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划"与"市场"的庸俗化是导致计划经济被否定的原因
对"计划"与"市场"的庸俗化是导致计划经济被否定的原因
凡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稍有了解者都知道: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中,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制度,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这一理论要点并非是已被某些人不再视为革命导师的斯大林所创,而是认真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与恩格斯首先提出.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没有对计划经济制度作认真深入的理性再升华,在实用主义原则指导下,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通过对"计划"与"市场"的庸俗化演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制度的理论就被否定.取而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伪理论.其要点为如下两点:其一,社会经济以市场为导向运作.其二.以公有经济的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及通过这种控制对社会经济作宏观调控来体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市场经济制度,并且是逐步走向一般形态的市场经济制度.这种理论的社会经济运用带来了如下结果:
首先,她带来了社会公有经济的逐歩萎缩.自从这一理论推出,社会整体经济虽有十分快速的增长,但社会公有经济的社会占比却在日益下降.到现在,其社会占比只占到社会资本占比的30%左右.为维持其效益与社会影响力,也为了防止其快速消融,只得让其极大部分龟缩起来以形成垄断或准垄断集团.不但使社会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社会比例下降,也威胁到社会的社会主义政治统治的加强与稳固.
其次,她带来了社会的集体经济的快速灭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中期,是中国集体经济规模最大的时期,其总利润一度超过当时社会占比远高于自己的国营企业.虽然这其中确有不少是"红帽子"企业的功劳,但是,其极大部分是真正的集体企业或私人与集体的合资合作企业.但到本世纪初,集体经济的社会占比就根本排不上号了.这集体经济的灭亡,虽然还有其它的原因,但是,市场经济理论的社会壮胆的功劳是自不待言的.
再次,她带来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的加剧.正因为这一理论并不重视公有经济社会占比的提高,而亊实上倾向于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必然使社会"两极分化"快速化.并且,使社会管理机构无法控制社会积累与社会分配的平衡,使得社会财富无节制地转化社会投资,从而导致社会投资的产出缺少内部消费市场的支撑,只得拚命去争夺那越来越有限的海外市场.进而使整体经济置于日益危险的境地.
最后,她使社会逐步失去了主动调整地区部门行业平衡的能力.因为这种体制使得公有经济占比日益降低,使得通过调整公有经济的地区部门行业平衡不能起到确实的作用.并且,私有与外资的投资行为又在不停地破坏这种平衡,使得公有经济的这种主动调整许多必然变成低效投资.而大型私有与外资资本的话语权足够,使其没有能力对它作宏观调整,而中小私有资本的分散化与浩如云烟,也使政府没有精力对它做投向作调整.因而,才会造成同一个中国在经济上日益分化为三个世界:既有中国东部的纽约,又有中国中部的拉美,更有中国西部的非洲.一个西部大开发喊了这么多年,除了以中央投资对交通有所改善而外,东西部的差距依然在扩大.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其实,这就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之所以我们会走上这样一条否定计划经济制度的道路.除了社会右派的故意引导之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计划"与"市场"作了庸俗化的社会理解.
记得社会理论界得出"计划"与"市场"都只是手段这庸俗化结论时,惯常所用的论点是: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市场,资本主义社会有计划.所以,"计划"与"市场"只是手段.其实,这如果不是理论无知的表现,就是故意愚化大众的伎俩.其实,若单纯以市场或计划手段的有无而论本质,我们也可以说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是计划经济制度,也可以说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因为,在原始社会,人类对猪犬的驯养和农作种植的春种秋收,这都是有计划的行为,而奴隶与封建社会就更不用讲了.因此,是不是可以推出原始经济是计划经济这一理论结论笑话来呢?同样,原始社会亦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会有交换敲磨过的石头与猎物等的行为,而奴隶与封建社会,这类交换应更频繁.因此,是不是可以推出原始经济是市场经济这一理论结论笑话来呢?
其实,我也知道,这是纯粹的胡扯.你们会说我没有搞懂何谓"计划"与"市场",没有了解其实质.之所以要做此胡扯,既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上述这种将其归于手段的说法亦同样是胡扯,也是为了让这胡扯者说出"计划"与"市场"概念不单有表象化的手段一面,还有其实质的一面.
实际上,对于"计划"与"市场",在社会运用上是有两个不能同一化的应用层次的.其一是:她作为一种社会具体的操作手段被社会所运用,如个人与企业等对自身行为的规划.她并不构成社会制度上的要素.其二,她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上的要素,规范社会某一方面的基本运作方式的.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计划手段,而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作从整体与基本规范上是依市场运作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企业与个人,其行为几乎都有其自身的计划.就连社会整体都有作计划.就算马克思他们看不到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对计划的运用,他们也一定看到了企业与个人计划的社会运用.他们总不会愚蠢到将此作等同吧.他们所讲的计划实际上是指社会整体与基本规范上是依计划运作的.但是,他们与随后的列宁与斯大林确实把计划简单化了.这种简单化主要表现在将计划制度局限在对社会的具体物生产的计划上.
应该说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动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实物运动,其二是价值运动.其中实物运动是价值运动的直接社会表现,价值运动则是实物运动的价值体现.因而,若控制住了社会的价值运动,就控制住了社会的实物运动.就是说,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情况下,若控制住了社会资本的整体聚集与投向,就控制住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形势与方向.这时,社会经济在各局部再有风浪,也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波,没有什么了不起.即,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计划",她实际上是指对社会资本的聚集与投向作整体的社会安排.而因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经济主导地位,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所不可能实现的.但社会主义社会则因公有生产资料的社会经济主导地位,使其能够实现这种制度性计划的安排.这就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区别.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里是说对社会资本作整体的社会安排,而在旧式斯大林体制下,其都是对具体物的生产安排.那么,你是否说斯大林体制就不是计划经济呢?若不是,则不是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吗?实则不然,因为具体物是社会资本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这种体制是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制度之下的一种体制.同一制度下是可以有不同的体制的.如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就有美国式体制,日本式体制,法国式体制等等.其实,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下,除了斯大林体制这种纯粹具体物计划的计划体制而外,也可能有纯粹社会资本计划的计划体制,还有可能出现无数种混合具体物计划与社会资本计划的计划体制,这表现在混合时资本与具体物的比例各是多少.
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究竟如何实现社会资本的计划呢?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行:首先,将社会公有生产资料依使用性质的不同分为两部分,其中之一基本起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营企业所起的创造企业外部公平与进行社会服务的作用,仍称之为国营企业,以"政企分开"原则由政府管理.其中之一,其以获取利润为直接目的.称为公有资本.以"政资分开"原则与政府脱离关系.并将其依资本分为若干基本相同的份数,为其找到权责利对等的所有权代理行使主体,以保证这主体象真正的资本家一样行使所有权(这不是梦想,而是确实能够,但因深度渉及政治问题,其篇幅至少在三万字以上,故只得从略).
这时,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计划调节,就只需采取与下列类似的措施:若社会投资规模过大,要压缩.通过适当的社会政治循序后,政府规定,每份公有资本的净资本负债率不得超过某比例.若反之则反过来规定.因其有责任与利益在,也有相应权力,并且未限制你的全部投资的方向自主,各份公有资本的利润追求动力不会稍减.当然,还有许多类似措施可以运用,在此不再一一道来.因每份公有资本是以与别份公有资本或非公有资本的方式设立企业,且主要为大中型企业.所以,社会公有资本的每一次重大方向调整都会带来整个社会资本的方向性调整.从而使社会经济依整体计划运行.在这里,其丝毫不影响市场机制正面社会经济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妨碍个人与企业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妨碍资本主义社会所应用过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运用.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制度的理论是正确的.其真正透彻的论述,我是花了十几万字的,但这网上没有多少人愿意看长文,只得作此简略的说明.在此要特别申明的是:我认为,不管作何种辩驳,只要是把计划与市场并列作为一般性手段来看,就是对它们的庸俗化,就是错误的.那种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要否定计划,计划在其中还是有相当地位的辩解也是错误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