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时势造人,人造时势-评《非诚勿扰》

火烧 2009-04-1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通过个人旅游经历,反思《非诚勿扰》引发的中日误解,揭示日本人对中国人看法及文化差异,强调思维差异与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我与冯小刚、葛优等人一样是北京人,在旅行社干了近20年,既安排日本团行程也带日本团在全国各地游览。由于种种原因,10年前去了东京,还是干老行每年得带团回来好几次,基本是在日本呆多半年在国内呆少半年。近几年来,因为日本游客越来越少,为了维持生计我也开始接来日的国内同胞。可以说我是个在国内带日本团,在日本陪中国团的人。  

看了《非诚勿扰》后非常不痛快。想了许久,觉得只能用误会这词来形容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误会太大太深了。而且由于双方所谓精英的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使这种误会越来越深。看了这个片子中国人都会觉得在海外与在国内一样没什么区别。我很理解这片为什么在国内那么火。这片子顺应了中国富人及向往富贵的新一代人的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与日本人都是同样的人,可以像在国内一样在日本的北海道尽情享受人生。  

一句话,中国富人认为自己和东洋人是一样的人。但日本人恰恰相反,赚你的钱人家当然给你笑脸了,可日本人内心恰恰认为中国人与他们根本不一样。在他们看来无论是中国的官僚富人还是偷渡来日的中国穷人没什么区别都一样!  

 中国富人认为自己与那些贫穷的同胞不一样,可日本人到是认为无论日本人穷富与否,作为日本人大家都一样。  

冯哥是大名人发了大财,他大概有能力在全世界飞来飞去想去那里就去那里。可是也许冯哥不太清楚,接国内来的旅游团,在机场必须得等到客人的航班起飞办完手续我才能走,那是一张需要航空公司盖章的客人航班座位表,航空公司在上面盖章后由接团社递交到日本出入境管理部门,以此证明这些客人的确离开了日本。如果航班没起飞航空公司就拒绝盖章,我就走不了。人家防中国人都防到这个地步,联想到《非诚勿扰》描绘的情景,我只能苦笑而已。有时带团,发现日本的司机、宾馆餐厅景点工作人员用鄙视的眼光扫视着不可一世,不守规矩大款同胞时,(当然客人感觉不到,只有呆久了才能明白日本人那目光意味着什么)心里真不是滋味。  

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大家庭,这家里有的人穷困潦倒跑出去偷渡打工,有的号称腰缠万贯,到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要是有这么一家,您能看得起这家人吗?  

越明白日本人就会越烦日本人。日本人是不可能反省的,我还能反省,所以我用了烦这个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与咱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种,好多习惯观念思维不同。关键是你不能用你的思维观点去硬套对方。自己习惯思维对方不理解,故从对方立场看我也有让对方讨厌的地方,既然如此,我就不恨人对方了。现在只是后悔怎么当初选了与日本人打交道这行。真是“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了谋生只能错下去了。  

这几天没带团,看了《非诚勿扰》后想起有个得了什么世界奖日本电影。平时我很少看日本影视片,我想把这2个片子比一比。于是把从国内带回的光盘翻一阵子,还真找出这片子来了。日本原名叫《送人》,咱们翻成《入殓师》看了一会儿这电影我就感觉到这片的确应该得奖,这片子不是为得什么世界大奖拍摄的,片子描述的就是日本乡下普通人生活,很真实。而《非诚勿扰》描述的中国人可是了不得,一会儿海口,一会儿北海道,锦衣玉食。但现实中能过这样生活的中国人能有几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老老实实讲述一个国内大多数普痛人的故事,洋人也是能懂的。越是模仿洋人越是想迎合洋人,洋人反而讨厌你。时势造人,人造时势。有什么样的时势,就有什么样的作品。  

我曾经对合得来,悟性高的客人说过:“涉及对中日的看法,我要是说出心里话,别说客人就是我家里人也不爱听。反过来,在北京居住的日本人如果把北京现状真实地告诉自己的同胞,那99%的日本人人都不爱听。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干脆不说了不提了。这种误会不使用语言能解释清楚的。只有在对方土地上生活,自谋生计好多年后才能体会到。从洋人的角度看,你与他们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对他们来说你还太大了,人口太多了,你要强盛起来。他们怎么办?所以无论中国实行什么制度,那怕是全盘西化、实行八百党制度,洋人心里想的还是要把你分裂灭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