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作者:黄志斌 任雪萍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第7期《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人类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这个时期人的需要和生产都是有边界的,需要的边界就是生产的边界,“需要是生产的尺度”,所以,人和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资本价值积累的本性是无止境的,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呈无限扩大的趋势,也导致了人对自然的作用以空前的规模在进行和发展着,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边界。资本的逻辑把一切东西都贬低为追求利润的手段,甚至连人格也不例外,所以按照资本的逻辑,无偿接受来自环境、大气、水等的环境资源是大经地义的;如果没有法律规定,在生产过程中把污染的大气、水排放到环境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对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资本的逻辑则是毫不关心的。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环境问题远不如今天严重,但两位伟人以辩证的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指出了正是资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相容性,带来了对人生存的威胁和伤害。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大中心的城市人日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则以更具体、更形象的方式表达了这种观点:“桥底下流着,或者更确切地说,停滞着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里面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河水把这些东西冲积在右边的较平坦的河岸上。天气干燥的时候,这个岸上就留下一长串龌龊透顶的暗绿色的淤泥坑,臭气泡经常不断地从坑底冒上来,散布着臭气,甚至在高出水面四五十英尺的桥上也使人感到受不了。此外,河本身每隔几步就被高高的堤堰所隔断,堤堰近旁,淤泥和垃圾堆成厚厚的一层并且在腐烂着,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根源的最深处挖掘导致上述丑陋现象产生的原因。他们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既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和实施过保护生存环境的准章,也没有一个政府实施过有效约束和控制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不断发生的污染自然环境的行为,故而坚定地指出,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具有了超级霸权话语,它对于利润的天然偏好,必然导致其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中疯狂地掠夺性使用资源,带来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生产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对生存环境的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危害,则是完全被忽视了。而这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表现得最完全。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阐述,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消弭最终将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塑。当社会利益被一部分人凭借资本所“强制和垄断”,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为此丧失自己利益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是合理的,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只有这样,自然史才能真正走向人类史,人与自然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和谐共生的图景。
工业文明时代属于典型的“资本霸权逻辑”时代,多数企业和组织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基本都忽略了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选择滥用环境的手段,向外部转移成本,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久而久之,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在环境中集聚起来,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现代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索取太多,已远远超出环境的承载限度,并且是用一种有害的方式进行索取,造成大量物种消失,使人类日益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窘境;第二,社会产品生产需要的能源太多,每天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生产所烧掉的能量是我们这个星球用一万年时间才能创造积累出来的,且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和污染物过多;第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本身也产生超量的废物,有些甚至是地球需要经过万余年才能降解的废弃物,这严重危害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的现实安全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
文明发展的历史不断警示人类,如果再任凭资本逻辑的横行霸道,恣意地蹂躏自然,最后只能自取灭亡。尽管诸如战争、政治、经济和等因素也可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重大影响,延迟人类发展进程,但一般不至于毁灭人类,唯有生态问题,它大有可能在悄无声息中摧毁人类。美国学者弗•卡特和汤姆•戴尔在其合著的《表土与人类文明》中,考察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20多个文明的兴衰过程,得出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地区文明的受挫、衰败,甚至是淡然出局,都源于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受到摧残与破坏,源于掠夺性使用土地,破坏了植被,促使表土状况恶化而使生命存在失去基础支撑能力,即出现了“生态灾难”。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满目疮痍的生态景象已经觉悟了一部分人的生态意识,一些国家和民族为了抑制资本逻辑的霸权话语,开始陆续引入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手段对现有的生产体制、流通模式、消费方式等进行调整。但要真正地扭转现有地球生态恶化的趋向,仅靠单个国家与民族内部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人类作为类主体的协同一致,实现社会主义全球化,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难以奏效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21世纪一开始,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指出和谐社会建设要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在这六点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关系。如果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建立和谐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追溯,表明两位伟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内蕴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同解决人与人之间对立的内在关联性,这些都将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提供宝贵的精神启示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