理。
  就价值观来说,我也希望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人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平等相处,和谐共存,建立一个无阶级的大同社会。在无法消灭阶级的现实条件下利用各种既有的统治阶级的理论,比如宗教观念等手段,尽量淡化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以稳定社会秩序。但由于社会利益的区分和在某些场合中的激化,受侮辱者被压迫者,总有忍无可忍之时,总会有忍无可忍之人奋起。会无数个打工妹会屈服于金钱和权势的淫威,但总有邓玉娇们在忍无可忍的极限处境中奋起一刀。这也许并不能改变他们自身的命运,甚至会使其命运更为悲惨。但这一切都是必然,爱恨情仇,阶级冲突,前因后果,不得不然。如何从这阶级斗争的业力因果中超拔出来,仅仅掩耳盗铃,无视阶级的存在是不行的,关键是改变不平等的阶级格局,乃至消灭阶级本身,使人们在生产中,在教育上,在政治上真正平等了,那时候自然就没有阶级斗争了。为了消灭阶级,必须首先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剥削制度,同时转化剥削压迫人的私有观念。

  附文:

  怕登楼

  所谓“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完全是被民主革命所震撼、动摇和推翻的封建制度向“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一次疯狂反扑。

  稍微懂得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是等级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自思想启蒙运动以来,在世界民主潮流冲击下,自由、平等精神日趋深入人心。数千年来封建制度下遭受歧视和压迫的社会底层人们,勇敢地站起来为争取自己平等权利奋起抗争,致使封建制度日趋分崩离析。

  然而,就在封建制度危机四伏,日薄西山即将在全世界范围被彻底埋葬之时,睛天一声霹雳,一个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救星诞生了:改头换面的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鼓吹“人生而不平等且始终不平等”的思想利器--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中国孔子热爱的“上尊下卑”礼乐制度,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到欧洲的教士、贵族和市民等级制度,尽管其公然宣布人类的不平等,但终究有可以明确界定的客观标准,或依据其血统,或根据其所从事的职业。可是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中,每个社会成员的阶级地位,则完全由统治者按照他个人的喜好随意划分。 在毛泽东眼里,昨天的彭德怀还是"彭大将军”,明天就可以是“资产阶级野心家”;昨天的刘少奇还是“亲密战友”,明天就可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虽然表面上看,按照“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绝大多数人民属于领导阶级或同盟阶级,贱民阶级是极少数人。但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其出身如何均可能随时坠入贱民阶级。前三十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等等罪名而成为阶级敌人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其他各阶级成员何止成千上万。

  一旦有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这把刀子”,对任何统治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二十世纪的教训表明,凡是信奉这个学说的都是集权制度,凡是集权制度都信奉这个学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