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中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

火烧 2009-03-09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中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历程,分析等级管理与丛林理论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强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重要性。

中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

田忠国

当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传入中国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以为拯救中国企业的机会来了,从动机上来说,这无疑是中国企业步入新的管理层次的希望,但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中国经济学界的丛林理论,却又扭曲了创建学习组织的本质。那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什么呢?一是平等,因为没有平等就没有学习组织的重要灵魂之一,深度汇谈。二是学习,也就是说,工作不仅仅是个机械过程,而是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三是创新。完整的说,所谓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个平等的工作学习化的创新过程。

按照工作学习化的创新标准,回顾我国创建学习组织的过程,我们将发现,在我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致命的内伤,也就是等级式管理和丛林理论。等级式管理是中国的家传之物,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丛林理论则是主流经济学家引进西方的最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但令人遗憾的是,我查遍西方现代主要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文章,比如说弗里德曼、德鲁克等,他们的经济学与自由、平等和自由的规则有关,但就是没有丛林理论。由此可知,丛林理论在西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早被西方的经济学家抛弃了。但就是这个被西方经济学界抛弃的理论,却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成了我国管理学界追捧的目标,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以上就是我国创建学习组织的基本过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五项修炼”与中国文化

我第一次读“第五项修炼”的时候,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第五项修炼”源于中国文化,这样说有人可能说我是民粹主义者,但我请民族虚无主义注意的是,你可以不要中国文化,但你最好不要丧失起码的自信心,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自信心都没有,主体意识就会远离开你,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主体意识都没有,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别人的。我个人以为,“第五项修炼”整合了中国的儒家文化、“易学”文化和道家文化,理由如下,在“五经”“四书”中,“大学”篇开宗明义就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彼得阐述有关学习的篇什中,无处不荡溢着“知”与“行”关系的论述,而这一点,恰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其“系统思考”和“自我超越”,在我看来,前者是对“易经”模型的阐释,后者是对中国武术文化(动气功)的提炼。至于“深度汇谈”、“共同愿景”之类,我很难说彼得没有受到毛泽东闯荡革命过程的启发。如果我的这个感觉没错,我们似乎可以说,美国人比我们更深刻洞悉了中国文化,更深刻洞悉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但我们却还在拼命否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和毛泽东文化,在此我之所以由毛泽东思想改称为毛泽东文化,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毛泽东文化才脱尽政治,呈现出中国新文化的本质。另外,我还要说一点,历史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是供后人学习、沉思、总结与提升智慧的,而不是供人否定与谩骂的,当然,在学习、沉思、总结与提升过程中有否定、取舍,但这是创新思想、创新智慧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为了达到谩骂快感的需要。

二、创建学习组织的核心是文化管理

创建学习组织的核心是文化管理,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实践者,并不知道文化管理为何物。所谓文化管理,就是以某个群体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领导者带头践行,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制度文化成为人们的共同的自觉行为。而愿景的实现,是一个工作学习化的创新过程。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或者说难上加难。试举一例,供人们研玩:我应南方某私企之约,为其制作管理程序制度,但程序制度一出来, 那位 先生尚看完马上就毙了,说,企业是我的,怎么我的自由和员工一样多。他要求公司换掉我,换最好的管理咨询师。公司的人说,你要其他人,公司有,但你要最好的,他就是。我告诉那位老板,他可以试行一个月,如果效果好,他可以继续用,如果效果达不到预期的利润目标,我分文不取,公司人员也表态,说,达不到利润公司也不要报酬。

别的不吸引人,利润目标还是很能打动私企老板的,当然不包括国企。南方老板一般情况下喜欢当甩手掌樻,平时,每天到了下午或晚上比较适宜人外出了,他们才到办公室坐一坐,然后走人。而我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包括老板,必须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处理工作,并必须在厂房和员工一起坚守岗位。我的原则是,不会干员工干的活不要紧,但可以当服务人员,倒茶递水(南方天气热)。一月下来,财务报表送过来 那位 先生让我解说了一下,说,用北方话说,我让你修理毁了,不过,值。我说,要想让制度成为别人的自觉行为,教会别人,就必须先修理自己,这是管理的不二真言。他说,别对我那么严就好了。再说,我一万八千元的月薪,让你罚了少一半。你罚别人了没有?我说,没罚别人,因为别人没有违犯规定的。如果不罚你,可能就得罚别人,但就是罚别人,一是人家不服,二也不管用的。至于以后怎么处理,我马上走人,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实践证明我制定的管理方案正确,你交钱,我走人,就这么简单。开告别座谈会时, 那位 先生说,你们真没挨罚?我不信。得到证实后,他边拍那些制度程序边看,说,你怎么搞的都是限权?我说,限制他的权力,是让他知道怎么干。因为,知道怎么干的前提是知道不准怎么干。通过这一事例我们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了吧。

三、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动力是精神文化

任何一个系统,不论是政府也好企业也罢,都是由不同的人组织起来的系统,这个由人组织起来的系统,和机械设备不同的地方是(相同的地方是同步互动,达到某一功能目标),人是由精神和思想情感组成的复杂的动物,而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则是人有精神需求和思想感情,故尔,我国古代兵圣孙膑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然而,这个天地最珍贵的人,其思想情感的复杂性,犹如浩瀚的宇宙,无穷无尽,也因为如此,每个人在这个系统中,既可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前进的阻力甚至后拉力。由此我们可以说,由人组成的这个系统,其内在的动力主要是精神文化。我之所以说主要是精神文化的原因,因为还有别的同等重要的原因,比如物质的、公平正义的等等,精神文化之所以成为主要,其原因就是精神文化是内在需求的方向和目标,这就是政府或企业策划共同愿景的原因。

精神文化之所以能起到内在需求的方向性目标,因为愿景的组成既包含物质愿望,也包含精神抚慰的需求,同时包含了实现物质愿望和精神需求的路径。而体现实现这些路径的是战略管理。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由愿景构成的战略管理和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上。有时,我们往往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境,领导一说话,下边马上有人议论说,又骗人了。如果有这种情境,这说明这个政府部门或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太差,战略目标实现不了。那么,精神文化也就是一张白纸,形成不了企业或政府的内在动力。

四、确保精神文化成为各成员间自觉行为的是制度程序化管理

和精神文化相对应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系统内部不同岗位不同的标准行为,但是,一个部门或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否成功的标志就一个:制度文化是人们的自觉行为还是强制性执行。如果按这个标准说,除海尔外,你就很难找到创建成功的了。

程序制度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业务流程再造。

据媒体说,世界上很少有企业成功转移到“业务流程再造”的,其原因就是,人们把文化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割裂开了。我以为,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核是文化管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成功的进入文化管理的境界,最好不要碰那个烫手的山芋。有人说海尔基本上搞成功了,属于世界企业界的明星,我想,海尔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是其具有多年的文化管理基础,如果离开这个基础,所谓成功是不现实的。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制度文化不属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因为“第五项修炼”根本没有提及制度文化,其实,在美国,制度文化是所有美国人的自觉行为,遵守制度规则像我们不遵守制度规则一样普遍,所以,对美国的企业来说,拿出很大的篇幅谈制度规则就显得太过多余了,但对于我国来说,创建学习型组织不讲制度文化,似乎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制度是基础,文化管理是大厦,业务流程再造是把所有的细节单元序列化。在这方面,北京明德经伦学院的王院长和金锋副院长,曾经过大量的探索性试验,如有人有兴趣,可同他联系探讨。

五、系统程序的制度实施是制度文化的正义性和公平性

系统程序制度化的实施是制度的正义性和公平性,如果制度不具有正义和公平性,是不可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的。制度的公平正义基础是平等与民主。现在人们说中国创建学习组织成功了多少多少,坦率的说我不相信,因为大多数企业是以丛林理论为基础的等级管理。丛林理论和等级管理是打碎文化管理的杀手,怎么可能在那个基础上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呢?所以,我以为要想创建学习组织,就必须铲除丛林理论和等级管理在企业中的影响,而铲除丛林理论和等级管理的有效方法,则是民主政治的平等化、制度化。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