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陈行甲真是大善人:一场赠书“精神施舍秀”

火烧 2025-06-29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陈行甲赠书事件引发热议,表面是爱心传递,实则暴露流量思维与系统性失职。文章剖析事件背后的社会不公与个体叙事对结构性问题的掩盖。

  陈行甲是懂流量密码的。

  这一次,又因赠书农民工事件,赢得了满堂彩。

  在我这里,懂流量密码并不是贬义词,它是价值上的中性词,技能上的褒义词。

  我们先看他的摄影师张炜煜怎么说:

  6月24日晚上我与陈行甲在赵健工作室聊天时,陈行甲说,他的爆款视频都是老婆拍摄的。作为他的责任编辑,我一听就不乐意了,说网络上流量很大的视频,有相当一些是我拍摄的,比如四年前你进人民日报的视频。他连连称是。刚才我又给他发信息,说今天爆火的视频也是我拍摄的吧,可不能再贪我的功劳给嫂夫人了。

  陈行甲在计算流量红利。

  结果真是巧了,当晚新书签售,现场就遇到一个进京打工的河南代课教师,就给他加塞签名并拍了个视频:

  行甲老师当夜要去日内瓦,在候机时收到我拍的照片与视频,特别激动。征求我的意见之后,他配上字幕就发送出去了,还一再叮嘱我,等回国后陪着他一起去寻访这位大哥,他说,很想为大哥做些什么。

  视频就火了。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陈行甲后来对媒体说:

  我想说的是,这个联系,不是一次性的。我内心有一个朴素的决定,我想和刘大哥建立一种长久的连接。如果他在北京,我希望能和他见面聊天;如果他回到了河南,我也会在每年某个时候问候他,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一直在惦念着他。这种连接本身,就会产生意义。它超越了书本,也超越了那场见面会。

  媒体炸了锅似地跟进。

  然后呢?

  爱读书的代课教师为何失业了,他的养老金呢?

  陈行甲流量思维拉满,这没什么问题。媒体跟着灌鸡汤就非蠢即坏了。

1

先说流量。

  从出版社编辑张炜煜的镜头捕捉到陈行甲的“拥抱特写”,再到“最高褒奖”的煽情文案,全程精准踩中流量密码:

  弱势群体+精英俯身+阅读神圣化。

  农民工刘诗利,差不多被塑造成了“脚踩泥泞仰望星空”的符号,而陈行甲则化身“文化圣母”,双方在镜头前完成了一场流量兑换。陈行甲收割全网泪目与千万级传播。

陈行甲与爱书农民工_Jc.jpg

  这种操作本身无可厚非,但将其包装成“人性光辉”,就是用廉价感动掩盖系统性失职了:一个当过民办教师的农民工,为何59岁仍需在工地扛钢筋?他的养老金和教师待遇呢?

  无人追问。

  所有的毒鸡汤都有同一个配方,用个体叙事消解结构性不公。

  这个事件中,最危险的逻辑是将系统性福利缺失,转化为个体精神胜利。

  刘诗利“爱读李白李商隐”的细节被反复渲染,却无人质疑他住在何等简陋的地方?为何麦收后必须进京打零工?

  当网友盛赞“河南人的质朴与求知欲”时,他们是在用地域标签转移矛盾——仿佛农民工的困境源于“不够努力”,而非社会保障网的千疮百孔。

  这里有一种俯视性关怀。能让精英如此自我感动,并产生身份确认的事件真是千里挑一。

  高位者的救世主情结,其实也没什么错。但“真问题退场,伪和解登台”,就是你们这群脑子拎不清的媒体干的龌蹉事。

  刘诗利很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满脸褶皱,在这里被符号化为苦难审美,成了精英标榜“共情”的勋章。

  至于他何以要有类似于凌晨5点蹲劳务市场这样的生活,背后的机制性原因是什么,却无人关心。

  这次的鸡汤是带有俯视性的,满足一种隐性高位者的圣母需求,其实是给低福利社会擦粉。没有比这种关怀更低成本、自我满足感飞起、扭曲且流量收益拉满的了。

2

事件发酵后,舆论沉醉于“人间温暖”,而真问题全面退隐。

  出版社、媒体、网红大V合力将苦难包装成“正能量商品”,最终各方名利双收,但是刘诗利们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结局很可能是连一个关怀对象,都几乎没有丝毫改变,只涂抹了一个温情的圣世。能关联到的真问题全部退隐了,只有毒鸡汤灌得脑满肠肥的一众消费者,心满意足于自己做了一回善人。

  看到一群人在为“农民工爱读书”而自我高潮,农民兄弟的基础福利却无人关心。

  感动是特权者的娱乐,反思才是公民的武器。

  真正的尊重不是赠一本书留下电话,拍下视频告诉全世界我是个大善人,而是追问:为何刘诗利们交了一辈子公粮,养老却靠打零工?

  当陈行甲在联合国讲东方故事时,能否把刘诗利的工资单投影给世界看?

  这场闹剧中,所有人都是赢家——除了刘诗利们。

  当精英用一次拥抱抵消数十年福利欠账,用一本赠书粉饰教育不公,伪善便成了最优雅的社会暴力。

  一个需要名人施书才能被看见的群体,配不上任何文化颂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