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孝可留,而道可废

火烧 2009-05-07 00:00:00 中华文化 1028
文章探讨传统儒家孝道观的保守性与反现代性,认为其不足取,强调应回归朴素健康的孝道,结合宗法制度与历史背景分析孝道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孝可留,而道可废  

                     ——论传统中的儒家孝道观  

【内容提要】:孝作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全世界都在提倡;但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孝道,则明显的立基于中国的宗法社会中,带有保守性甚至是反现代性。因此,传统中的孝道是不足取的。进一步讲,不仅传统孝道不足取,而且一切将孝给道化的作法都对我们的社会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朴素健康的孝。  

【关键字】: 孝  孝道  宗法制度  

孝作为一种思想,源远流长。它立基于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是一种普适性质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中西,对“孝”都是持肯定与宣扬态度的。摩西十诫中,有孝敬父母的信条;现在全球盛行的母亲节、父亲节也都是西方人先提倡的;如此种种,在西方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中中是很普遍的。而中国,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的说法;《尔雅.释训》中有“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弟为友”;《孝经.圣治章》有“父子之道,天性也”等。可以说,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孝”的思想,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伦理价值,因而是普世的,也是很值得推广的。  

但在这些基本的普世价值之上,中国的古代先贤们,以先秦儒家为代表,又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孝道。这种孝道,后世几经演变,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演进,乃至对中国人的国民心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孝道是特别的。对此,孙中山在其1924年的谈话中曾说道:“一般醉心于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进一步,他认为“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的多”。孙先生的这番话,前一段我是同意的,对我们的传统,当然应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但讲到中国的孝,我认为非但不比西方好,反而比其劣,其劣就在中国极为特别的孝道上面。  

在我看来,传统孝道观自先秦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思想脉络成型以来,基本上有如下七大特点。  

一、将孝作为一切德性的基础。《孝经.开宗明义章》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人更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由此可见,儒家将孝作为了人的一切德性的基础。这种德性观,初看似乎不甚不对,甚至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而且,就一般意义来讲,将孝做为一种德性也是无可质疑的。但儒家先贤们将孝定为“德之本”、“百善之先”,难道真的没问题吗?我们知道,现代道德的核心是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是强调个人立基于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以孝为德性之基,却是极易抹杀个人的主体性,使个人丧失求道行德的基础,也就从根本上瓦解了德性的存在。对证中国的历史事实,明朝万历皇帝的宰辅张居正,一面向皇帝讲授礼治道德,一面却穷奢极欲,几尽铺张之能事,就极好的证明了传统中以孝为基础构建的道德大厦是多么的虚伪,又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而比张居正还过分的儒生、官员中国历史上正不知有多少。  

二、权威色彩浓厚的孝行为观。《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孟懿子向孔老夫子问什么是孝,老夫子故作深沉地说了“无违”二字,本想吊吊发问者的胃口,摆摆大学问家的架子,没成想孟懿子听后似懂非懂就走了,老夫子想好了的话不说挺憋屈的,于是就试探着对赶马车的徒弟樊迟说了孟懿子向他问孝一事,樊司机就比较能领会“领导”的意图了,赶紧装着好学的样子问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呀,老夫子这才将自以为得意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吐了出来。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孔老夫子喜欢摆架子,二是儒家孝道中权威色彩极为浓厚。孔子还讲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话。都是重家长权威的意思。任何社会中,为了基本的秩序与善,权威都是必要的。但马克思.韦伯在他的官僚制研究中早就强调了进步的权威应该是逐步走向合理性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应该遵守一定的权威,但这该被遵守的权威必须是出自理性的,是出自由理性制定出的法律与规章的。惟其如此,在一定权威基础上的社会秩序才会是善的,也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儒家孝道中伦理权威的宣扬,是缺乏效率的,也是伪善的。它除了进一步在行为上束缚人外,实在没有意义。  

三、规制情感的礼仪标准。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给父母过生日,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情,这完全是个人的情感。情感可以被熏陶但怎么可以被教化。孔夫子想通过直接的教育与要求来规范人的情感,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更是匪夷所思的。又有一次,孔子感叹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段话中,我读到的意思是,因为幼儿必须在父母怀抱三年才能够自立,所以为了报答父母,应该在父母丧后守孝三年。在我看来,人与人的真情实感是不能去衡量的,也是不能去等价交换的,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尤其如此。所以,以为守孝三年就报答了父母的抚养,这种将无价情感功利化、有价化的礼仪制度舍本逐末,是空洞无物的。  

四、极重仪式的丧葬祭祀观。孟子曰:“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可见儒家孝道对丧葬祭祀是很看重的。儒家孝道的丧葬祭祀从器物的选取到家族人员的行为安排,都做了详尽的规划。通过这种丧葬祭祀仪式,儒家想要达到的目标无非是强化宗族。毕竟,“祖先崇拜是中国家庭和宗族制度的精神基础,通过家庭中的忌辰与宗祠中的祭祖仪式,祖先的影像就成为家族延续与宗族团结整合的象征”。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宗族的作为社会基础已是不存在的,也是不需要的;更加现代科学精神的深入,儒家孝道中的重丧葬祭祀观一则反映其愚昧迷信,二则徒然浪费资源,也是别无其他用途的了。  

五、内外有别的宗族观念。《孝经》中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这句话虽然没有讲只能够“爱其亲”、“敬其亲”,但却明显的将亲疏之别给强调出来了。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也谈到过,中国的儒家立基于人的同情心,是按照爱的差等构建出的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当然,爱的差等随着与人的亲疏远近而会有所区别,这在哪里都是没问题的。可《孝经》中的说法其特点在于将对“亲”的爱与对“他人”的爱以一种矛盾的、非此即彼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出来。这其实就是内外有别的宗族观念。“中国人请客出入馆子,互相礼让不已,因为都是一家人;挤公共汽车,很少不争先恐后,反正大家都不相识。”中国人的这种国民性格,很难讲和《孝经》中,和中国儒家孝道中的这种过分强调等序与亲疏的思想无关。而在我看来,还是大有关系的。  

六、以孝为基的政治观。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讲述了舜的发迹史。舜本是宗族中的平民子弟,但因为他的父亲、后母和兄弟屡屡想陷害他而他却能完美地做到孝悌之道而为当时的掌权贵族所知所重,并把他推荐给了尧帝。舜在尧帝的种种考验之后最终成就帝位,而其始,却是从至孝而发迹的。而舜的这些故事,最早是出自大儒家孟子的!孟子等儒家虚构了这么多关于孝的故事,甚至在舜这样的远古政治家身上下文章,足见他们不仅认孝为一种个人德性,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品行。实际上,《孝经.广扬名》对此有更深一步的阐释:“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可见,儒家直接将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族伦理观念移植到国家政治中,想创造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而与先秦儒家互为论敌的法家就早已指出:现实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都难免会出现纷争、离弃的事情,而儒家要求人民把国王皇帝视为父亲,把长官视为自己的兄长,认为这些在上位的“父兄”一定会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来对待人民,这是何等的可笑。的确,以孝治国、以德治国,将国家政治建立在道德伦理的基础上,只能是以狼牧羊,害民害国。  

七、以孝为基的社会秩序观。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而孔夫子的二徒弟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两个人明显的都把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稳定立基于孝道,认为只要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就会民风淳朴,就不会有人“犯上作乱”,社会就能达到安定和谐的状态。这种社会秩序观是不足为训的。原始状态的人为什么要结成社会?无非是因为社会是实现个人尊严与价值的手段,为了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如果要强调秩序的话,也是在不从根本上危害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入手,换言之,在社会中,个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而秩序是第二位的。但儒家通过孝道构建的社会秩序中,秩序是第一位的,而且完全是等级分明的权威秩序;在这种社会秩序中,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也即社会成立的目的被抽空了,为了秩序而秩序。这样,一切的矛盾都要为了秩序而被压抑,得不到有效的释放。而这些社会矛盾日积月累,终有泛滥成灾之势。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数次国家解体,社会混乱,出现的令人发指的社会“戾气”,都不能不说和这样的社会秩序观有关。  

中国传统中的孝道思想,深植于中国两千余年的小农经济中。中国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先天地决定了初期经济生活中商品经济的欠发达和农业的绝对主体地位,进而使家长制家庭非但未像西方那样走向解体,而且愈加强盛。家长制家庭得以维系的关键制度实乃宗法制度,此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围绕宗长而形成层级式的权力体系。这种宗法制度,先天具有保守性,孝道思想植根其上,其实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一种思想。  

所以,归结到一点,我认为,孝作为一种普世的伦理价值,是我们必须保有的;但传统的孝道却是该抛却的,它不适应我们的现代社会。我们要的“孝”,是最朴素的一种感情,这种孝应立基于人的尊严与平等上,是健康人格的表征之一。它可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但却再不必以“道”的形式出现——孝应该真诚而朴素!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 著  中华书局1963年版  

《尔雅》        邓启铜 笺注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孝经》      (春秋)孔丘 著  中国纺织2007年版  

《论语》      (春秋)孔丘等 著  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孟子》      (战国)孟子等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史记》      (西汉)司马迁 著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 著  中华书局  

《中国人的性格》    李亦园 杨国枢等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朱日耀 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