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挖条鸿沟?
为什么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挖条鸿沟?
我们改革开放的邓总师曾经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一般地理解起来,计划与市场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且是可以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那么一种技术手段。对于这种技术手段相比较的总体优劣性,目前还没人能够给出科学定论。那么为什么要在计划与市场之间人为挖条鸿沟呢?以及能不能在这个方面解放思想呢?回答这种基本问题,本身至少要有科学性与说服力。
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计划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中,确实是有市场调节;在以自由为主流的经济模式中,必然也要计划指导。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市场作为经济平台。这是无法否认的经济社会的客观实在。但一些经济理论研究和辅助决策的主流们,偏偏要在两者之间挖出鸿沟来,由于经济理论在定位上存在着为产业服务的职能局限,考虑到自由经济的市场派们总是主张“私”的源泉,那么一定程度上就有理由怀疑,是不是主流学者仅仅为了捍卫自身的存在价值和话语权?
如果不是,那么从假定同样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角度看,同样是共产党执政,同样是人民共和国,同样是人民民主政治,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会有明显不同的两段历史两重天?区别它的意义何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斗争是不是一定理解为消灭对方肉体?有没有长期思想文化交锋的内涵在?社会矛盾是不是仅仅只有单一的内部矛盾?突出思想文化交锋,是不是只能与经济建设问题相割裂?并且根本没有经济成就?突出经济建设,是不是只能或必须一概进行矛盾调和?并且国际国内完全没有亡党亡国的威胁在(即使有也要体现内部宽大原则)?将建设时期人为分割,究竟有没有什么别的目的?
假如没有别的目的,那么如何全面思考与理解共和国的整段历史,怎样全面思考与理解执政党的整段历史?又怎样研究探讨整段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的延续性?是不是谈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就要分段叙述或者从中确立新起点?是不是只能从一九七八年全面回顾社会主义?或者能否明确说,我们只能甚至必须把所谓“旧的”、“过去的”的一切,从政治理论上加以回避?否则就没有能力自圆其说?
一些所谓的理论创新,往往是从断层之外像歪经一般发迹的。有的歪经往往在宏观看来可轻可重、可有可无、可说可不说,到了微观领域又常常摇身一变成为经营管理上“不可撼动”的“思想基础”和“科学法则”,众多问题就是这样发生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只要你说得对,就照你的办。那么在科学实践的道路上,为什么要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挖条鸿沟?
学习实践活动会不会绕弯子?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项要求的第一项,是“党员干部受教育”。在党员干部长期以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受教育者的倾向和素质影响,党员干部达成思想共识的难度较大。这就提出学习实践活动本身值得关注的一个科学性问题来:会不会绕弯子?
近日看了两个辅导报告的录像片,是为学习阶段准备的。一个是秦刚主讲的《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一个是韩保江主讲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有些观点就非常值得商榷,而且缺乏说服力。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要么思想观点不一样,要么接受能力有差异,怎么听得稀里糊涂?
比如对于特色理论的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作了重要阐述,那么在相关文献和辅导报告中,就要从党和国家的整个历史上、从重要思想观点的具体内涵中,去探索它们的内在逻辑,而不能采取类似商业化的简单包装或全部打包法;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二次飞跃三次飞跃等,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比如在执政方式上,一党执政两党执政多党执政等,确实各有优缺点,国共执政也同样是有优缺点,在不同政党之间有没有一种根本差异?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第二个具有代表工农把握规律确立崇高理想宗旨的政党?有没有第二个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政党?没有这种本质差异,就不可能涉及区别于其它政党的历史根基和未来使命,就很容易从必然性和必要性上产生动摇。
比如为什么计划经济就是僵化的?市场经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活起来?市场经济凭什么可以把各类资源配置好,烂在地里的大批水果、倒在沟里的大量牛奶、大比例的产能产品相对过剩等,它们究竟是不是资源配置方面需要研究的突出问题?
比如“官本位”的误区需要破除,但为什么一定需要“金本位”,“金本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等等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文献和辅导报告,每一个新的有争议的观点应当都是慎重的,应当都有科学性,应当都能经得起推敲,应当经得起解放思想的大讨论。甚至有些个性化的观点,假如作为大家的学习材料,似乎应当是个共同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
各种观点,到了微观领域,往往变成了硬铮铮、响当当的行动依据,那么首先就要具备理论上的科学性。否则难免还会绕弯子。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